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穩定的重要性
- 晚唐長歌
- 壽王
- 2034字
- 2024-09-11 23:03:24
張惠的話基于事實,說得通達,李安點點頭,道:“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可以讓黃巢不入宋州境內。”
張惠一怔,訝異道:“將軍要出城和黃巢亂軍野戰嗎?”
李安道:“出城野戰,那是不自量力,不過我可以虛張聲勢。而且,我料黃巢急于入京,若時機成熟,他不會想與我糾纏。”
張惠明白李安的用意,道:“將軍這是想保宋州百姓秋收有糧,宋州百姓得將軍庇佑,真是難得的福分。”
宋州,唐初領七縣,到天寶年間,改領十縣,延續至今。
天寶年間,宋州登記有戶十二萬余,人口八十九萬余,妥妥的大州。
同一時間,同為宣武四鎮的汴州有人口五十七萬余,亳州有人口六十七萬余,潁州有人口二十萬余。
但從安史之亂后,戰火、天災輪番蹂躪宋州,到元和年間(806-820年),官府能統計的戶口,只有天寶年間的三分之一,一直到長慶年間(824年),令狐楚入主宣武,讓宋州獲得了長久的穩定,至龐勛之亂前,官府能統計的戶口有九萬余,人口近七十萬。
到現在,官府能統計戶口七萬余,人口近六十萬(官府統計人口不代表實際人口)。
和平時期,農業社會能承受的完全脫產兵民比,大約1比75到1比100,戰爭時期,可爆兵到1比25到1比35。
因此,如果李安能保證宋州安穩,聯合張蕤爆兵,可以在宋州養六千到一萬八的精兵。
宣武四州,都是人口大州,這也是朱溫入主宣武后,能以宣武發家的原因之一。
不過,歷史上,由于宣武遭到黃巢起義軍和劉漢宏亂軍的反復劫掠,朱溫入主時的情況十分復雜,導致他面對秦宗權時,壓力巨大。
李安一直有入主宣武的心思,因此他想要保宣武穩定,以求日后能快速崛起。
基于此,李安若在宋州城里堅守不出固然安全,但卻保護不了宋州的穩定發展。
因為,即使黃巢不來宋州,他的部下也可能來宋州境內逛一趟。
當然,起義軍來逛一趟,并不一定要攻城,他們可以散入鄉野,四處征集糧草,若是遇到秋收,百姓都逃走了,他們還可以替百姓把糧食收了。
戰爭對百姓的影響,不只是燒殺搶掠,還有戰爭過處,百姓逃散,土地無人管理,莊稼遭踏。
因此,如果李安只固守城池,宋州來年又是一片饑荒。
李安對于張惠的夸贊回之一笑,轉對張蕤道:“張刺史既然已經總領宋州,還望以百姓為主。阻擋黃巢亂軍的事交給李某,為百姓謀福祉的事,就交給張刺史了。”
張蕤道:“張某職責所在,不敢推辭,必定盡力為民。”
“辛苦張刺史了。”李安給張蕤行了一禮,又道:“如今黃巢兵進潁州,潁州與宋州之間,隔著亳州。因此,我想帶著兵馬先去亳州,試探亂軍虛實。”
“什么時候去?”張惠忙問。
李安道:“事不宜遲,越快越好。”
張惠聽到李安又要走,有些失魂落魄,不過只是片刻,她便回過神,問道:“將軍請示過康節帥了嗎?”
“康節帥已經同意。”李安回道。
張惠道:“亳州那邊呢?”
李安道:“我已經去信給亳州刺史,請他沿途供給糧草,只是宋州這邊,還需張刺史協助。”
張蕤道:“張某立馬就可下令給各縣,只需三日,將軍便可行軍。”
“多謝了。”李安給張蕤行禮道謝,轉眼望著張惠,道:“你身體完全康復了嗎?”
張惠道:“已經好了十之八九。”
“可否借一步說話。”李安問道。
“嗯。”張惠知道李安這是要給她告別,沒有猶豫,起身隨李安出門。
來到院中,李安細細看了一眼張惠,道:“我有一事請教,不知姑娘可否幫忙參詳?”
張惠認真道:“將軍但說無妨,小女子若知道,一定實言相告。”
李安道:“我有心儀之人,欲與她成百年之好,讓她對鏡展顏,和她育女生兒,只是,方今天下大亂,我身為將領,恐需常年征戰,因此擔心誤了別人,姑娘冰雪聰明,可有解法?”
張惠聞言,害羞的低下頭,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
過了半晌,張惠伸手折了一朵花,輕聲道:“杜牧有詩: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張惠特地重讀了金縷衣。
李安聽到張惠的重讀,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因為金縷衣,原是一首詩,里面有一句十分著名,那句是詩是:“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張惠念了詩,見李安毫無所動,眉頭微促,聲音低若蚊蠅,道:“將軍智勇雙全,有情有義,若父母有命,媒妁有言,她當是沒有拒絕的余地。”
李安微微一笑,道:“我以為你勸誡我,莫要放棄機會,應該珍惜年少,抓緊建功立業。”
金縷衣這句詩,確有李安說的這個意思。
但是張惠一下就聽出了李安前面已經聽懂了她的暗示,嗔怒道:“你好煩,你明明都……”
張惠沒有說完,因為李安上前抱住了她。
張惠怔住了,過了會兒,她回過神,道:“光天化日,有傷風化。”
張惠嘴上這么說,但是絲毫沒有推開李安的意思。
李安湊到張惠耳邊,道:“此次去亳州不會太久,春節之前,我一定返回,你好好保重,勿要太過勞心,等我回來,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嗯。”張惠低頭,輕聲回應。
“再會。”李安放開張惠,轉身離開,
張惠兀自低著頭,等李安走遠些,才抬頭望著李安的背影,目送李安消失在大門口,喃喃道:“一切小心。”
李安回到行營整兵備糧,過了三天,帶兵兩千,號稱五千人,前往亳州。
亳州刺史潘稠對李安要來戍守,十分歡迎,不過李安來的當天,他并沒有出城迎接。
因為,潘稠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