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構思奇巧的千字美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知過必改,得莫能忘”……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你一定聽到過,但你知道它們的出處嗎?它們都出自同一篇文章,迄今流傳了1500年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
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于兒童識字的啟蒙讀物,比如秦代有《倉頡篇》《爰歷篇》,漢代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等等。由于流傳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到了南北朝時期,這些讀本的權威性已大不如前,而當時出現的《庭誥》《詁幼》之類啟蒙讀物又頗為枯燥難讀。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字優美、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應運而生了。
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549年在位)為了讓后代學習書法,命大臣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里挑選出一千個不重復的字拓印到紙上,一張紙印一個字。但未經編排的單字沒有意義,學童們仍然很難記住這一千個字,更無法了解它們的意思。于是梁武帝又把這些無序的拓片交給當時公認的才子——散騎侍郎周興嗣。周興嗣用了一夜的時間,把這一千個字編撰成了一篇易于理解和記憶的文章,這就是著名的《千字文》。
《千字文》全文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構思巧妙,文采華麗。它在短小的篇幅內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社會、道德、品行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讓兒童在識字的同時接受科學和人文的啟蒙教育。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章太炎曾評價《千字文》在文采上獨領蒙學讀物風騷,堪稱“訓蒙長詩”。
如今,《千字文》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多種語言版本,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繼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童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