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推恩令,景帝崩(卷末)
- 從西漢勛貴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 快淹死的鯉魚
- 2083字
- 2024-09-02 17:26:27
劉榮被罷黜不久,劉啟廢掉薄皇后,改立王娡為后,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之母!
此時天下人幾乎都能看清楚陛下的意思,看來這太子之位是膠東王劉徹的,這次立皇后就能證明一切,梁王劉武非常不甘,但卻又不敢埋怨阻止的徐恭,只能作罷。
這一天,劉啟將徐恭和周亞夫都宣到了自己的寢宮。
這次因為有徐恭再三告誡,周亞夫對于廢立太子的事情沒有出頭,梁王也無法再進讒言,現在景帝對其幾乎沒有任何忌憚,甚至是倚為重臣。
“臣參見陛下。”兩人作揖。
劉啟站起身:“兩位落座便是。”
徐恭點頭隨后找了一個座位,周亞夫斜瞥了一眼,也照做。
“陛下膠東王帶到。”宦官尖銳的嗓音傳來。
“嗯,讓他進來。”
很快,宦官領著一位大約七八歲的稚童走來,這個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成熟的多,即使面對丞相、太尉兩位高官也顯得無比從容。
“兒臣參見父皇。”接著他又向旁邊徐恭周亞夫兩人行禮:“徹久仰徐丞相,周太尉大名。”
見此,劉啟的臉上浮現出笑容,然后走過去拉起劉徹的手,看向徐恭:“丞相以為此子如何?”
“膠東王劉徹素有忠孝之名,品德兼顧,可稱為賢也。”徐恭口頭稱贊了幾句,他對劉徹的印象其實不錯。
“嗯…”劉啟又看向周亞夫:“太尉以為呢。”
“臣以為膠東王有德有才,足以擔當大任。”
周亞夫現在也是學聰明了,既然徐家跟皇帝穿一條褲子那自己就跟著他們不就行了。
現在徐家代表的就是皇帝的意思,他只要以此為榜樣就必然不會出事。
事實也正是如此,周亞夫能成為太尉也是徐恭保舉的,但為了賣一個人情,對外宣稱還是陛下慧眼識珠。
劉啟點點頭,回到了上首:“既然如此,兩位覺得此子可否為太子?”
徐恭作揖道:“天下是劉氏的天下,是陛下的天下,既是家事何必過問他人?”
“只要陛下愿意,合理合規,我等身為臣子自然是無條件支持,保證劉氏江山的安穩。”
“臣同樣如此。”周亞夫在一旁附和。
聞言,劉啟非常高興,他等的就是這句話!
“君之忠義當真是感天動地啊!那么朕就將太子托付給二位了,希望丞相能像昔日徐太師一般!”
經過這場密談后,劉啟確定了兩位重臣特別是徐氏的意思,有他們輔佐,新帝的未來就不需要擔心了,就連太后專權之事都無需太過擔心,因為徐恭的輩分是不比太后要差的。
唯一能掣肘的可能就是接著活到新朝的竇氏了。
同月丁巳日,劉啟正式策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入主皇宮,跟隨其側聽政,加封徐恭為太子太傅,徐胄為太子少傅,徐恭負責教導太子劉徹軍事理論,而治國方針則是由徐胄負責。
………
經過四國之亂吳楚徹底敗亡后,諸侯國勢力已經大打折扣,再也沒有可能撼動中央,劉啟原本的削藩策也迫于道德壓力只能先行放棄。
但誰都知道,現在的諸侯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基本就是任人宰割。
徐胄經過綜合考量想到了一個合適的削藩策略,即能顧忌到道德方面,還能避免諸侯王狗急跳墻,于是他將此策略交給了擔任丞相的叔父,由其呈給皇帝。
了解完此策略后,徐恭也深以為然,趕忙前往宮中。
劉啟此時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并且頻繁染病,但即使這樣他依然勤于政事,厲行節儉,希望給太子留下一個強盛的國家。
“丞相來此是何事要教朕嗎?”劉啟放下手頭的奏折,抬起頭開口說道。
徐恭作揖:“陛下這諸侯王之事是否為天下之大禍?”
劉啟微微皺眉:“徐相啊,不是朕不想動他們,而是這外界的流言著實不太好聽,他們畢竟是朕的親屬,何況如果過于激烈很可能會引起諸王的反抗,就如同趙國和吳楚一般。”
“你應該能理解朕無動于衷的原因。”
“臣自然知曉陛下的苦衷,但臣之侄徐胄苦思三月,想到了一道妙策,可以用更加懷柔的手段處理諸侯王,這樣即能達成目的,天下人也不會有怨言,甚至還會贊美陛下的仁慈與恩德。”徐恭說著就把手中的竹簡送了上去。
“哦,還有此等策略?那朕倒要好好看看了。”劉啟聽到這也有些好奇,如果是真的諸侯王之事可就迎刃而解了。
他看的越來越入迷,過了許久才贊嘆道:“此策甚妙啊,這胄當真是王佐之才,有了這個諸王做大之事便可從根本上解決。”
“這推恩令朕很喜歡。”
沒錯,徐胄在結合天下大勢之后居然是提早提出了推恩令。
事實上推恩令想要發揮作用必須是諸侯勢力不足為慮,且朝廷權威大大增強,讓地方不敢違抗才行,否則就算推行也是陰奉陽違,甚至直接起兵改朝換代也不是不可能。
現在恰巧就很符合,徐恭殺掉吳王劉濞導致叛軍無法成勢,朝廷并沒有花費多少代價就平定了叛亂,這就導致地方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但中央沒有變化,甚至是權威大增。
這就已經完成了推恩令推行的土壤。
景帝十四年,劉啟采納徐胄之策,強令天下所有諸侯進行推恩令,即是國家可以拆分出小塊分給其他兒子,這就避免了對親族下手的尷尬,那些非嫡長的諸侯公子還會大力擁戴。
因為趙國和吳楚等叛軍的前車之鑒,其他的小諸侯也只能是照做。
至此諸侯的削弱在景帝朝就已經開始了,而且因為四國之亂損失不大的情況下,國家依然富裕,文景之治達到了巔峰,為未來北伐匈奴創造了基礎。
景帝十六年八月,劉啟忍著重病為太子完成加冠后,于未央宮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他這一生也是帝王的典范,因為其沒有殺死周亞夫和晁錯等人,諸侯叛亂的損失也降到了最低,后世對他刻薄寡恩的印象也有了極大的改觀。
群臣共議謚號,為孝景皇帝,臨死時命徐恭和周亞夫為托孤大臣,輔助新帝處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