第60章 擲簽術妙用,滾出去!
- 聊齋:開局靈官指秒殺山魈
- 神醫膽小逗
- 2066字
- 2024-09-24 10:41:12
因此李靜濤這位監考官有一點小特權,那就是決定試卷的擺放順序。
試卷的擺放順序往往會影響考官的第一印象,算是額外加分項。
李靜濤的目光在桌案上掃了掃,發現自己手邊有有一支筆。
這支筆和普通毛筆差不多,只是上面刻著李靜濤的名字。
李靜濤拿起毛筆一看,發現這支筆頃刻間完成認主,從反饋的信息來看,這東西就是地府給他配備的判官筆。
除此以外,桌案上還有一個簽筒,里面是一些令簽,李靜濤握住所有令簽,抽出來一看,發現這些令簽上寫著警(警告)、閉(閉嘴)、出(滾出去)、失(失去資格)。
一共只有四種令簽,對應四種情況。
李靜濤將令簽放回簽筒,等待考生入場。
陸陸續續有考生入場、落座,有些人清醒,有些人迷迷糊糊。
顯然有些人知道自己過來是為了考城隍,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過來的原因。
城隍的認命是由人間帝王冊封或者地府任命。
人間帝王冊封,簡簡單單下個圣旨就行。
而地府任命就有考城隍和調任兩種模式。
調任的話下封任命書就好,而考城隍則是廣撒網的形式。
生前對地方有貢獻的亡魂,品德高尚的普通人,有能力的文人,關系戶……
這些人會被集中在一起進行考試,最后判出適合做城隍的人。
李靜濤低頭看著下方坐的滿滿當當的考生,覺得城隍還真是香餑餑。
不過李靜濤在考生里發現了兩個熟人——燕南北和陸存善。
李靜濤原以為陸存善應該會去天上任職,沒想到也過來考城隍。
估計陸存善即使沒有考中,也會在地府有一個不錯的職位。
至于燕南北,估計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唯一讓李靜濤感到意外的是張子辰不在。
李靜濤覺得對方大概率是天上去了,玉皇大天尊轉世不知道多少次,其中有一世名叫張百忍。
灶君名叫張單,和張百忍是本家,也就是親戚,所以張子辰如果不在這里,多半是上天去火部了。
陸存善和燕南北注意到監考官是李靜濤,他們不自覺一愣,然后平復下心情,準備等會參與考試。
人到齊之后,李靜濤面前出現兩張試卷,考生面前桌案上同時出現文房四寶。
李靜濤拿起試卷一看,發現上面是兩道題目,一道理論題,一道實踐題。
理論題:論善惡
實踐題:城中有兩戶人家,一戶家財萬貫、燒香拜佛、作惡多端(禮拜仙神佛陀如下……惡行如下……)
一戶窮困潦倒,經常行善(善行如下……),只是不敬神佛,甚至公開宣揚城隍不公。
現在兩戶人家的家主死亡,請問他們應該如何評判生前功過。
李靜濤看完題目之后,一揮衣袖,將兩張試卷抬到空中,確保所有人記住題目之后,他將試卷收回。
記題目才是第一道試題,來考城隍的考生身份復雜,因此他們的神識都被壓制,只能純粹依靠記憶力記住題目,然后答題。
就在李靜濤收回試卷之后,不少考生腦子里忽然一空,忘記了之前看到的試題是什么。
這是第二道試題,堅守本心,一旦心神放松,試題自然就忘記了。
僅僅是這兩道小考驗,就足以刷下去大半的人。
“砰!”有考生將筆一扔,開始大放厥詞,“你們知不知道我是,我……”
“啪!”
不等他說完,李靜濤從簽筒里取出“閉”字令簽,往外一拋,令簽準確無誤砸中對方的嘴,封住對方即將出口的污言穢語。
這正是李靜濤先前一直修煉到擲簽術發揮作用。
然后李靜濤再度拋出一枚“出”字令簽,守在考場內的陰差拖著對方離開。
“嗚嗚嗚嗚……”
由于對方被令簽封住嘴,只能不斷發出嗚咽聲,表達自己的不滿。
李靜濤根本不在乎對方的身份,敢在他面前鬧事,一律打出去。
有這位勇者作為反面例子,其他考生紛紛閉嘴專心答題。
只是忘記試題的人不少,因此有不少考生舉手示意自己放棄。
李靜濤只是揮了揮手,讓他們自己離開考場。
李靜濤看著手邊的試題,自己也在思考,如果是他在答題,他會寫什么?
就在李靜濤思考之時,一道微弱的神識波動在考場之中出現。
李靜濤的神識捕捉到這一抹波動,他頭也不抬的擲出“失”字令簽,令簽落在一名考生脖頸后方,讓對方有些像是即將被斬首的犯人。
不用李靜濤開口,周圍的陰差上前將他拉出去。
對方并沒有掙扎與謾罵,有前車之鑒在,他不敢有多余動作。
考城隍自然可以作弊,畢竟考題是提前經過地府高層確認后再封存,真的有后臺的話,提前得知試題不難。
所以,提前準備好答案是默認的作弊手段。
但是,這要自己去記憶,想要用神識搜尋之前的記憶,當然算劣質的作弊手段。
考城隍,主打的就是一個靠自己。
提前寫好答案并且背下可以,但是依靠神識回憶,就是不行。
這是為了相對的公平,也是為了選拔出合格的城隍。
一篇文章都記不住,還想要當城隍?
李靜濤看了一眼還剩下不到一半的考生,提筆開始在試卷上寫寫畫畫。
論善惡的試卷上,李靜濤寫下六個字:善為善,惡為惡。
實踐題的試卷上,李靜濤寫下的答案是:作惡多端的按照陰律打入地獄受罰,多行善舉的轉世到富貴榮華之家。
寫完之后,李靜濤百無聊賴的看著下方的考生。
很快就有人交上了第一份卷子,陰差收好卷子后放到李靜濤面前。
李靜濤拿起來一看,發現上面寫著: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很經典的回答,只是多少有些奇怪。
有一句話還叫君子論跡不論心,地府的陰律也是賞善罰惡。
反正李靜濤也不是評分的人,所以看了一眼之后,他就將試卷放在一邊,繼續監考。
很快又有試卷被收上來,是燕南北的試卷,答案是:賞善罰惡,不論心跡。
陸存善的試卷答案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論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