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 以史為鑒知興替

自2002年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中國500強榜單以來,轉眼20年過去了。縱覽中國500強20年發展史,不由得感嘆光陰似箭!這已經不是常言道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而是時代巨變。20年以來,有1408家企業進入過中國500強榜單,有的穩如泰山,有的跌宕起伏;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江河日下;有的傲立潮頭,有的銷聲匿跡。

搞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做企業,活著是硬道理!中國500強20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一大批奮斗者靠吃苦受累、流血流汗、改革創新為中國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翻看一年一冊的《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你會真實感受到21世紀以來我國500強的成長奇跡,報告中翔實性、系統性、歷史性和不斷完善的數據,已成為深入研究中外大企業成長模式和規律不可或缺的依據。一年一度的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已成為中國企業管理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播平臺,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一件年度盛事。論壇的觀點成為分析中國企業成長趨勢的風向標,論壇的建議成為政府相關機構制定決策的重要參考。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我們依據長達20年的翔實數據資料,系統分析了中國500強的成長大趨勢,又運用幾十年研究中外大企業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總結出了中國大企業的成長規律。它給中國企業帶來自信、自豪、參考和警示。

以史為鑒知興替。研究中國500強榜單的目的本來就是學習世界500強,20年來從沒忘記對世界級企業的“比學趕超”。縱觀世界500強榜單的中外企業數量變化,可以發現五個關鍵歷史節點:第一個節點是1995年。1995年《財富》雜志第一次發布世界500強榜單,美國企業151家,日本企業149家,美日兩國就占500強中的300家,法、德、英分別為37家、35家和33家,其中日本企業的營業收入排名第一,那是日本企業最牛的年代!而中國只有3家入榜。第二個節點是2001年和2002年。2001年,美國企業達到184家,日本企業則從1995年的149家下跌至103家。2002年,美國企業進一步達到創紀錄的198家,日本企業又減至88家,但依然排名第二。2001年,中國企業入榜11家。那一年,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聯合會開始發布中國500強榜單。第三個節點是2009年和2010年,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數量超英國、德國和法國。進入21世紀后,已走過改革開放20年風雨歷程的中國大企業開始走上“開掛”的成長歷程。2009年中國企業入榜43家,超過英國的27家,2010年中國企業入榜54家,超過法國的39家和德國的37家。第四個節點是2012年和2013年,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數量超越日本。隨著中國GDP在2010年超過日本,2012年,世界500強中中國入榜企業數量達到79家,超過日本的68家,一年后中國企業入榜95家。第五個節點是2019年,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數量成為第一。2020年,中國上榜企業共133家,超過美國的121家和日本的53家。2021年最新榜單中,中國企業增加到143家,美國企業122家,日本企業依然是53家。

20年的奮起直追,到今天的并駕齊驅。展望未來的20年,我們堅信,到21世紀中葉,中國企業將在世界500強舞臺上超越美國企業的歷史最高紀錄,占據絕對的領先地位。

二 以人為鑒明得失

以人為鑒,當然是與發達國家大企業相比,20年的“時光之鏡”照出了中國500強的主要“得失”。

首先是“得在大而快,失在不強優”。中國企業依靠機會導向與客戶導向,靈活應變,響應速度快,規模擴張快。同時與“得”共存的“失”就是“大而不強”,和世界500強相比,營業收入規模擴大了,但盈利水平還有差距。中國企業“不像500強,更像500大”,內部管理水平不算優良,雖然這符合“先做大再做強、先做快再做優、先機會再戰略”的企業成長基本規律,但做強、做優和做戰略是下一階段的核心任務。

其次是“得在大國企,失在生態差”。20年走過來,中國500強中形成了合理格局,沒有幼稚地掉進“只有徹底的市場化和民營化才是出路”的理論陷阱,很好地發揮了多種所有制并存和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優勢。但是,在電信、家電、電力、建筑、互聯網等行業已是“參天大樹”的同時,在醫藥、證券、商業流通、基金和汽車等領域還是“草原”,這種像“草原”不像“森林”的生態不容易形成世界領軍地位的企業!

最后是“得在精氣神,失在戰略弱”。20年來,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秉承基于中華文明的傳統精神,基于見賢思齊的學習精神,基于創新創業的變革精神,基于勤勞敬業的奮斗精神,基于永不服輸的抗爭精神等,構成了中國企業的偉大“建企精神”。但“失”在還沒達到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思維水平—規則入手、專利布局、創新領跑、聯盟抱團、周密謀劃、從容不迫。

三 目標導向定戰略

以史為鑒,設計未來;以人為鑒,確定戰略。中國企業要看清時局,設計未來。只有明確企業追求的目標導向和思維模式,才能確定正確的戰略。作為經濟組織,企業一般會把利潤目標作為重要追求。但企業的目標追求是多元化的,把何種追求擺在前面,與如何處理排序關系,反映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管理機制的構建能力。

我們認為,企業的基本追求至少有六個,分別對應著六種思維模式。

一是盈利追求,對應的是商人思維。經商就要賺錢,投資就要增值,做到極致就是,只要能賺錢,什么業務都可做!只要利潤大,什么手段都可用!但比如華為好像不是這種思維,它追求一定利潤率上的成長最大化,堅持幾十年聚焦主業。

二是德才追求,對應的是圣人思維。不少企業家推崇德才目標:企業是人,企業依靠人,企業為了人!用人講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做事講究先義后利,以義取利。圣人思維模式首先問:誰是圣人君子,誰是小人庸人?原則是尊崇圣人,先德后才,寧交庸人,不近小人。但也有公司在以事為本還是以人為的本問題上選擇以事為本,反對那些不會做事、只會處世的人,他們不會過于重視德才、資歷、情感和態度,而是關注業績、潛力、貢獻和行為等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戰斗力的因素。在對待員工方面,他們對員工按奮斗者、貢獻者、勞動者和惰怠者進行分類,并提倡以奮斗者和貢獻者為本。

三是創新追求,對應的是科研思維。科研創新對于企業當然非常重要。其實二十幾年來一些企業一直在堅持做好行業內有價值的技術創新。不少企業中存在的過早、過快、過度、過虛和封閉創新行為,都是純科研思維所導致。企業創新既要滿足研發人員的科研激情,又要為客戶創造價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就不是真正有價值的創新。

四是程序追求,對應的是職能思維。科學管理當然要有職能部門,有流程程序,但某些力求管理體系“完善”的公司,追求程序到了本末倒置的程度。只管程序,不管“戰果”的官僚主義要不得;只管服從,不管“殺敵”的形式主義更要不得。二線三線的支援部隊,不能成為一線“戰士”沖鋒的障礙!支援部隊要為前線提供足夠的“炮火”,要為“火車頭”加滿油。

五是勝利追求,對應的是將軍思維。這種思維模式首先要問的是: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是首要問題!這就是卓越軍事思維的典范。企業如果向軍隊學習的話,就要學勝利精神和戰斗力建設!除了勝利,別無所求!

六是生存追求,對應的是底線思維。企業追求做強、做優、做大等目標,但從優秀企業成長與變革的基本規律看,“活著”才是企業的底層問題。華為曾提出“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也是華為的最高綱領!企業要保持戰時狀態,組織千軍萬馬上戰場。干部的最低要求是不能臨陣脫逃,最高精神是敢于勝利!活著是硬道理,勝利比犧牲重要!”

實際上,企業對以上六種目標追求是并存的,不是唯一的。我們認為優秀公司的原則是:以生存為底線,以勝利為信仰,以盈虧為指標,以奮斗選干部,以創新謀未來,以程序建組織。其中,追求勝利是優秀公司最本質的組織精神之一,勝利上接生存,下接盈利,并指導德才、創新和程序等各個目標。而且,高層越講生存,基層越追求勝利,中層形成強有力的支援體系,就會形成組織的“張力結構”。

追求勝利的組織模式包含以下幾個特征:追求勝利重成長,而不是利潤第一;追求勝利重成事,而不是做人第一;追求勝利重創值,而不是創新第一;追求勝利重結果,而不是程序第一;追求勝利重活著,而不是犧牲第一。在經營上的價值排序是活著、勝利和盈利,在管理上則是德才、創新、程序三者價值并重。

四 問題導向定任務

中國和中國企業正直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發展的新征程上,中國企業要肩負新使命,要接受新挑戰。

20年走過來,中國企業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認識論,有“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結果導向觀,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指引,有“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針,逐漸形成了中國企業成長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但中國企業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

一是底子還薄。財富和實力都是累積而成的。雖然中國企業每年入榜的企業數和每年的GDP增加值已經不錯了,長得快,但是起步晚,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企業實力累計與GDP累計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20年中國GDP是日本的近三倍,中國14.7萬億美元,日本4.9萬億美元,但中國1960—2020年累計157.2萬億美元,日本同期累計172.2萬億美元。

我們認為企業成長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靠賣勞動力、賣資源賺錢;第二階段主要通過賣產品、做貿易發展;到第三階段,開始賣設備、賣技術;像華為等個別企業已經走到第四階段,即通過賣規則、賣標準來參與競爭,這一競爭已經升級到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的層次。如果企業沒有掌握核心的知識產權,沒有在技術標準上的發言權,就很難在世界級企業中有立足之地。

我們可以用圖1表示這一過程。當然,國際經濟、貿易和技術是個很復雜的架構,其中不僅有競爭,還有很多合作,也可以把企業發展四個階段的競爭對手看作不同的競合對象。

圖1 中國企業成長四個階段和對象國

總而言之,中國企業還處于企業實力累積的初級階段,這就是面臨的首要問題。發展依然是硬道理!

二是實力還弱。企業的成長分為量的成長、質的成長和力的成長三種類型。量的成長衡量指標主要有營業收入規模、利潤總額、資產規模、從業人數等,其中的變化可稱為“做大、做多、做快”。質的成長衡量指標主要有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利潤率、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率和技術創新等,也就是常說的“做強、做優、做新”。力的成長衡量指標主要有相對于國內外同行的研發投入額和產出成果、跨國公司指數、市場占有率、人均報酬總額和組織活力等,力的成長也就是“做局、做活、做久”。

從這20年世界500強的數據看,盡管中國企業取得了量的成長的巨大進步,但在質的成長和力的成長方面還與世界級企業有一定差距。在企業層面,要在質的成長基礎上疊加力的成長,調整結構和架構,提升競爭實力,這是一個疊加的成長過程—“量”永遠是基礎。“量”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規模。從萬噸水壓機的“大”,三峽大壩的“大”,到電力網絡的“大”,大數據的“大”,“大”在不斷變得“更大”;質,就是優化。從企業規模的優化、投入產出的優化、行業分布的優化、地域布局的優化,到治理的優化、管理的優化、戰略的優化,都在不斷得到優化;力,就是能量。從生存力、學習力、創新力,到競爭力、壟斷力、領導力,力的成長在不斷增強和激發。

企業環境多變,業務多樣,目標復雜,三類成長中的“九做”指標當然會有一定的交叉,但總的目標導向、階段變遷大趨勢和規律應該是明確的,如圖2所示。

圖2 企業的三類成長類型和階段變遷

五 結果導向促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各個企業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五年戰略計劃”,這就是以結果導向促高質發展。一是繼續擴大中國企業的實踐結果,也就是實現繼續做強、做優、做大的業績;二是形成中國特色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成果。有正確的理論不一定有成功的實踐,而成功的實踐背后一定有正確的理論支撐。從近現代中外企業管理理論形成和傳播的歷史看,誰的企業業績好,誰的管理理論就是對的,就值得大家學習。反之,如果該企業走下坡路,即意味著管理和管理理論出了問題,就不會再成為學習標桿。我們堅信,隨著中國企業持續取得成功,必將由管理理論的學習者變為創造者。

過去,中國企業管理的進步基本是遵循袁寶華先生提出的“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十六字方針一路走來。中國的企業家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中國的管理學理論發展中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中國管理理論的創新貢獻了大量閃光思想。作為管理研究者,我們通過跟蹤和參與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的管理實踐,能夠更了解中國管理和理論的真髓,最終提煉出產生于中國的管理理論。

未來的中國企業家應該站在后天看明天,立足未來,設計未來,繼續創新技術方法,繼續取得管理成就,繼續做出貢獻。

“2021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的主題是“新征程,新使命,新作為”。中國企業未來20年的挑戰會更大。時代變了,對手變了,領域變了,層次變了。中國企業進入不熟悉的業務領域和搶占國際化市場,需要首先在“家里”練好“內功”。打鐵還須自身硬,出海要靠萬噸輪。

中國企業將作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基石和支柱,筑起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參天大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企業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劃時代變化:過去20年是追趕,現在是競合,未來20年是領先。過去20年是奮斗,現在是開創,未來20年是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阳县| 类乌齐县| 金秀| 宁夏| 大英县| 和政县| 鸡东县| 宿松县| 南平市| 金乡县| 万安县| 民县| 洪湖市| 邻水| 临高县| 夏邑县| 招远市| 盖州市| 杭锦旗| 马公市| 工布江达县| 株洲市| 高密市| 鄂托克前旗| 兴化市| 元氏县| 天柱县| 徐闻县| 芜湖县| 拉萨市| 内江市| 同仁县| 济南市| 威信县| 南通市| 随州市| 德州市| 定结县| 阿拉善右旗| 荔浦县|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