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東西方古代建筑設計差異的緣由

從表面上看,中國式建筑與歐洲(西方)式建筑之間,存在著建筑高度和跨度上的差異。對此,有一種看法認為,這種差異是采用不同建筑材料和結構體系的結果。但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其建筑技術無論在高度和跨度上都不存在做不到的問題。先來看建筑的高度。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7000多年的良渚文化與距今5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祭壇建筑。這些高大建筑都跟石頭有關,形制大部分是方的,也有圓形的。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黃河西岸的陜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研究人員在2015年曾對原發現的“祭壇”重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該處建筑的結構很可能是構筑在石頭圍墻上的一種木架構的高層建筑,其功能猶如長城的烽火臺,不排除它作為4000年前的“哨所”(瞭望臺)的可能。石峁的建筑都是石頭砌筑的,這處石頭砌筑的相對封閉的方形空間,其大概形制是長寬約14米,墻體1米多厚,上半部分被損壞了,但可見5組相互對應的石槽,明顯和它的內立柱有關,可進而以立柱支撐起上層建筑結構。從這處“哨所”的位置能看到石峁外城的一處南門,天氣好的情況下跟外城東門的角臺有很好的通視效果,它很可能起到預警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危險情況發生時,這個位置就相當于長城上的烽火臺,能將這個情報很快地傳遞到石城的核心部位(8) 。先秦文獻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種具備防衛功能的高臺建筑,用于戰爭(或如先前估計為祭臺)也是相當適合的。另外,離石峁遺址不遠處的一片稱為寨峁梁的地方,也發現了石頭壘建的房屋、門道、院墻。雖歷經幾千年,其殘存高度仍過人頂,可見當年這石頭建筑的高大。

傳說中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德政衰敗,面對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的國勢,他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狂征暴斂,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將老百姓逼上了絕路,最終亡國。他修建的瑤臺,就是供他淫樂的高層建筑。商朝最后一個君主商紂王,史書稱他非常殘暴,終日飲酒作樂,荒淫無度,甚至征調成千上萬的民工,花了長達七年的時間,在都城朝歌建了一座供其玩樂的鹿臺。《史記·集解》里稱,商紂王的鹿臺,其大(按即周長)三里,高千尺,樓觀巍峨、亭閣秀麗,據說比夏桀的瑤臺還要闊氣。瑤臺與鹿臺的高度,古代記載或有夸張的成分,但也一定是超出人們一般想象的。

戰國秦漢時代,高臺建筑大量出現。據歷史記載,秦漢時的甘泉宮中建有一“通天臺”,史家換算后稱,其高度約合今天的200多米。

佛教傳入中國后,很多宗教建筑從長期保存的角度考慮,采用了石結構,如石窟寺、石塔等。特別是數量眾多的磚石塔,都是高層建筑,今天仍有不少在各地聳立著。木構架高層建筑也不在少數。今天仍能看到的最早的木構架高層建筑,是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高67.3米,比建于1174年的高約56米的意大利比薩斜塔高了十多米。

有關建筑中的跨度問題,中國古代建筑師也有很好的解決方式,且其技術相當成熟。中國古人也信奉人死后能與在世時過同樣的生活,因此有條件的富人,特別是歷代帝王,都會為自己修建宏偉的地下世界。雖然這些建筑大多仿造當時地上的生活形態,但地下環境畢竟不同于地上,于是陵園建筑采用了磚石結構,拱券與穹窿技術得到充分應用與發展。這在漢代墓葬中就可得到證明。這意味著,有關用磚石起拱券的方法,中國至少在漢代就已進入實用,這比之西方并不落后。歷代匠人采用拱券結構壘砌出高大的城墻城樓,營造出工程浩大的陵墓、氣勢宏偉的石橋等。隋代的趙州石橋,跨度已達37米,是解決跨度問題之最。

圖5 梁思成畫隋代趙州橋

載《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筑史〉手繪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磚石建筑的技術與建筑輔助材料也沒能難倒中國古人。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環境是不太一樣的,但大都有石頭和樹木,這為滿足居住與其他需求的建筑提供了條件。中國古人對于磚石材料及砌筑技術,也進行了充分的探討與試驗。中國從商代前期就燒制出了建筑用板磚,隨后又有了板瓦、筒瓦、瓦當,還燒制出條磚與空心磚。中國的磚瓦一開始就是青磚青瓦,且一直延續至今。青磚瓦質地堅固,這得益于中國古代陶瓷燒造技術的充分發展。石灰甚至類似水泥的材料也早就出現了。如2020年8月,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位于仰韶晚期灰坑中的疑似水泥混凝土塊,應為房屋建筑墻壁地面的廢棄堆積,顏色和質地完全區別于仰韶文化常見的草拌泥紅燒土,呈灰黑色,且質地堅硬,為仰韶村遺址首次發現。該地區還首次發現了草拌泥紅燒土和“涂朱”房屋建筑材料,說明仰韶村遺址極有可能存在高等級高規格的大型房屋建筑。(9) 另外,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就出現了居住面施石灰質面層即所謂“白灰面”的做法,考古跡象甚至還顯示該做法有用于房頂外部的情況,用料可能是蚌殼灰等。到龍山文化時期,其應用已相當廣泛,可能已使用石灰石燒制石灰。有的墻體白灰面層厚僅1毫米左右,達到了極限的薄度,涂抹均勻平整。這即使在現代人手里,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在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房屋遺址里,還發現了使用輕骨料、砂石、料礓石粉及粘土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及墻面抹層,雖經歷了數千年,出土時仍致密堅硬,呈青黑色,光亮照人。據檢測分析,其含有水泥的主要成分硅酸鈣,并明顯具有水泥的水性特征,屬于人工燒制而成,其強度相當于現代100號礬土水泥,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石灰混凝土。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北棗陽雕龍碑遺址的房屋中,也有類似石灰或水泥材料的發現,除用于室內居住面外,還用于房頂蓋外部,多與其他無機材料摻和使用,呈灰色,其硬度、色澤也頗似現代水泥,經測定與現代建筑石灰性能基本相同。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遺址,在一陶罐中發現有白灰膏;安陽的后崗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白灰過濾后的白灰渣;山西東下馮遺址,出土有熟石灰和未燒透的石灰石,還發現有過濾灰渣的遺跡;有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灰石燒成的白石灰干塊。考古學家猜測,古人的火堆邊是架有石頭的,后來發現石頭經火燒后松脆了;再經水一澆,又發熱粉碎了;再過一段時間,它變硬且不溶于水了。于是,石灰就這樣被發現了,并運用到了建筑上。從生活經驗到建筑運用,這是多少代人試驗總結的成果。

最后,還有一個人力動員的問題。2012年,陜西神木石峁遺址開始發掘,立即讓世界震驚。其外東門整個城門呈S形,由城門、馬面、甕城、城闕、角樓等組成。學者稱“它是中國城門的老祖宗”,因為后世城門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還有城門內墻壁上的大型壁畫,直接將中國壁畫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那高大壯觀的門樓,精細打造的城墻壘石,獨具匠心的馬面設計,無不讓人震驚。如此宏大的工程,需要怎樣強大的國力來支撐?另外,我們也可以看一看中國的萬里長城,其建設的規模可稱世界第一,需要動員多少的人力才能建成如此雄偉的建筑啊!

圖6 西班牙馬德里街景

然而我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盡管中國古代在高層建筑、石材建筑等方面都不乏經典之作,高層建筑技術、拱券穹窿建筑技術都有極高成就,而且中國古代并非木材繁富、石材稀缺——實際上,中國很多地方都盛產適合建筑的石材,中國土木建筑的臺基也多用石材。前述中國古代的那些高層建筑,也往往離不開磚石等建筑材料。然而除了地面房屋建筑的結頂用瓦,臺基、墻壁有用磚石壘砌或貼面外,大量的磚卻只是用來修砌地下陵墓,而地上房屋建筑的木構架始終沒有被磚石結構取代。當然,那些高大的城樓、鼓樓以及陵墓的方城明樓等等,多以磚拱與木構架相結合建造,又是非常普遍的,幾乎無城、無陵不是。但是,古人的磚石疊砌拱券的結構方法與技術經驗,并沒有影響到地面房屋建筑的木構架主流傳統;明清時期磚的生產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除了并不承重的圍護墻體大量用磚,以及臺基用磚或石包砌以外,房屋的承重結構統統為木構架。而石灰類建筑材料技術在后世也未發展起來,土木結構——木構架和夯土技術發達,使得石灰根本無用武之地;甚至因為室內鋪地用平石花磚更為優越,石灰連鋪地的用途也沒有了。而且在中原地帶,森林在不斷消退,中古以后,建筑木材多需要到遙遠的西南地區伐運。但中國竟與歐洲在建筑形態設計方面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歐洲古代以石構架建筑設計流傳久遠,中國古代以木構架建筑設計蔚為大觀。

圖7 經千年風霜侵蝕屹立不倒的河南宜陽五花寺塔

在古建筑技術中,砌墻不用石或磚,而是夯土,所以古代稱建筑為土木工程。這一點,從自古流傳的成語“大興土木”中就可見一斑。在漢代以后盛行的五行說中,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木方位為東,木材是向上生長的,代表著生命,象征生氣。土與木相配合,是相輔相成的。而石材,其質地近金,有肅殺之氣。所以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腳下的建材,墓室則可用石材砌筑——它暗示著死亡。事實上,木材的建筑親切近人,手觸之有溫潤的感覺,而室內的柱子也暗示了蔥郁的森林之象。

考諸歐洲的建筑歷史,數千年前,他們就在石頭建筑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由于石頭耐壓但不抗彎,于是拱券與穹窿技術出現,并得到充分發展與應用。但我們可以看到,歐洲以至整個西方那些宏偉壯麗的石構架建筑,如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的萬神廟,還有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等,均為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神的居所。巍峨高聳的石質神廟教堂,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巨大而沉重,威嚴而神秘,旨在引起人們驚愕和震撼的觀感。它直接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結構設計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是上帝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深沉的宗教情結,使人們將神放到無比崇高的地位,人們只有通過膜拜上蒼,才能脫離這個充滿苦難、罪惡的世界,從而奔赴“天國樂土”。正是從尊神的目標出發,虔誠的信徒用盡無窮的智慧與力量,精心打造出一座座堅實且可以流傳永世的石結構建筑,以作為神的居所。石頭作為建筑材料,加工比較復雜,建筑時間也比較長。比如科隆大教堂,從1248年開始興建,直到19世紀末才建成。神當然能等待650年再搬進這新居。試想,一個人能等待那么多年嗎?西方其他世俗的高等級建筑,雖然也應用了相同或類似的技術,但總比這些神廟教堂建筑差了一大截。

圖8 建于公元前400多年前的希臘雅典衛城上的帕特農神廟遺跡

  從歷史上看,那些明顯經歷過“神權時代”的國家和地區,其宗教建筑都相當發達,它們最雄偉壯麗、最能體現技術藝術成就的建筑,多為神廟、教堂、清真寺一類,金字塔也一樣,雖為法老王的陵寢,實際上也具有宗教的意涵。一定意義上講,整個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宗教建筑史。宗教本身是一個超人間的永恒的世界,所以要創造一種能永恒存在的石頭建筑,供這個永恒世界的永恒的神永久地居住,并作永久性的紀念。這個傳統也影響著西方的公共建筑。而西方的普通民居多為木材建造,且通常極簡陋,也未形成風格,當然不為建筑師所重視。因為相對于永恒的上帝,人太渺小,而相對于木構建筑,石構殿堂能使人感受到這個超人間世界的崇高幽遠、神秘永恒,也親身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壓抑。而這,也正好符合了對彼岸世界超越性宗教信仰的需要。

中國人禮敬“天”,因為這“天”,給了萬物包括我們人類以生命,實質上是古代的祖先崇拜的轉化,它屬于親情崇拜而不是超越性信仰,說到底只是對逝去的先人的崇奉,并不能算真正的宗教。在中國民間存在著包括后來為道教所吸收的五花八門的信仰神靈,其實都非常地“人性”化,可以說是對具體的某個“偉人”的崇拜。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絲毫沒有動搖中國人祭祖敬宗的信仰傳統。而基督教進入中國時,對于中國人的偶像崇拜,也沒能徹底翻個面。各種外來宗教包括佛教在內的林林總總的神靈信仰,都經過了中國人的改造。所謂神靈世界,都要按照現實世界的秩序來安排,成為現實世界的摹寫,專制帝王就是神或神的代表,即所謂“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如果說中國也存在著宗教的話,那么中國的宗教是將神靈“人”化和將人“神”化的宗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是注重現世的宗教。既然人是天地之子,在建筑上就不能太張狂——包括建筑規模和建筑材料,只要適居就行,這也許同樣體現了“中”的理念。

圖9 德國新天鵝堡

由于注重現世,中國的宗教建筑始終沒有突出于人生之外,在規模上不但無法與皇帝的宮殿相比,甚至無法超過地方政府的衙門或官員士紳的宅第。不僅在規模上如此,在建筑的格局上,在外來的塔的地位自宋代消失之后,宗教建筑與居住建筑也沒有事實上的分別。因此廟宇中除了香煙繚繞之外,與住宅實在同樣地親切。中國的宮觀廟宇建筑,并沒有營造出一種超世的形式與威嚴的氣勢,更沒有發展出一種森嚴而神秘的建筑環境。因此,即使是宗教建筑,也仍是人間帝王宮殿的翻版,且其規格必須比皇宮低一個或若干個等次。中國古代建筑實踐中,如此按照自己的等級、身份和地位修建相應的建筑,也是“中”的一種體現,即恪守名分,不偏不倚,既不能僭越,也不能寒酸。當然,真正的窮人除外。

我們看西方的宗教建筑,無論埃及的神廟還是希臘的神廟,乃至基督教的教堂,建筑都是一簡單的長方形,且都從短的一面進去,然后沿長軸前進,把神壇放在最后的位置。這種強化神秘感的設計安排,形成一種空間的壓迫感。神與人的距離在這里非常遠。中國的廟宇宮觀同樣是長方形的建筑,但我們是從長向進出,與西方完全相反,因此只要進到大殿,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神秘感。自南朝以來,舍宅為寺的記載相當多,因此寺廟只是大型的住宅而已。所以我們的宗教建筑與住宅建筑并無兩樣。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建筑沒有如西方那樣向高層、大跨度發展,并不是因為中國古代高層建筑技術不足或“多木少石”。梁思成先生認為,中國建筑的演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它們的氣質上。而梁先生所講的建筑“氣質”,是指在中國建筑形態中物化的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影響與創化。在中國文化中,體現在居住建筑中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就是“中和”,即“中”與“和”,特別強調“以人和天,順應自然”。所以,中西建筑的迥然相異,從本質上看是文化的差異,從建筑本體的角度看,則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而形成不同的建筑營造理念的結果。可以說,中國建筑受其自身結構規律的制約,而呈現出來的樣式形態及其發展變化,其實是中國建筑思想或營造理念的具體反映。

中國古代大多數地區,特別是古代文明發達較早的中原、關中地區以及長江流域,最初木材之于石材,確實是比較豐富和容易取得,加工方便,施工迅速。而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經濟社會,個體農戶的經濟水平是比較低下的,所以簡捷易為的土木建筑成為民間居宅的首要和普遍選擇,并逐漸形成一種建筑傳統和人文精神。而這種傳統與精神一旦形成,就必然會影響到上層統治集團。

另一方面,從居住建筑的舒適性而言,木構架建筑是優于磚石建筑的,二者的特征正好相反。石構架建筑顯得沉重、冷峻、壓抑;木構架建筑顯得輕靈、溫潤、活潑。中國人一向追求自然、和諧的生活態度,木構架建筑作為居室,正好適應了這種追求。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觀念與趨重現世的物質的實利功用主義相比,幾乎可有可無。所以,中國古代建筑中首先發展起來的,只能是有實利功用的住宅宮室,因而統治者的宮殿和都城建設最有成就。其中最大的建筑,如果以組群建筑來看,現存的北京故宮當然是首屈一指;如果討論單體建筑,那自然是故宮的太和殿。當然,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還有更大的建筑,如長城,不過作為特殊的軍事防御設施,一般我們不將它與居住建筑相提并論。歷史上曾存在過的很可能會是世界第一大建筑的阿房宮,也是供人居住生活的宮殿群,而不是供神居住的神殿。即使寺廟宮觀,它要供奉神佛,可也是僧尼道士的居所。所以,中國古代建筑是以人居宮室為本位,以居住生活的舒適方便、體現現世的榮華富貴為首要選擇,著眼于及時地建立當代的天地,并不注重和追求對自身來說虛不可見的永世長存的形式。可見,中國建筑的“宮室本位”,實質即是人本位,西方建筑體現的則是神本位精神。這是二者分別形成土木構架和石構架建筑傳統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中國建筑用土木構架,并不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人力動員不足的問題。因為,當古代或者中世紀的中國可以動員很大的人力投入勞役時(如秦始皇時),“中國建筑的基本性格已經完成,成為已經決定的事實”。(10) 實際上,土木結構的優點正是磚石結構的缺點,磚石結構的優點也正是土木結構的缺點。“純粹從建筑技術觀點而論,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式的木框架結構為主的混合構造比磚石構造所取得的效果是較為低劣的。”(11)

總之,中國古代建筑,是為人居而建。這樣,土木構架建筑設計成為主流就容易理解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奈曼旗| 琼中| 满城县| 湘乡市| 绥江县| 津南区| 漳平市| 永嘉县| 甘孜县| 武清区| 麟游县| 仁布县| 岗巴县| 龙里县| 霍邱县| 许昌县| 鹤峰县| 时尚| 双辽市| 邹平县| 珠海市| 桐城市| 武强县| 左贡县| 宁陕县| 扶沟县| 南和县| 黔西县| 永丰县| 北安市| 山丹县| 宝山区| 洞头县| 射洪县| 玉树县| 罗定市| 建湖县| 北海市| 正定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