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能感動天地。兒子孝順父母,遠不如媳婦孝敬父母,因為媳婦會影響兒子。中國有句諺語:兒子未結(jié)婚之前是娘的兒子,可是兒子娶媳婦之后,那就變成了妻子的“兒子”。這說明結(jié)婚之后,兒子能否孝順,很大程度取決于媳婦。所以古時候的人對待婚姻非常慎重。女兒出嫁前,三天不熄燈,父母要叮囑女兒如何保持家風,相夫教子,孝養(yǎng)公婆。我們現(xiàn)在的人不曉得結(jié)婚有這么深的重大意義,也不在乎家庭脆弱,結(jié)婚不久就離婚,對待婚姻如同兒戲,殊不知,娶到孝婦是家庭興盛的原因。
姜詩居住的地方曾經(jīng)有盜賊八次經(jīng)過,不僅不搶他家,而且還拿一些米送給姜詩,姜詩并沒有留下,把米都給埋掉了,姜詩又做到“見得思義”,不食不義之食。
黃香溫凊①
黃香九歲,母喪父存,溫衾②扇枕,奉侍晨昏。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疆。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黃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親,常常潸然淚下,鄉(xiāng)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稱贊他是個孝子。失去了母親的黃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傾注于父親,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親自動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親。
三伏盛夏,酷熱難當。每天只要吃過晚餐,就可以看到鄰居們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涼聊天,小孩子這時總是會趁機要求大人們說故事,要不就是追逐著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這么多人中,卻永遠找不到黃香的影子。原來,細心的小黃香擔心勞累一天的父親因天太熱,睡不好覺,正拿著扇子在床邊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換右手,右手酸了,再換左手,就這樣一下又一下的扇著,一直扇到席子已經(jīng)暑氣全消,黃香才會去請父親上床睡覺。一夜、兩夜……整整一個夏天都這樣。
過了秋天,隆冬來臨,每到晚上整個屋子就冷得像冰窖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順的黃香,仍然有辦法讓父親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黃香就會鉆進父親冰冷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請父親去睡,這樣父親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黃香的孝行傳遍了左鄰右舍,傳遍了全縣,也傳遍了全國。九歲的孩童能懂得這樣地孝順父親,感動了太守,太守遂上書向朝廷里申報,請求批準黃香為“孝廉”,他于是成為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兒童。當時有“江夏黃香,天下無雙”的贊譽,后來他當了官,做了尚書令。
現(xiàn)今科技發(fā)達,物質(zhì)生活富裕了,我們不需要再像黃香那樣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當夏天夜晚來臨時,小朋友是否想到早早地開冷風讓房間涼爽,父母入睡再及時地關(guān)掉冷風,以免著涼;冬天時,是否想到開暖風讓父母感到絲絲暖意。當然用電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責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應該做的。當父母上年紀時,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關(guān)愛,如果有時間,應該經(jīng)常和父母在一起,讓父母感到親情的溫暖。
我們要以黃香為榜樣,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注釋】①凊:jìng,清爽。②衾:qīn,被子。
董永賣身
董永家貧,賣身葬親,天遣仙女,織縑①完緡②。
后漢董永,家里非常貧窮,他是一位孝子,父親過世,沒錢辦喪事,就用自己的身體抵押,借錢葬父。后做長工到主人家,在半路的時候,遇到一位女子,女子就跟他表明,希望董永能娶她為妻。他深受感動,覺得自己是個窮人,如何能娶妻呢?但是這個女子能說會道,取信于董永,所以董永也欣然接納她為妻子,隨后他們一起到主人家還債。主人說:“織三百匹布,就可以回家。”董永妻子聽了非常高興,因為她是玉皇大帝派來的織女,所以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凡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主人看到非常驚訝,但又不能失信于董永夫婦,于是就叫夫妻兩人回家了。當走到董永與妻子相遇的地方時,妻子就停下腳步,對他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由于你的孝心、孝行,感動上天,所以上天讓我來幫助你。”講完話飄然而去。董永這才知道,妻子有這么好的手藝原來是這么一回事。
【注釋】①縑:jiān,細絹。②緡:mín,古代穿銅錢的繩。
丁蘭刻木
丁蘭喪親,刻木奉養(yǎng),張叔擊之,像亦悒怏①。
丁蘭刻木后漢丁蘭,是河內(nèi)地方的人。年輕時父母就雙雙去世,為了思念父母,他用木頭刻上自己父母的像放在家里,當做父母活著一樣,每天晨省昏定、禮拜,常在左右。有一次鄰人張叔來借東西,丁蘭沒在家,妻子就在木像前搖一卦說“不借”,鄰人就打了一下木像,認為迷信。丁蘭回來時發(fā)現(xiàn)木像好像生氣了,經(jīng)詢問后,他非常生氣,就去打了鄰人。事情鬧大了,驚動了衙門,捕快在逮捕丁蘭的時候,想不到木像流淚了,捕快看到這種情形,就沒有逮走他。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行,竟然孝感神明,就報到朝廷。皇帝知道后非常感動,把丁蘭刻木這樣的孝心、孝行繪成圖畫,掛在京城里,希望大家都能去觀看,向丁蘭學習,鼓勵大家去盡孝道。
【注釋】①悒怏:yìyàng,愁悶。
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三國時期的陸績,字公紀,吳國吳郡地方人士,是個天文學家。他自小受父親高風亮節(jié)的熏陶,深懂孝、悌、忠、義之道。父親叫陸康,曾經(jīng)在廬江當過太守,與將軍袁術(shù)私交很好。
有一次,父親帶六歲的陸績到袁術(shù)家里做客,袁術(shù)提出的問題,陸績對答如流,不卑不亢。袁術(shù)驚嘆小陸績的才學,破例給他賜座,還命人端來一盤橘子。那橘子肉肥汁多,味道極美。陸績悄悄地往懷里塞了三個,在場的人誰也沒有注意到。當他向袁術(shù)拜別時,懷中的橘子滾落到地上。主人很奇怪,大笑說:“我招待你吃還不夠,你為什么還拿?”陸績說:“我在你家吃到了,母親愛吃新鮮的橘子,她沒吃到,我是為了孝敬母親的。”小陸績神色自若,一點兒也不覺得難堪,因為在他心中,母親是偉大而神圣的,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主人聽了這一番話,覺得非常的稀奇,這小小的年齡就有這樣的孝心,將來肯定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陸績很小的時候,父親領(lǐng)他去參加聚會,他坐在后面。大人有的提出用武力解決今天的亂世,坐在后面的陸績大聲說:“這是錯的!管仲不是用武力,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感動各國統(tǒng)一,連我童蒙都知道這樣,為什么你們大人卻不知道呢?”
陸績的孝行史籍記載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為人。所謂“當年橘子入懷日,正是天真爛漫時,純孝成性忘小節(jié),英雄從古類如斯。”
孟宗哭竹
東吳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筍生,母疾平復。
三國時候,吳國有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去世了。從此,母子倆相依為命。孟宗一直很孝順他的母親,對母親侍奉有加。母親年古代字畫紀漸漸大了。有一次,母親病得很厲害,很想吃鮮筍做的湯,但這時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還會有筍長出來啊。孟宗實在沒有辦法,心里焦急萬分,可是束手無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他雙手抱著毛竹,想著臥床的老母,不禁兩行淚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難過,竟大聲地哭了起來。或許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動了天地,突然間,眼淚滴落的地方裂開了,從地上露出了幾莖竹筍,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臉上的淚珠,興高采烈地把這些竹筍帶回家去。他做竹筍湯給母親吃,母親吃了新鮮味美的湯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動了天地,讓竹筍冬天破土,讓老母立刻康復。可見他是多么的孝順。
孟宗“哭竹生筍”在現(xiàn)實中是難以想象的,但孟宗對母親的孝敬卻是一種真摯的情感。善良的人們敬佩孝敬之人,這種至純的孝行,正是人們所向往和推崇的,因孝心而顯現(xiàn)的奇跡正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我們孝敬父母,不是只有供給吃穿。奉養(yǎng)也要讓父母感到快樂。除了感到快樂以外,更要善體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聽到的、想看到的,為人子女都要善加觀察,盡量能曲承親意,讓他們感受到子女的溫暖體貼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滿。
現(xiàn)在因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親在一起;甚至遠離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的時間都很短。但我們可以借助電話問候,可以借助傳真,可以借助E-mail,一句關(guān)懷的話語都可以讓父母欣慰。所以孝不分貴賤,也不分時間有無,只要你能真誠地付出,任何的方法都足以讓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安慰父母。
王裒①泣墓
王裒泣墓,為母畏雷,蓼莪②廢讀,慨念哀哀。
三國的時候,魏國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順。
他的父親叫王儀。王裒的父親王儀當時在朝廷里當官,有一次晉文帝帶兵出征,在這次出征中,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所以文帝就在上朝的時候,要分析這次戰(zhàn)役為什么會損失慘重。結(jié)果沒有人敢出口說話,唯獨王儀直陳說:“這次戰(zhàn)役的責任完全歸于元帥。”大家都知道,元帥就是當時的文帝,所以文帝非常的生氣,一怒之下就把王儀拉出廷外問斬,王儀死于非命。王裒面對父親如此冤屈而死,非常難過。因此他終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為晉朝之臣。王裒自幼飽讀詩書,所以他的學問、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屢屢征召他出來為官,可是王裒面對金錢名利的誘惑,都不為之所動,一生不做官。
父親去世后,王裒在母親的撫育下漸漸長大,王裒對母親也百般孝順。只要是母親的事情就親力親為,體貼入微。他將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親身上。除了親自照料母親的飲食起居外,還常陪她說話,逗她開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獨和凄苦。母親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母親生性害怕打雷,每當下雨打雷的時候,他便將門窗關(guān)得嚴嚴實實的,拉著她的手,絕不離開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親久病不治,溘③然長逝。他悲痛萬分,將父母合葬一處,虔④誠恭謹?shù)厥貑时M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記著母親怕雷的事情,每當刮風下雨的天氣,一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著哭訴說:“兒子王裒在此,母親您千萬別怕!”他也經(jīng)常依靠著墓前的柏樹號啕大哭,眼淚滴到柏樹上,柏樹都枯死了。可見一個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偉大!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而來的孝,它可以感動天地萬物!
王裒他這么孝順,所以每當他授課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他就非常的難過,潸然淚下,難過到?jīng)]有辦法教授學生。他的學生擔心老師哀傷過度,所以就把《蓼莪》這一篇給廢止。如果一個人不能用孝心奉養(yǎng)父母,那就應該天天讀《詩經(jīng)·小雅》里的《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⑤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⑥天罔極”⑦。
可見,一個人的孝心孝行,他不但能感動到天地萬物,更是可以作為后人最好的典范。現(xiàn)在我們看到這樣的孝行是不是也深受感動呢?父母從小把我們拉扯大,辛勤地照顧我們。從小,如果生病,最著急擔心的就是父母;孩子出門時,父母又會想孩子是否安全;出門辦事,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探望自己的孩兒是不是很好……父母的心時時刻刻都牽掛在孩子身上。想一想父母他們是怎樣照顧我們的,那么我們今天長大成人了,有沒有想到父母年紀大了,是不是我們盡到孝心?那么我們以現(xiàn)在的情形,如果父母健在,我們還可以盡到孝道,要好好地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經(jīng)不在,我們也要這樣經(jīng)常地想念他們。做到我們做子女應盡的責任。
【注釋】①裒:póu。②蓼莪:lùé,高大的莪蒿(hāo)。③溘:kè,忽然。④虔:qián,恭敬。⑤拊:fǔ,拍,也作“撫”。⑥昊:hào,廣大的天。⑦詩意:可憐父母親,養(yǎng)我真辛勞,父親父親你養(yǎng)我,母親母親哺育我。撫愛我呀護持我,養(yǎng)我長大教育我,照看我呀掛念我,出入懷抱提攜我,想報雙親大恩德,恩德如天大無邊。
王祥剖①冰
王祥至孝,繼母不恤,剖冰求魚,雙鯉躍出。
王祥是晉朝的人,年少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他的繼母朱氏很不慈愛,對王祥非常不好。屢次在他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破壞他們的父子關(guān)系。王祥不但受盡了委屈,后母還對他百般地挑剔刁難,甚至叫他做一些沒有辦法做的事情。王祥非但沒有與后母作對,反而對后母更好,更加的敬愛,希望能化解后母對他的做法,所以對后母就更加的孝順。
王祥剖冰后母朱氏很喜歡吃新鮮的活魚,所以就命王祥去抓魚。可是當時時值嚴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凍結(jié)了,哪里還有魚呢?但王祥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還是頂著嚴寒來到河邊,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魚?王祥想了想,脫掉衣服,開始在冰上鑿洞,希望魚能出現(xiàn)。冰天雪地的,如今的我們出門都要穿著羽絨服,可王祥為了孝敬后母,卻連身上本來單薄的衣服都脫掉了。雙唇變紫了,渾身顫抖。
我們想一想,平常為人子女的,母親叫洗雙筷子、洗個碗,他們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掃個地,可能也會不高興。但后母如此難做難為的要求,王祥都毫無怨言,一心只祈②求能捕到一兩條魚,帶回去奉養(yǎng)他的母親。這么淳厚的孝心,怎么不會感動這些魚兒?
所以就在這個時候,冰突然自己裂開,竟然有兩條鯉魚躍了出來,王祥非常高興,就拿回家烹調(diào)好給母親吃。
此外,后母還要求王祥捕黃雀烤給她吃。我們想一想這是多么困難的事情。捕捉又大費周折。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黃雀飛到王祥的帳篷里頭。讓王祥順利地抓到黃雀。黃雀自愿犧牲來幫助王祥,又是一件至孝感通萬物的證明。
他的后母不僅僅如此的要求王祥。更過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樹,在果實成熟快要落地時,她吩咐王祥守著樹,不可以讓一棵果子掉在地上。我們都知道果樹會結(jié)滿果實,而且果實成熟后會自然落地。而后母要王祥保證一棵果實都不落地,這簡直是在雞蛋里挑骨頭啊!然而王祥沒有與后母大吵大鬧,而是每到風雨,別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時,王祥卻穿梭在風雨中奔向果樹,抱著樹哭泣著,祈求這些果實不要掉落下來。
王祥他有一顆至誠的孝心,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后母在王祥如此的孝敬之下,也很慚愧,最終受到了感化,對王祥也同親生兒子一般對待了。
后來遇難,王祥帶著父母逃難,后母死后,他又守墓。一個人在如此的環(huán)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撐他這樣生活下去?唯有一個“孝”字,孝可以產(chǎn)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對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他依然能無怨無悔,依然能安然地度過。這是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
【注釋】①剖:pōu,破開。②祈:qí,向神求福。
【附】
關(guān)于《王祥剖冰》這則故事
中國自古以來的“孝道”就是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因此孝道才能流傳千古,代代相承。而孝不僅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道德根基,也是建國立國與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的最大力量。這個孝是出自本性的倫常大道,不是學說、不是理論,是人類自然的本性,是順乎天道的自然法則,它的精神不僅歷久彌新而且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