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 小樓老師
- 2799字
- 2024-09-02 14:25:25
02 依戀關系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關系模式
我死去的母親一直在撫養(yǎng)我的孩子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講述了自己撫養(yǎng)女兒時的感受。
我的母親在我28歲那年去世,那一年我剛結婚。一年半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愛麗絲。愛麗絲是一個焦慮又敏感的孩子,她總是愛哭,我必須哄她睡覺,只要我一離開,她就會醒來,然后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我不得不放棄工作,照顧這個一刻也離不開人的小家伙。
愛麗絲3歲的時候,雖然說話還不利索,但她已經(jīng)會對著我和她爸爸大吼大叫——因為我們不能滿足她的各種要求。
那段時間,我和丈夫的感情出現(xiàn)了問題。丈夫工作時間很長,時常家里只有我和一個不肯安靜的孩子。我不知道怎樣讓愛麗絲安靜下來,有時候我不想理她,就把她關在臥室,任她哭吼;有時候我又覺得很內疚,會滿足她的一切需求,補償我對她的冷漠。
養(yǎng)育孩子的辛苦和因為孩子而不得不放棄工作的失落,讓我的心境十分差。每次丈夫回家,我就會跟他抱怨。有一個周末,丈夫告訴我,朋友約他去看足球賽,他周末不在家。我的憤怒再次爆發(fā),我開始指責他不關心我,不關心孩子。對,這么長時間以來,仿佛就是我一個人在撫養(yǎng)愛麗絲,而她父親卻還有時間和朋友看足球賽。
每次丈夫告訴我,他又談成了一份合同,或者又晉升了,我表面上祝賀他,內心卻非常酸楚——如果不是孩子,這一切也是我該得到的吧?
愛麗絲4歲的時候,我和丈夫開始分居。那時,我已經(jīng)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醫(yī)生建議我立即尋求心理治療。治療幾次以后,咨詢師問我:“你和自己母親的關系如何?”我不知道她為什么會問我這個問題。我說:“很冷漠。”
我的母親長期患有抑郁癥(這是我后來才知道的),她總是獨自待在臥室,郁郁寡歡。我小的時候總是努力想讓她注意到我,然而無論我怎么做都沒有用。我努力做到完美,進入最好的大學念書,進入一流的企業(yè)工作,我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賞,卻還是不能讓她開心。雖然每次聽到我的好消息,她也會贊嘆或者微笑,甚至以我為榮,但我看得出來,她的快樂只有那么一點點。很快,她又退回到自己黑暗、冰冷、沒有溫度的世界中。
在我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以后,我和母親變得越來越疏遠。我離開了家,開始獨自生活。我偶爾會和父親分享我的生活,但是我?guī)缀鯊牟宦?lián)系母親。我既愛她,又恨她。
在我28歲的時候,母親死于肺癌,可能是由于她長期抽煙的緣故。
我以為我和母親的關系在我28歲的時候就徹底斷了——我開始了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經(jīng)過一年的心理咨詢我才發(fā)現(xiàn),母親從未離開,她一直在我生命中影響著我所有的關系,包括我和丈夫的關系、我和愛麗絲的關系。
我和丈夫是一種既糾纏又疏遠的關系,我時常忽冷忽熱的表現(xiàn)讓他無所適從。而我的女兒愛麗絲,未必天生就是個焦慮、敏感的孩子,是我養(yǎng)育她的方式讓她沒有安全感。
我的母親仿佛幽靈一般存在于我的生活中,指導著我的每一個行為。我極度親近愛麗絲的時候,是那個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自己在渴求被溺愛;我漠然疏遠愛麗絲的時候,是那個沒有得到足夠母愛的自己在嫉妒愛麗絲。
那時我才明白,我的母親去世了,但她卻一直通過我撫養(yǎng)著我的孩子。
母子關系如何影響你所有的關系
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B.保爾特(Stephan B.Poulter)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不知道與母親的關系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和最初撫養(yǎng)他的人建立的情感紐帶,將會成為他一生情緒發(fā)展、溝通模式和人格發(fā)展的基礎。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系會像我們和母親的關系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里所說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泛指直接撫養(yǎng)我們的那個人。有些家庭的孩子先天缺失母親,母親的角色由直接撫養(yǎng)他的人承擔。
當一個人成年后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中的時候,他或許會產生一些難以解釋的焦慮、壓抑、憤怒或羞恥感,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都能找出這些情緒和他們與母親的相處模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英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戀關系理論認為,從一個人孩童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系模式,可以預測出他成人后的關系模式。而這種依戀關系模式,是母親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嬰兒時期,孩子會形成3種依戀模式。
◆安全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很快樂,也有勇氣去探索周圍未知的空間。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旁邊,自己不會有什么危險。即便遇到危險,他們也能回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撫。媽媽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很痛苦,會一直等待著媽媽回來。只要媽媽回來并安撫了他們,他們就會很快恢復正常,又開始愉快地玩耍,而不是一直黏著媽媽。
◆回避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無論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都覺得無所謂,也不會親近媽媽。他們探索未知空間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媽媽親近。
◆焦慮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很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就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到身邊時,他們就會對媽媽發(fā)脾氣。只要媽媽表現(xiàn)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纏住媽媽不放。他們對玩耍失去了興趣,所有的焦點都在媽媽身上。
依戀模式若持續(xù)發(fā)酵,就會影響孩子成年后的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
一個具有安全型依戀關系的人,別人和他相處時會感到很舒適,尤其是伴侶,因為他們很少會對一段關系表現(xiàn)出焦慮,也不會對伴侶太過依賴。一個具有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即使建立,對方也會覺得他冷漠,不會關心別人,愛對他來說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情。一個具有焦慮型依戀關系的人則最為糾結,這種人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關愛,一旦得不到,就會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關系,害怕這段關系失敗或者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沒有辦法和伴侶保持一種合適的距離,所以給伴侶的感覺是忽冷忽熱。
如何才能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要想讓孩子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戀模式,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無論生理需求還是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想獨處,父母也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獨自探索身邊的世界。當然,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關注,他們將會輕視愛,并且認為只能靠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回避型的依戀關系。
如果父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根據(jù)自己的心情或安排,有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有時又無視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想要獨處的時候,強行剝奪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的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的依戀關系。他們不知道如何與另一個人相處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被關注,或者是否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擁有獨處的空間。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我們不可能回應孩子的每一次哭聲、每一個需求。所幸依戀關系模式也不是通過一兩次親子互動形成的,而是孩子和母親在長期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也許你曾經(jīng)沒有做對,但現(xiàn)在開始改變也不晚。關系,是我們在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