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心豐盈:提高生活滿意度的積極心理學方案
- (美)埃德·迪納等
- 3290字
- 2024-08-22 18:03:19
主觀幸福感的源起與發展
卡羅爾·迪納
哲學博士、法學博士
市面上有很多關于幸福的書,為何偏偏要讀這一本呢?撰寫過《追求幸福》等多本著作的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將埃德·迪納稱為“研究幸福的絕地大師”。這一稱號可謂名副其實——在30多年的心理學職業生涯中,埃德發表了200多篇關于幸福研究的學術論文,開創了幸福研究領域的先河。而被行業領袖贊譽為“積極心理學界的印第安納·瓊斯”的羅伯特,已在印度、格陵蘭島、肯尼亞,以及世界上一些偏遠地區探知了心理財富的秘密。開始感興趣了嗎?那我再來告訴你一些有關兩位作者的信息,他們中的一位恰好是我的丈夫埃德,另一位是我們的兒子羅伯特。
埃德踏上通往世界幸福研究領域權威專家的道路始于加州的一個農場。埃德成長于二戰之后,是家里六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隨著哥哥姐姐日漸長大并離家獨立生活,父母又忙于務農,埃德常常只能自娛自樂。當然,就像許多被“放養”的男孩一樣,他也常常惹麻煩。充滿好奇心的埃德曾制作了一個火焰噴射器,也曾往明火里扔過子彈,還在10歲的時候開車上過路。到了12歲,埃德還制訂了一份“轉基因猴狗培育計劃”(像猴子一樣聰明,但像狗一樣忠誠)。埃德對數字和科學很感興趣,喜歡閱讀艾薩克·牛頓、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等科學名人的傳記,常常一讀就是一下午。他還試圖在家里重現科學家們的一些經典實驗。比如,通過將磚塊和其他物體浸入浴缸中計算溢出的水量,以確定磚塊和其他物體的體積。
上大學后,埃德將自己的好奇心集中到了人類的行為上。為什么人們會哭會笑?為什么人們喜歡社交活動?為什么人們會做有害健康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獲得幸福?埃德決定把最后一個問題作為他在大學里的研究課題。具體而言,他計劃將農場工人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幸福程度。然而,他的教授沒有批準這項研究。教授告訴埃德:“研究幸福是不可能的事情……幸福是永遠無法衡量的。”此外,教授還說:“這個答案我早就知道了。農場工人活得不幸福。”埃德覺得很沮喪,轉而寫了一篇關于從眾行為的論文。
在從事了一些其他研究之后,埃德在赫赫有名的伊利諾伊大學謀得了一份教師職位。當埃德獲得終身教職后,我們曾一起到維爾京群島休假。在那里,對幸福進行認真研究的念頭重新在埃德的頭腦中浮現出來。他花了很多時間來閱讀阿奎那、馬斯洛以及其他偉大思想家的著作,然后制訂了一項關于幸福的研究計劃。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被他稱為“主觀幸福感”。這種命名方式增添了一絲科學合理性,那些持懷疑態度的學術界同人更易接受這項計劃。同年,我們帶著三個孩子休學去海地和南美旅行。我們沿著亞馬孫河的偏遠支流而上,在河豚、絨毛猴、金剛鸚鵡和食人魚的陪伴下行走在叢林深處。幾個小時的跋涉之后,我們抵達了一個亞瓜人部落。這些居住在木屋里的亞瓜人近乎全裸,看到我們之后感到非常驚奇,就像我們看到他們一樣。但最喜歡與亞瓜人互動的莫過于羅伯特了。部落的孩子們擠在他周圍,圍觀他的米老鼠手表,還讓他拿著他們的吹箭向樹干發射了幾支箭。一位老者還試圖給羅伯特一些毒液讓他抹在吹箭上使用,不過我們明智地拒絕了。然而,這次旅行深深震撼了羅伯特的心靈,讓他意識到這些人的生活與我們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鄰居是如此不同,這對他成年后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次休假之后,埃德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文章。這些年來,他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定義和衡量幸福,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關系,不同文化背景中幸福有何不同表現,記憶如何影響幸福,幸福的益處,以及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心理活動。他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人們的價值觀、人際關系、資源、基因和經濟學在幸福等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衡量了各種各樣的人的幸福感——有《福布斯》排行榜上的美國富豪,有同卵雙胞胎,有與世隔絕的修女,甚至還有性工作者。他從100多個國家的代表性樣本中收集了數十萬人的幸福感數據,并加以分析。埃德對人類幸福感研究之廣泛,世界上無人能與之匹敵,因此他的文章與觀點經常被其他研究幸福感的學者和流行作家引用及參考。他還曾與多位宗教人士就幸福感這一問題進行過對話,并與多國領導人討論了衡量社會幸福感的相關問題。
最近,埃德提出,城市、省份和國家財富應使用國民幸福總指數與常用的國內生產總值兩個指標來共同衡量,這一觀點引發了世界各地的興趣和推崇。埃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會在晚上說:“我累了,所以我覺得自己該去做點數據分析。”對幸福的研究使他在過去30年里充滿活力。
不僅是埃德,我也是一名心理學家,我們的雙胞胎女兒瑪麗莎和瑪麗·貝絲,以及我們的兒子羅伯特也都從事心理學研究。從孩子們光著小腳丫在屋里亂跑的那一天起,我們的家庭就沉浸在一種不尋常的心理探究和實驗氛圍中。在周末和晚上,我們有時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心理學項目。例如,羅伯特所做的第一項科學項目就是研究情緒與天氣的關系。等孩子們長到十幾歲,“人們有何異同之處”以及“情緒如何影響記憶”之類的話題就常常變成餐桌上討論的主題。在這種充滿求知欲的氛圍中,埃德和羅伯特建立了一種伙伴關系,將科學探索與現實世界應用結合起來。
基于兒時經歷以及自游歷亞馬孫河時便已萌芽的對外國文化的好奇,羅伯特在格陵蘭島、非洲大草原和加爾各答貧民窟等非典型地區進行了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為了讓你體驗到羅伯特的實地研究是多么驚險,我們可以來看看他對肯尼亞馬賽人所做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羅伯特獲得了一小筆資助經費。為了贏得馬賽人的信任,以便獲得準確的數據,羅伯特讓馬賽人在自己身上打上烙印以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合作價值,而且不止一次——整整三次。他還買下了一只狩獵得來的祭品山羊,饋贈給了資助單位。這和你們頭腦中典型的實驗室研究當然不同!
羅伯特一直在全世界旅行,對幸福感進行持續研究。他游歷過迪拜的黃金市場、伊斯坦布爾的市場、梵蒂岡的花園、摩洛哥的山村、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集居地、尼加拉瓜的海濱城鎮、中國臺灣的文化節、柬埔寨的市場、澳大利亞內陸等無數地區。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更喜歡與當地居民交談,而不是去逛那些著名的旅游景點。和他的父親一樣,羅伯特對普通人的生活質量非常感興趣,比如世界各地的郵遞員、公交車司機和理發師等。
這對父子的合作可謂水到渠成。羅伯特把埃德的研究從實驗室擴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羅伯特與生活在偏遠地區、日常難得一見的群體建立了聯系,例如肯尼亞部落、格陵蘭島因紐特人和阿米什人,并對這些群體進行了主觀幸福感研究。羅伯特不僅發表了近24篇關于幸福感的專業論文,他還對如何將這項研究應用于幫助人們改善生活很感興趣。他采用了訓練的方式,將幸福感這門科學中的創新點付諸實踐,并與全世界數十個來自英語國家的客戶建立了合作。他與人合著了一本關于如何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實踐的書,并定期向對積極心理學應用感興趣的組織提供咨詢并與之研討。
那么,迪納家族史和這本書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一定要聽聽埃德和羅伯特對于幸福這個話題的見解呢?畢竟,似乎每個人對于幸福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也“知道”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我認為,答案在于這一事實——并非所有的觀點都稱得上洞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更愿意聽取BBC(英國廣播公司)金融分析師的投資建議,以及經驗豐富的維修工的汽車維修建議,而不愿相信隨隨便便什么人給出的建議。從醫療保健到染發等各個方面,我們都在尋求專家的建議。從當今世界現代科學這層內涵來看,埃德和羅伯特是幸福感這個話題的專家。即便他們不是世界上研究幸福感時間最長的人,也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思考情緒健康的益處。數十年來,他們收集了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成千上萬人的數據,對這個話題進行了嚴謹的調查。他們研究過億萬富翁的幸福程度,也調查過流浪漢的幸福程度。他們還探究了衰老、大學生春假旅行等各種因素對幸福感的潛在影響。
研究幸福感是埃德和羅伯特的工作,也是他們激情的源泉。在這本書中,他們將自己的科學知識與個人智慧以及各種各樣的實踐經歷進行了融合。大眾媒體上充斥著大量關于幸福的謬見、半真半假的陳述,令人難以區分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虛構。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讓“研究幸福的絕地大師”和“印第安納·瓊斯”為你解開心理財富的奧秘,找到幸福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