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
蘇綏正在批閱奏書。
本來,今日該是大孫來勤政學習之日……
但他竟托辭突破在即!
若是真突破,那自己這做爺爺的,心中只會高興。
但那混球突破了兩個月,還沒突破!
批完一道奏書,蘇綏嘆了口氣。
他又豈能不知大孫的心思,平日最煩的就是枯坐在這勤政殿。
也知,大孫對皇位的心思也不強烈。
但,生在皇室,豈能身由自己?
若是大孫庸碌,蘇綏少不得要換個人選,斷然不能拿國家大事開玩笑。
但大孫的光芒卻是怎么也掩蓋不住。
就像是一塊金子,藏在泥沙中。
在時間長河的水流沖刷下,又豈能遮住光芒?
蘇綏知道大孫得逼著,才能吐出心中所想。
就如上個月,他為了繼續少來這勤政殿,提出強軍先富民的主張。
保國之道,乃藏富于民。
如何富民,大孫也說了很多。
首先一條便是均田。
通過授田和賦役等方式,鼓勵百姓去開墾荒地。
必要時,要鼓勵移民去開墾荒蕪。
還說,要以嫁娶及時、鰥寡減少、戶口增多視為地方官考核晉升的重要依憑。
諸如賑濟災民、救助老弱廢疾者、撫恤軍屬等一系列建議,頗有仁君之風。
其次,提出不僅重農,還要重商。
大漢商人地位低賤如娼妓,重農抑商乃是主流。
但大孫建議,要以律法保障商人利益,且寬松商稅,鼓勵經商。
很多禁榷專賣的政策也不可取,要抑制朝廷及各級官府插手下放專賣品的生產、出售。
言而總之,就是要改善官民關系。
做了這么多年的皇帝,蘇綏的眼光與見地還是有的。
大孫說的這些,猶如撥云見日,讓他豁然開朗。
但,這已相當于改革。
其中很多政策,牽扯過多,觸動很多人的利益,不可一蹴而就。
僅一個科舉,便已讓大孫遭遇刺殺……
如此改革,自當謹慎。
念及刺殺,蘇綏便怒火中燒,忍不住心生殺氣。
這三年來,他已殺了很多人。
只不過,卻是因各種其他由頭,或是莫須有。
只因,那些人做的實在天衣無縫,根本查無實證。
不過蘇綏是為了報復,根本也不需要什么實證!
然而,此舉,免不得要在史書上落個晚年暴戾的評價。
但那又如何?
那群賊子膽敢刺殺大孫,暗害大漢儲君……
那就要有死的覺悟!
揮去心頭殺氣,蘇綏重拾心中疑惑。
大孫深居宮中,從未見過這世間黎民,是如何深知民間疾苦的……
大孫說,勤讀書,通古今,知四方。
讀天下書知天下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雖說他的確經常出入麒麟閣,但蘇綏卻不這么認為。
紙上得來終覺淺。
大孫的很多政策,都能一語破的,恰中要害。
這豈是讀書能做到的?
若是讀書有如此之能,這朝政豈非早已毫無缺漏?
因此,他固執己見,認定大孫定然是先祖轉世無疑!
甚至越來越強烈的感知到,大孫興許是光武轉世……
國祚千年詛咒,但每隔千年亦有雄主出世。
唯有一點可惜的是,大孫身無龍血。
不過,這對明君雄主來說,并不算是什么大問題。
只要會馭下,便能驅策無數能臣名將為之效力。
因此,對于政務處理上,蘇綏也并未強迫大孫。
他既然不喜處理政務,那就找個信得過的臣子為其處理。
而這個人選,蘇綏早已選定!
他的目光,看向殿中一側。
那里,特地放了一張小桌。
正有一孩童端坐在那,面帶認真地閱讀著一份奏書。
正是他的四孫,蘇煦。
這天底下,哪有比兄弟更值得信任的?
“皇爺爺……”
蘇煦起身來到桌案前,將手中奏書遞上。
七歲的他,那股溫文爾雅的氣質愈發濃郁。
“科舉制度頒下三年,今年恰是春闈。”
“來參加春闈的讀書人,皆尊太孫殿下為恩師。”
“民間,對兄長也有了‘圣孫’敬稱。”
蘇煦眸光中帶著興奮,打心底里為大哥高興。
老爺子也是興高采烈的拿起奏書,細細看了起來。
對于讀書人尊大孫為恩師,他早有預料。
他甚至看到,待大孫登基后,滿朝文官對大孫的死心塌地。
至于武官……
有老大壓著,也無人敢掀起風浪。
只不過,老大與大孫,二人父子關系不睦,早已傳遍了宮中。
老大那個犟種……唉!
蘇綏看到奏書上一行不起眼的字,不由凝目。
隨之展顏,心神頗為觸動。
將蘇煦喚來身邊,指著那行字,問道:“你可知這是何意?”
蘇煦看去,其上寫著:據聞,南四府讀書人寧可跋涉萬里,也要進京參加春闈。
看罷,不免疑惑道:“據聞,并非篤定,緣何可信?”
老爺子的臉上閃過尷尬,隨之語重心長教道:“奏書不比其他,南四府非朝廷實控,下面人也不得不謹慎措辭。”
“不過,你可知,這南四府讀書人進京趕考,代表了什么?”
蘇煦疑惑地搖了搖頭,他雖聰慧,但對南四府卻是了解甚少。
雖說大哥曾教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但萬卷書他還未讀完。
深居宮中,萬里路也是無從談起。
因此,他也不清楚跋涉萬里,到底是何難度。
老爺子笑了笑,“讀書人皆以你大兄為師,南四府這些文人若入朝為官,自也會是忠貞不二的國之棟梁。”
“未來,南四府將會有更多的文人,來到京城。”
“若是出身世家,族內自有文武裂隙滋生。”
“若是普通文人,為趕考便利,必會舉家遷移。”
“這代表著,科舉一制,不僅會讓南四府內部出現裂隙,更會造成人口、人才的流失。”
蘇煦豁然開朗,“如此,便是此起彼落,強己弱敵。”
老爺子欣然點頭,孺子可教。
隨后目光望向殿外。
思緒追到了前年,大孫還曾提出一道軍制改革。
說是不僅可以強軍,還可掏空南四府的武脈。
與這科舉搭配,豈不是說,南四府的文武都被掏空了?
只可惜,軍制改革,干系重大。
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謹慎對待,徐徐圖之。
或許,這一場改革,要交給大孫來做了。
念及此,他不由摸著蘇煦的頭,慨嘆道:“你大兄啊,實天縱之才!”
“或雄主轉世,乃天生明君!”
蘇煦目光灼灼地點著頭。
對此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