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多元思維模型的依據——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喬伊·吉爾福特提出了一個“智力三維結構”的模型。第一維是指智力加工的4種內容,即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第二維是指智力的5種操作過程,即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第三維是指智力加工的6種產物,即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

喬伊·吉爾福特的這個“智力三維結構”,其第一維實際上是從信息論的角度出發的,因為圖形、符號、語義都明顯地屬于對信息的表達;其第二維是從行為理論的角度出發的,是對于第一維中所提到的行為的解釋,因為人類的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明顯是指人的思維行為的過程和特征;而其第三維的內容完全又可以用系統論來代替。

這里或許有必要回顧一下西方開拓技術方法論的歷程。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的學術界先后創建了“三論”(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和突變理論),以及70年代以后的所謂“分形、混沌和超循環”等理論,使“三論”“新三論”的各種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將喬伊·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與西方的各種技術方法論做一個比較,可以發現兩點不同:喬伊·吉爾福特是一個心理學家,而其他技術方法論的創建者則屬于數學家、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其中數學家占絕大多數;喬伊·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可以用“三論”來覆蓋,而他忽略掉了控制論。控制論顯然屬于一種人機結合的系統,這里有行為因素,也有目標對象。因此,為明了起見,還是有必要對“三論”做個簡單的介紹。

1.信息論

該理論于1928年由美國科學家克勞德·香農創立,是一門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通信和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規律的科學。信息論是控制論的基礎,其基本內容是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變換、傳輸、存儲、處理、顯示、識別和利用。信息的一般概念是指消息、信號、情報、數據、指令等;信息的哲學概念是將其看成物質的一種屬性,以及存在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信息以物質、能量為載體進行傳播。物質、能量、信息是構成自然界的三個基本要素。

2.系統論

該理論于1945年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創建。系統論運用邏輯和數學的方法,包括集合論、圖論、網絡理論、對策論等理論,對系統與子系統的模式、內部結構、外部環境、動態機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的分析和研究,用于實現工程問題的最優化處理。

3.控制論

該理論于1948年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所創立。控制論以生物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腦科學、數理邏輯、統計學為基礎,通過電子技術、無線電通信、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處理技術,形成對一個動態系統的控制,并根據系統內部、外部各種變化著的條件,實現系統的自行調節,以期滿足系統預設的目標。控制論謀求確立一種自我適應整體的模式,應用于解決在自組織學習條件下所產生的復雜的邏輯問題。

通過對“三論”內容的簡單介紹,有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1)科學具有整體性結構,因此,研究問題必須使用多元思維的方法論。

(2)數學、細化與量化仍然是全部分析與研究的基礎和關鍵。

(3)西方的這些技術方法論固然好,但也同時存在結構、層次和邊界上的含混不清的缺陷。如果從文化的角度分析,這與西方人的思維特征強于分析和量化,卻弱于邏輯的概括與歸納不無關系。

(4)中國人雖然在邏輯的概括與歸納上具有優勢,但是在分析和量化方面處于弱勢。如果通過認真地學習西方人在分析和量化方面的優勢,并充分地結合本民族在概括與歸納上的優勢,我們當然有希望能在西方人所創建的理論基礎之上,進行一次現代技術方法論的革命,并將其成果應用于推進經濟發展的實踐。不過,能勝任這種工作的人,既不可能是單純的數學家,也不可能是單純的經濟學家,而只能是具有雙重學問的“數理經濟學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太仓市| 哈尔滨市| 绍兴市| 安吉县| 城市| 上林县| 潢川县| 鸡泽县| 霸州市| 子长县| 泸州市| 顺昌县| 广灵县| 资阳市| 镇赉县| 富民县| 丹阳市| 吴堡县| 宁都县| 梓潼县| 城固县| 昔阳县| 汝州市| 邵阳县| 静海县| 桦川县| 威信县| 南平市| 佛冈县| 郴州市| 确山县| 长沙县| 高唐县| 邓州市| 溧水县| 交城县| 安国市| 石屏县| 嘉禾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