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儇的的敕令,李安沒打算違抗,畢竟,他現在還要樹立忠君愛國的人設。
不過,現在宣武軍還不穩定,李安不能親自去,因此李安叫來了眾將商討。
李安坐在帥位,兩側上首分別是楊師厚和楊彥洪,周德威、劉玘、雷鄴、張敬忠、史儼等依次而坐。
李安問道:“現在朝廷敕令宣武軍出兵討伐黃巢,諸位誰可領兵出征?”
楊師厚、周德威等將,紛紛請命,只有楊彥洪一言不發。
李安看向楊彥洪,問道:“楊指揮使不愿意嗎?”
楊彥洪道:“末將有心帶兵討逆,只是近來備感身體不適,恐怕誤了大事。”
李安道:“哎呀,我識得一郎中,醫術精湛,我可讓他去給楊指揮使瞧瞧。”
“這怎敢勞煩節帥費心,就不必了吧。”楊彥洪道。
李安裝模作樣的嘆了口氣,道:“楊指揮使是宣武老將,智勇雙全,此次我本想讓楊指揮使出征,討伐黃巢,建立不世功勛。”
楊彥洪聞言,表情復雜,思索半晌,道:“末將有心無力,讓節帥失望了。”
李安笑道:“宣武軍向來以忠義為立身之本,楊指揮使雖不能出征,但能協助我治理宣武各地,上報天子,下安黎民,也是大功一件。近來,宣武軍內有些不太平,有人四處聯絡將士,囤積絹帛,楊指揮想必是能助我一臂之力吧?”
楊彥洪聞言心中震驚。
李安這話里話外,很明顯是在暗示,他已經知道劉智威找楊彥洪密謀的事,但他還是愿意給楊彥洪一次機會,讓楊彥洪迷途知返。
楊彥洪怔了半晌,問道:“李節帥真放心讓末將出征嗎?”
“這是自然。”李安點頭,“以楊指揮使的才能,我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安的回答,并不是楊彥洪所指,但是楊彥洪已經知道了他想要的答案。
楊彥洪猶豫半晌,起身行禮,道:“能得節帥如此器重,末將當粉身碎骨,以報節帥,末將請命出征。”
“如此甚好。”李安起身,拉住楊彥洪的手,道:“能得楊指揮使出征,必能討滅逆賊。”
楊彥洪道:“末將定不辱命。”
李安重重點頭,回身落座,道:“既如此,便以楊師厚為主帥,楊彥洪為副帥,雷鄴為先鋒,發兵討伐黃巢。”
“是。”眾將領命。
李安與眾將又商討了一些細節,總的調兵四千給楊師厚帶去平叛,其中老兵兩千,新兵兩千。
這兩千新兵里,包括孔循、高季昌和董璋。
商討完畢,眾將散去,楊師厚和楊彥洪留了下來。
楊師厚問道:“阿兄,此次出征,當以什么方略去打?”
李安想了想,道:“利則進,不利則退。”
“是。”楊師厚領命。
楊彥洪猶豫半晌,將李安請到一旁,如實道:“節帥,末將不敢有瞞,劉智威、孫法明來找過末將,說了一些對節帥不好的話,還請節帥留心。”
“多謝楊指揮使相告,我自有打算。”李安道。
楊彥洪見李安胸有成竹的模樣,再想起李安的安排,暗暗慶幸剛才選擇站隊李安。
楊彥洪知道,李安將他調離汴宋,是為了防止他卷入接下來的事件里。
至于他出征以后會不會兵變,李安也有后手,讓楊師厚做主帥,雷鄴為先鋒,他周圍都是李安的人。
李安這樣安排,既可以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又能防止能別有用心。
而且可以想象的是,這并不是李安唯一的辦法。
……
三日后。
楊師厚和楊彥洪帶兵出發,李安親自送行。
送走了楊師厚和楊彥洪,李安著手整頓汴州。
李安有心殺孫法明和劉智威,但是并沒有直接動手,而是讓史儼去調查刑獄卷宗,同時張貼告示,讓百姓有冤的都來申冤。
百姓們也不知道李安到底是真的想為他們申冤,還是裝個樣子,都不敢去報。
但是,孫法明和劉智威坐不住了,李安這招打草驚蛇,刺激了他們。
劉智威府邸里。
劉智威、孫法明和張玄泰圍桌而坐。
劉智威道:“原以為李安年少,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但沒想到此人頗有心機,他現在讓史儼去調查刑獄卷宗,不就是想挖出我們做的那些事嗎?若是真等他查明白了,我們就只能等死,不如先發制人。”
“如何先發制人?”孫法明有些擔憂,“如今楊彥洪已經去出征,我們少了一大助力。”
劉智威道:“楊彥洪那廝,身居高位,原本和我們就不是一條心,只要李安對他稍微給點好處,他就會背棄我們,走了更好。”
“那我們還能成事嗎?”孫法明問。
“自然。”劉智威信心十足,“張將軍已經聯絡了五百士卒,完全可以沖入節度使府,殺了李安。”
“正是。”張玄泰發話了,“李安先前作亂時,沒有對我趕盡殺絕,還對我委以重任,我處不疑之地,帶兵發難,定然功成。”
“殺了之后呢?”孫法明還是有些不放心,擔心道:“李安頗得軍心,殺了他之后,如何保證其他將士不向我們復仇?我們又如何掌握大局?”
劉智威道:“白元叔駐守尉氏,他已經同意與我們合謀,我們這邊動手,他就帶大軍回汴州。到時候,我們再把康實拉出來做傀儡,有軍隊,有人望,李安那些屬下,必然翻不起多大的浪。”
張玄泰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如今計已周全,應越早下手越好。”
“就在明日黎明動手,如何?”劉智威道。
“甚好。”張玄泰點頭,“不過你們得拿出點錢來賞賜將士。”
劉智威看向孫法明,道:“這些年你賺了不少錢,你多出點。”
“我已經屯了一萬匹絹。”孫法明盤算著,“事成之后,犒賞有功將士,拉攏其他將士,我再出五萬匹。”
“很好。”張玄泰大喜,“如此大事必成。”
三人做了謀劃,便去信給駐守尉氏的白元叔,讓白元叔連夜回兵到浚儀。
尉氏離浚儀,不到八十里路,一天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