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崇儒法,抑諸子(求追讀)
- 從西漢勛貴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 快淹死的鯉魚
- 2110字
- 2024-09-03 13:03:13
在徐恭的調停下,周亞夫總算是從獄中釋放了出來,他這次是真的慌了害怕自己會死,看來今后在沒有足夠權勢之前還是要謹慎點好。
劉徹小跑著迎了上來,抓住他的手:“讓周太尉受苦了。”
周亞夫受寵若驚:“臣不敢,而且臣如今已經被貶為了將軍,萬萬當不得太尉之稱。”
劉徹真誠道:“太尉永遠都是太尉,放心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
“謝陛下。”周亞夫十分高興,看來他這次并沒有虧,雖然去了監牢但最起碼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太皇太后雖然勢大,但早晚是要死的,到時皇帝就會親政,他也能得到重用。
“汝可要好好感謝陛下啊,陛下為保下你獨自在大雨站了一夜,這才說動了太皇太后。”
徐恭走了過來,毫不猶豫的把這份恩情推了過去。
“這…”劉徹有些詫異,但很快就明白了過來。
周亞夫聞言,立刻就跪了下去:“臣多謝陛下恩德,今生今世愿以命相報!”
“快快請起…”劉徹趕緊扶起了他。
其實這次徐恭是幫了周亞夫的,如此一來皇帝對他會更加信任。
除了鎮北將軍和上黨太守的官職外,劉徹還給了他假節,遇事可先斬后奏,直接負責邊疆郡縣的軍務,在對外有著極大權威。
其實周亞夫很滿意,看上去是外貶,實際上他的權力反而變大了,太尉雖然還沒有淪落到榮譽性官職的程度,但也是沒多少實權,并不能直接掌中央軍隊,只是對于朝政、軍務有著建議權而已。
這次當上鎮北將軍那就是直接掌握了邊軍,而且還能對外刷軍功,彌補自己的不足,也是未來可期了。
長安城外,劉徹目送著周亞夫的離去,這一去就是不知多久才能回京了,至少竇太后不會輕易將其調回中央。
太原緩緩升起,天子的車架在龍飛鳳舞的宮殿中行駛,此時大漢的皇宮已經非常豪華了,馬匹都是西域的好馬,絲毫見不到昔日高祖、惠帝時的破敗。
太后王娡與劉徹一同坐在車輦之上,周圍的宮廷樂隊吹奏著莊重的贊歌。
王娡一想到昨天的情形,就滿臉憂愁的看向劉徹:“陛下上次之舉未免太不明智了,與你皇祖母如此可是大不孝,這個罪名是很大很大的。”
“下次莫要擅作主張,朝堂上的事就交給徐相便是,很多東西外人可說,子孫就說不得了。”
“陛下乃是千古難出的圣王,有大把時間可以建功立業,何必急于一時?”
從小接受孝道熏陶的劉徹很愧疚,點頭道:“兒臣謹記,那次是太過心急,周太尉對于我大漢可是有大功在身的,朕身為君主當然要說話!”
王娡很無奈,這孩子的性格就是這樣,于是說道:“陛下所做確為人君之像,可也要審視時度啊。”
“是,兒臣明白了。”
宮殿之中,眾臣已經等候許久,見太后陛下前來,紛紛站起身來見禮。
在大漢士大夫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坐著議事,跪拜禮也只限特殊場合,與明清有很大不同。
“臣參見陛下,參見太后。”徐恭率先行禮。
“諸位免禮。”
劉徹望了老師一眼,然后便重新坐到了龍椅上,太后王娡則是垂簾聽政。
雖然大漢有太后,但實際上權力都掌握在太皇太后竇漪房手里,凡軍國大事都需要向其請示,也是新政最大的阻隔。
徐恭看著龍椅上英姿勃發的劉徹心中愈發滿意,這位天子必然能帶領大漢走向強盛之路,如今國家可謂是兵強馬壯,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這種君主就很適合盛世。
“陛下,臣要上奏。”徐恭出列。
劉徹點點頭,笑道:“老師請說。”
“陛下臣要奏的還是新政之事,如今地方因為朝廷不加監管的緣故,土地買賣盛行,黃老學說主張的無為而治已經不適合大漢的國情了。”
“我們急需新政的出現!以改變土地集中,百姓逐漸無地可種的局面。”
還沒等劉徹和王娡說話,被竇太后扶持上去的右相許昌便說道:“徐丞相,黃老之治乃是自從高帝就定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國策,怎能如此輕率的改變?”
“更何況我漢能有如此強盛也是依靠無為而治才能做到,這難道不代表此法的必須性嗎?”
景帝末期以后,相位的權重逐漸改變,左的地位蓋過了右。
竇嬰被免職之后,右相便是常年由許昌擔任,他身為竇太后的附庸,對黃老學說無比推崇,再加上有人撐腰自然有恃無恐。
徐恭從容答道:“秦以法而霸,又以法而亡,單一的學說無法保證永遠適配,高帝、文帝用此策,是因為國力衰弱,朝廷難以改變,土地有所富余,因此才令民間自行修養。”
“今日國家已經完成修養,戶籍也有了數百萬戶,土地開始變得緊張,再加上地方盛行的土地買賣,我們不能再放任下去了,否則只會步那暴秦的后塵!”
說完,徐恭取出了自己及族人、大臣研習的新政策略:“臣以為百家皆有可取之處,去其糟泊,取其精華才是王道,可也是受限于人才、資源等現實問題的影響,臣打算退而求其次!”
“尊儒法,抑諸子,外以法為基準強盛國家,內則以儒為鋼印推崇德政,此二家并用我大漢才能興盛!”
龍椅上的劉徹饒有興致,因為儒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他原本是更青睞這個的,但也是因為徐恭的教導堅持他也改變了觀念,開始思考是不是能夠兩家或多家結合。
法家的問題其實很大,他過分的強調君權弱民,憑借削弱威逼來控制他們,這樣固然能夠強國,但那是建立在恐懼之上的,這樣的政權怎么可能會長久?而儒家則太過注重德治,所謂道德就會演變為一個個條條框框,束縛住天下人的思想和行為。
這些缺點都是一大弊端,所以徐恭、徐胄、徐曄等人便打算用法治外,用儒教內,這樣就能規避兩家的缺點,完美集合起來,以達成興盛國家的需要。
但是新政目前的阻力就是推崇黃老的大臣,因為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們的利益,再加上竇太后的存在,這事短時間內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