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投資的生產效率效應研究
- 陳鑫
- 783字
- 2024-08-29 17:46:44
1.2.2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關風險投資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結論,存在“正面效應”“負面效應”“中性影響”等不同觀點,而這可能是風險投資結構質量差異造成的。本研究系統探討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區域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及其效率差異,可為已有經驗研究結論之間的沖突提供一種合理解釋。第二,部分學者在考察風險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時,普遍忽視了對內在作用路徑的探討,所得結論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打破了現有理論邊界的約束,把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視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來源,并在統一框架下考察不同類型風險投資對作用路徑的依賴性,將進一步深化風險投資的經濟行為理論。第三,資本賬戶開放對資本市場存在多重影響,外資進入究竟能否提升風險投資活動的經濟效益取決于其疊加效應,僅憑理論分析難以給出確切結論。本書從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視角出發,系統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中國風險投資活動強度與邊際效益的潛在影響,將有助于解決關于QFLP、RQFLP等政策的某些爭議。
實踐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進入新常態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任務,考察外資、國有和民營風險投資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過程中的效率差異,將有助于優化風險投資的結構質量,進一步提高中國風險投資活動的經濟效益。第二,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模式存在區域性差異,考察不同背景的風險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路徑,將有助于地方政府確定招商引資的先后順序,確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能夠按照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模式,優先引入與之匹配的風險資本,進一步提高中國風險投資的區域配置效率。第三,以中國風險投資市場為研究對象,考察資本賬戶開放對風險投資活動強度與邊際效益的影響,有助于管理者了解QFLP、RQFLP等現有政策體系的成效,并在“增量提效”的原則下做出優化調整,從而推動改革開放紅利持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