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中國傳統土木建筑

一、中國傳統土木建筑與“中和”精神

中國遠古先民在與大自然惡劣環境的斗爭中,逐漸解決著他們的居住問題。從利用天然的洞穴棲身,到進入地下的原始橫穴、深袋穴,再到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或者構筑樹上巢屋,發展出單樹巢、多樹巢,再降低高度,以木柱代替天然樹干,向干闌建筑演變。穴居向上上升的功能改善,意味著土木相結合的構筑方式,從以土為主逐漸向以木為主的方向過渡。巢居向下發展,也進一步積累了木構架房屋的建造技術經驗。兩種技術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筑文化。他們創造性地使用榫卯結構構筑木架房屋,使木構架技術得到了升華。而從洞穴上升到地面,筑土臺、壘墻再到發明磚瓦,用土的技藝也不斷提高。在早期,人們只能依靠泥土、木材及其他天然材料從事土木營造活動。后來人們借助火,用泥土做成磚和瓦。磚、瓦這種人工建筑材料的發明,使人類沖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縛,人們開始廣泛、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市防衛工程等。土木工程技術由此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木材、磚瓦一直是古代中國主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還被廣泛采用,故中國古代建筑俗稱土木建筑。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具有以斗栱等為特殊構件等特征的中國土木建筑形態,扎根華夏,驚艷世界。比如北京天壇公園中宏偉壯麗的祈年殿,它的主體為木構架,采用榫卯結構,其木構件互相咬合,不用一根鐵釘;北京故宮的角樓,奇麗多姿,巧奪天工,連國外的建筑大師也嘆為觀止。當然,在今天,土木建筑這個概念已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建筑活動,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居室建筑的范圍。

相對于西方古建筑多以石材構筑,中國古建筑偏愛木材,幾千年來,雖然時代、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可木構架一直在建筑中唱主角。木構架建筑,由柱、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遠古遺址中被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木結構建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干式,以圓木或方木四面圍合,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古老且簡單的結構,今天在一些山區林地仍可見到它的身影。二是穿斗式,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這種結構便于施工,抗震效能好,但其建筑規模不宜太大,我國南方民居和一些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或稱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逐漸加大,這使它成了大型宮殿、王府、宅第、壇廟、寺觀等豪華建筑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人們還將抬梁與穿斗相結合,讓建筑更加靈活多變。木構架建筑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這樣一來,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且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民間俗語稱“墻倒屋不塌”,說的就是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

圖1 在西藏見到的井干式住宅

圖2 穿斗式柱梁結構

圖3 抬梁式柱梁結構建筑

  在平面布局上,中國古代建筑是以群體組合出現的。它通常以若干單棟建筑圍合成庭院,再由若干庭院組成建筑群。這種建筑群的絕大多數,都是按照軸線、庭院分布的正規布局。在中軸線上,每一座建筑就是一進。理論上說,庭院可以無窮擴建??梢虻匦嗡?,如山川河流的阻隔,庭院并不可能無窮延伸。另外,身份地位的等級體系也限制了建筑的規模。我們看到,中國古建筑有三進、四進、五進和九進四種主要規模,其中九進為最高規格,只有皇家才能享用。自然,除一般民居外,中國古建筑也有單獨出現者,如風景區中用以裝點風景的亭子或者塔等。至于古代園林的布局,則比較自由,比如蘇州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北海、中南海,都是根據山水地形進行規劃的自由布局。不過,也有少量地方會按軸線布局,如在一組中式建筑中,廳堂、庭院按軸線布局,而其周圍的亭臺橋榭則自由布局。

從建筑外觀上看,中國傳統建筑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這與中國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具有一致性:上為屋頂,為天;下為臺基,為地;中間是木構架的柱子、門窗及墻面所構成的人生活的空間,為人。作為建筑的主體,木構架構成整個建筑的有效空間。關于木構架的成因,中國現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發展的結果?!拔覀兊淖嫦劝l現木頭有彈性,弄彎了以后還會恢復原狀,石頭很結實,壘起來就可以不倒等現象。遠在原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最基本的材料力學和一些材料的物理性能。譬如,石頭最好是壘起來,而木頭需要連在一起用的時候,最好是想法子把它扎在一起,或用榫頭銜接起來?!?span id="ssdigeu" class="super">(1) 榫卯技術的發明,讓木材的各種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讓古人在建筑方面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在土木建筑的木構架上,有一非常明顯的標記性構件,即斗栱。它是以華夏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特殊符號。

中國古代建筑不僅外觀上瑰麗華美,建筑本身更具有深深的文化內涵。從最早脫離茹毛飲血開始,古人就在創造著能遮風避雨、防止蛇蟲猛獸侵害的房屋。從最初的獨立小屋到深宅大院,從聚族而居的村莊到都市大邑,建筑逐漸從技術發展為藝術,并深深滲透著由歷史積淀而來的人文情懷。中國古代建筑不以單獨建筑個體名世,而以建筑群體的和諧作為其最高境界,這是中國中和文化追求有序和諧的真實體現。今天,當我們徜徉于歷史古建筑中,無論是垂柳依依的庭院,還是峨峨高聳的殿堂,無論是斑駁陸離的窗格,還是殘破凋零的墻垣,我們都能從中品味到歷史的滄桑。中國古代建筑也是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種條件綜合的產物,是自然科學與人文思想的精美結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遠遠超出了其作為土木建筑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我國各地,保有無數的古建筑遺存,它們是燦爛的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國古文化、古文明的標志和象征,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華。

中國古代土木建筑,與古人生活的山水相互融合,不矯揉,不造作,淡泊素雅,充滿了智慧。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族群,又使得中國傳統建筑異彩紛呈。在北方黃土高原,古人利用黃土的特性,用土坯或夯土筑墻建成房屋,或挖掘窯洞作為居室,后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西南地區地處亞熱帶,當地居民常用竹木建成干闌半干闌式建筑;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晝夜溫差大,人們多砌筑厚墻式平頂碉房;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為方便拆架遷移,就搭制帳篷式住房。總之,古代各族人民,都按照各自的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依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構筑了具有不同風格的建筑,豐富了中國古代土木建筑的形式,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貢獻。

圖4 廣州大元岡出土的漢代陶制“干闌”式建筑模型

載安志敏:《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頁。

今天我們看到各地建筑都別具特色,傣族建筑玲瓏纖巧,侗族建筑古拙質樸,藏族建筑粗狂豪放,苗家的吊腳樓別具風情……種種民族建筑各有千秋,但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是中國傳統土木建筑在不同地理環境里的特殊表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造就了和而不同的建筑,如繁星點點,共同組成了中國建筑的燦爛星河,使中國建筑以獨特的風姿屹立于世界。

中國古代建筑至少可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時期。進入文明時代以后,我國古代建筑逐漸發展成熟。

按《周易·系辭》的說法,上古穴居而野處。盡管在舊石器時代,也有由獸骨堆積而成的圍合體之類的建筑遺跡,但畢竟證據太少。真正的居住建筑,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或原始社會晚期。當時,我們的祖先開始注意選擇近水、向陽、不受旱澇影響、易于防御的地方,建造穴居和巢居,出現有群居的聚落,窯洞、木梁架和干闌等類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基本確立了以后幾千年中國傳統建筑的土木結構形式,特別是木構梁架式樣,更成為中華民族建筑結構中的主流。其構造方式也從綁扎發展到榫卯。他們已基本掌握了黃土夯筑技術和木材加工技巧。那種供生產與生活用的窯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用的垣墻、濠溝,以及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壇、神廟和神像與公共墓地等,在全國各地考古遺址中都有發現。

夏商周即所謂三代時期,土木建筑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且日漸完善,以木柱梁為房屋結構的形式已經成為當時(特別是上層集團)建筑的主流,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柱網也逐漸趨于整齊,更出現了斗栱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建筑結構構件,甚至在青銅器件上也鑄刻了斗栱形式,木構件也更加精確多樣。夯土技術更成熟,且廣泛用于筑城、大面積廣庭和建筑臺基,特別是高臺建筑的出現,就離不開夯土技術。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最主要內容的宮殿、壇廟、陵墓、官署、監獄、作坊、民居等,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并逐漸成熟,且往往規模宏大。如陜西歧山鳳雛村西周遺址,已發現由二進院落組成的、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新的材料如陶制地磚、屋瓦等可見于實際建筑,防水、防盜的技術也被應用。在建筑設計中,環境問題開始得到重視,人們試圖“相土嘗水”,經過規劃才進行施工。慢慢地,有了嚴謹的建筑制度,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也逐漸規范化,還出現了《周禮·冬官考工記》對工匠建筑工程的詳細記述,以及《墨子》對建筑技藝的論述。

秦漢時期結束了戰國的戰亂分裂,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給建筑帶來了全新氣象。秦統一六國后,規??涨暗慕ㄖ顒邮谷珖鞯氐慕ㄖ夹g、建筑藝術得到一個交流融合與發展的機會。秦政府曾打算把咸陽擴建為夾渭河兩岸、以橋相連的空前龐大的都城,其所建阿房宮前殿,保存至今的遺址東西長1000余米,南北達500米,規模驚人。其他如始皇陵、萬里長城、馳道等巨大工程,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成的。繼起的西漢建都長安,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可到東漢時的洛陽宮室,高臺建筑已不流行了。此時的建筑已大量使用成組的斗栱,木構樓閣逐漸增多,有了不少磚石建筑,磚券結構也有較大的發展。東漢末營建的鄴城,在城市分區方面相較長安、洛陽已有所改進。中國古代土木建筑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在漢朝已經基本上形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承與發展先秦建筑技藝,在用材上有很大變化,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運用到地面建筑,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建筑形式讓人耳目一新。木構件高層建筑大量出現,尤其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提高。這一時期正是佛教在中國廣為傳播的時期,不僅在城市中,那些過去荒無人煙的深山里,大量建筑的寺廟、塔、石窟等,還有精美的雕塑與壁畫,使宗教建筑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幽靜的山水與建筑結合,更讓宗教建筑與傳統建筑相互支撐,在佛教建筑“本土化”過程中顯示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涵蘊能力。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建筑上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技術得以進步。在建筑技術方面,建筑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這使建筑構件的批量生產成為可能。建筑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建筑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會、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在這個時代,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風格莊重樸實。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五臺山南禪寺正殿、佛光寺東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以及平順天臺庵正殿,讓我們能夠直接欣賞那個時代遺存的木構架建筑杰作。

相對隋唐時代的大氣,宋朝建筑規模一般較小,但更柔和、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樓臺殿閣。木構架建筑的流行,使得磚石塔和墓葬雖采用了其他建筑材料,但其形式仍仿木構建筑,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建筑構件的標準化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嚴密的規定。這時的建筑,屋頂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遠,斗栱除擔負建筑結構功能外,更加突出了它的裝飾功能。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和浙江寧波保國寺等是這一時期建筑的代表。在遼、金、元時期,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筑藝術對各地建筑都有一定影響。如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存。另外,《營造法式》的頒布與刊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明代由于重新整修乃至重建萬里長城,筑城技術取得了新的進步。明、清時期大部分市鎮城墻和一部分規模巨大的長城都用磚包砌。磚城墻的示范也普及了民用房屋的墻。宋代以前,民間建筑大多是木架上頂著一個歇山屋頂,到明清則改為山墻上頂著硬山屋頂。琉璃瓦的生產與使用則讓園林建設得到相當的發展,特別是民間園林,從理論到實踐都有長足的進步。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平遙古城等,為世界留下了中國古代土木建筑的一大批精品遺產。

由古代原始聚落開始,隨著文明程度的推進,隨著人口的增加,隨著政治、文化、宗教的發展,中國古代聚落逐漸往城市的方向發展起來,除民居房屋以外,其他各類建筑,如宮殿、園林、亭臺樓閣、城池、橋梁、寺廟道觀、陵墓等,也在形成與發展,中國古代建筑技術與工藝也在不斷進步(2)

從古代中國建筑的形成與發展,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人的務實精神。在地域廣、自然條件各異的中國,我們的祖先首先發現氣候濕潤、森林茂盛、土地肥沃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比其他地域條件更優越,于是他們選擇在這里定居生根,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由于這些地方有足夠的草泥和木材,人們便使用這些便利條件構筑居室。長期的習慣,形成自然生活方式。雖然地理環境在發生緩慢變化,中原地帶的森林在慢慢消失,但古代的人們仍逐步形成并發展出了我國獨特的土木建筑體系。隨著古人建筑技術的發展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土木建筑特別是其中的木構架的藝術風格和結構形式的規律性也逐漸定型。學者劉托指出:“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筑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和審美意象。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根植于中國特殊的人文與地理環境,是在特定自然環境、建筑材料、技術水平和社會觀念等條件下的歷史選擇。這種技藝體系延續傳承約7000年,遍及中國全境,形成多種流派,并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span id="dibwusz" class="super">(3)

中國古典建筑體系始終堅持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恒,很少建成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樣態。中國建筑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落,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成的。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與西方在神學狂熱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空間完全不同。同時,中國古代建筑也體現了古人恒久變易的觀念。古人希望器物要合乎使用,因而他們不太注重外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并且將建筑的高潮和精華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面對外在觀察者的,則是質樸簡易的墻。由于特別強調居住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突出了人居的特性,表現出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所有這些,都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崇奉的中和精神,即“中”與“和”。

有學者認為:夏代之前,“中”大致既與方位空間相關,由此暗中關聯夏代宮室結構與王權意識,也與中分、對稱的意識相關,可能與住宅建筑、工具制造中常應用的對稱均衡原則暗合。而“和”可能主要表現為音樂演奏中不同樂器的諧和,這種諧和的形式并未完全脫離巫風,可能也含有“和天地人神”的意義。從夏、商、周至春秋末年,“中和”觀念呈現出一個滾動發展的過程,其在“本質上就是以人合天,順應自然”(4) 。到了戰國時期,《中庸》作者更具體地提出了“中”為本,“和”為道?!爸小笔且环N理念,“和”則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展開和表現。事實上,“中和”觀念很早就滲透到了中國古人的建筑理念與建筑設計之中。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古人的人文精神——“中和”。正是這種“中和”人文精神,促進了人、建筑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等等,是“中和”人文精神在建筑形態發展中的充分體現?!爸泻汀保侵袊鴤鹘y土木建筑的靈魂。

中國各地大量遺存的古建筑,給今天的人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技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中國古建筑,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功業,隋唐帝國的氣象,明清禁城的迷霧,還有史書上沒能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地展示了出來。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一部形象生動的中和文化教科書。

總之,中國傳統土木建筑,自原初起就與人的居住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后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態、種類、規模等都有了巨大變化,但建筑形態仍是廣義的民居,建筑的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生活的安居。人需要建筑,建筑是人的作品,建筑也離不開人,建筑本身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建筑歷史的根本。中國傳統土木建筑深深地打上了中國中和人文精神的烙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称多县| 手游| 昔阳县| 韶山市| 宾川县| 泗洪县| 商丘市| 泸定县| 毕节市| 罗山县| 淮南市| 锡林浩特市| 安远县| 平邑县| 阿拉善左旗| 奈曼旗| 囊谦县| 遂溪县| 涡阳县| 巴塘县| 陈巴尔虎旗| 和顺县| 邳州市| 马山县| 法库县| 威远县| 雅江县| 文成县| 伽师县| 于都县| 阳朔县| 澄江县| 舟山市| 田东县| 麟游县| 富蕴县| 金华市| 潜江市| 茂名市|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