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找魅力之源:做最優秀的人(1)
- 吸引力法則:發揮內心最不可思議的力量
- (美)奧里森·馬登
- 5454字
- 2014-12-24 16:23:04
擁有最強烈的成功動機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很多年前,在一次舞會上,有一個叫阿瑟·穆瑞的年輕人,左顧右盼,坐立不安。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很想邀她共舞,但卻猶豫不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舞跳得并不好。
思考再三,他終于鼓足了勇氣,請那位小姐跳舞,小姐欣然應允。然而才跳了幾分鐘,那位小姐就不耐煩了,她埋怨穆瑞舞跳得太差,像個笨拙的卡車司機。
很多人要是經受了這種恥辱,一定覺得受夠了,再也不敢去邀請那些高傲的小姐共舞,看看電視或者是坐在家里發呆都要好受得多。
然而穆瑞居然沒有消沉和喪失勇氣,反而更加熱衷于跳舞,并且跳了很多年,后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現代舞蹈家。直到他在1991年去世為止,共有百家舞蹈學校以他為名,他還曾連續11年在電視上教所有人跳舞。
穆瑞之所以能在跳舞的路上堅持下去,并且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動機--精通自己喜歡的跳舞,同時也為了挽回自尊。有動機才能有行動,有行動才能學習和成長,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能,才能前行并最終取得成功。
穆瑞的故事顯示了態度和動機的重要性:態度和動機是并行而來的,對一件事的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漠,取決于做這件事的動機是否強烈。只有在對事情有強烈的動機時,才能熱切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中,才能充分體會、把握和完成這件事。
所謂動機,是指一種產生行動的誘因或刺激。簡單地說,動機就是某種理由,使你想做某些事情。
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動機。就像你現在讀這本書也是因為你有動機,在千百個誘因中,至少有一個是你打開這本書的理由:你太無聊了,完全沒有別的事可做;你喜歡看能夠刺激思考的書;你對工作不滿意,想從書中找點解脫之道;或者,你讀這一類書只是為了幫助入睡。
缺乏動機就意味著缺乏行動,而沒有行動就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人們普遍認為,不健康和缺乏動機是人生的兩大絆腳石,阻礙人們獲得成功。技術和知識雖然也很重要,卻不能保證成功,這兩項在成功的必要條件中的比例只占15%,而成功至少有85%依靠強烈的動機和健康的心態。
社會學家通過對成就與動機的研究發現,只有10%的美國人對行動和成就有強烈的動機。世界上的實業家都有“成功動機”,然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有成就動機,卻很少有人是實業家。
強烈的成功動機最明顯的標志是一種思考的傾向。也就是說,一個有強烈成功動機的人,即使沒有人指定他去思考任何事,處在完全自由放松的時候,也會自發地去思考如何完成某件困難的事。
成就高的人總是積極主動地思考,而那些平庸的人則往往消極被動地思考,這就是他們之間最基本的差別。
即使人們擁有同等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對待事物的區別也將決定他們的不同。那些喜歡沉思默想、做白日夢的人,總是充滿熱情,具有強烈的動機,這使他們具備了成功的先決條件。而那些總是看到事物負面影響,采取消極態度的人,也就缺乏行動的欲望,除非紅運當頭,否則他們的人生將毫無進展。
有成就的人想著如何成為贏家并獲得成就感,最后他們都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行,這對他們的生活很有影響。不管是在追求生活的品質或是在工作事業上,他們都總是充滿熱情,盡量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他們對任何事都能找到動機,這使他們生活得充實而且總能得到滿足。
消極動機就是沒有動機
除了精神病人和夢游者之外,人們每件事都有動機,甚至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有動機,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什么都不做應該是沒有動機才對呀。我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某種動機所致。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種行為,這些人的動機是消極動機,這種動機使他們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什么都不愿去做,當然也就與成功無緣。
懷著消極動機的人意志低落,受制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過去失敗的經驗。他們遇到事情總愛鉆牛角尖,總愛想到事情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他們老是怨天尤人,做事有始無終,一再重蹈覆轍,沒有一件事行得通。最可憐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消極,老是找些借口來使自己心安。
造成消極動機和低落意志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舒適安穩并且害怕失敗。恐懼雖然有時可能形成一種動力,產生正面影響,但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影響還是負面的,使我們遇到問題時總是逃避,當然就不能獲得克服困難的滿足感。總的來說,害怕使我們產生消極反應而不是積極的。
追求舒適平穩也是造成人們消極的原因。積極的人生就像在不斷地攀登崇山峻嶺,雖然有失足的危險,但只要戰勝了這些困難,就可以不斷有新的發現,到達更高點;而那些追求安穩的人,一生就像在體育場內繞著跑道跑步,絕對安全,也可保持現狀,但人生的場景也就只有這一個地方,人生也永遠不能到達另一個高度。追求安穩的人用消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能逃避就盡量逃避,只要保持現狀就好,然而長期下來的結果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使他們厭倦,缺乏挑戰的人生也讓他們感到失落。正如蒙田所說:“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
導致產生消極動機的還有其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方式,最典型的那些以“只要……,就可以……”的借口來開脫他們的軟弱的人。比如說,“只要我中了五百萬美元的獎券,就會快樂”;“只要我能和一個有意思的人交往,就不會那么無聊了”;“只要我得到一個既有趣又高薪的工作,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才干了”等,說諸如此類話的人,是幼稚而且沒有實干精神的懶人。他們總是在找一個不費力就可以有所收獲的快樂與滿足之道,可惜這種快樂與滿足之道根本就不存在。等待“只要……”的其實是一種逃避的方法,借口不努力,生活過得去就行,這種逃避的幻想是那些意志與自尊低落的人們的最愛。
現在你該檢查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否會使你受制于消極的動機,這種動機對你的成功與滿足一點好處都沒有。以下的想法就是生活目的不當、自尊低落、逃避困難的警告信號。
·我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麻煩。
·你決不能告訴我任何你自己都還不知道的事。
·越多人喜歡我越好,不然我就會很悲慘,只要有一個人不喜歡我,就說明我很差勁。
·我有權力得到人生中想要的東西,我不該承受失敗的痛苦。
·這個世界應該公平,特別是對我要公平。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天生就這樣,改不過來了。
·我的童年真是不愉快,家庭不和、父母離異,使我心里一直有陰影,所以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了。
·所有人都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他們太過分了。
·政府為百姓做得很不夠,尤其沒有為我做什么。
·我現在處境不好,是因為家里不夠有錢,父母沒有什么地位,而也沒有認識什么人。
·我長得那么難看,天生就注定沒什么作為。
·我對每一個人都真誠相待,為什么他們卻不是這樣對我?
如果你經常有以上任何一種想法,那你就是自找煩惱。你有意地尋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放縱自己,其實你根本就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來改善你的現狀。
如果你一直在找尋這個世界上的厭煩之處,它會一直就這么令你討厭,與其埋怨世事、埋怨他人、埋怨命運,為什么不先埋怨一下自己的軟弱與懶惰呢?
你才是該為自己的生活快樂滿足與否負責的人。你如果總想把自己目前的心情和處境歸咎于旁人或環境,你就落入了旁人和環境的擺布,而失去了自我。你一定要認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品質,而且你也該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自己不能掌握生活的品質,各種環境就會聯合起來對付你。你不能抱著消極的態度,只要想著你自己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質,你就會努力多做一點。生活是現實的,它就是你看到的樣子,而不是你認為應該什么樣就什么樣。如果你希望生活有所改變,你要有決心付諸行動。
在壓力之下,我們常常懷著一種深切的希望,希望得到豁免和解脫,可以不用自己來做,等別人來幫助我們做點什么。然而,人生并非如此寬宏大量,任何事不經自己努力都不會憑空而來。
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靠自己處理。想要有積極的動機獲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須排除掉所有不健康的心態和思想。健康的心態和思想才能構成積極的動機,當你發現了采取行動的積極理由,你就能順利地獲得成功與滿足。
需求理論
為了幫助人更好地解釋生活的動機,解釋人們為什么做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了一種需求理論。
需求理論的前提是:
1.有一個明確的需要的優先順序或階級體系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2.中心前提是,我們的某一層需要,要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后,才會激發出更高一層的需要。
3.我們受尚未滿足的需要所驅使。
人類所追求有五個基本的需要,由下而上的次序是:
生理需要--關于正常的身體運作,包括水、食物、休息和空氣等。
安全需要--使我們免于受傷害,保護我們遠離危險、損失、威脅和不安全。
社會需要--包括我們對愛、同伴的友誼的渴望,整體而言,這些需要反映我們想被他人接納的欲望。
尊重需要--形成我們對尊重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自尊和受人尊敬。
自我實現的需要--反映出我們渴望有制造力,而且希望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無論我們是什么人,我們的需求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經常在改變。當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其他的需要就會出現,而這些新的需要又開始支配人們的追求。這個看法一定會使廣告界人士大為開心,因為這說明了,我們終生都在追求某種事物。
當我們實現自我的時候,我們就占了最佳優勢,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然而,即使我們到達了自我實現的境界,我們也不會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完全實現自我的地步。什么都不缺的完善境界可能會把我們煩死,而這對廣告人來說當然也是個夢魘。完全滿足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到達了,也只能維持片刻。當一個欲望消失時,另一個欲望便早已等著要來取代它的位置了。
能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首先看我們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們應該很了解自己的需要,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有些人知道,但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基本需要。他推測說:“一般人不自覺的時候比自覺的時候多……雖然他們可以借著適當的技巧和一些世故使自己變得自覺起來。”
我們都會用信號把自己的需求傳遞給這個世界,而這種信號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傳遞出去了。對我們自己來說,需要可能像一個謎團,但是對其他看得見我們需要的人來說,可就不是這樣了。
立志需要完全了解自己的行為、態度和觀點,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而你終究會明白自己有什么需要與動機。
許多人雖然有著極佳的天賦和能力,卻因為不能把他們的自尊從深陷的坑里拉出來,所以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如果你的自尊低落,必須想辦法脫離那個坑,提高對你自己的看法。懷著低落的自尊,你會繼續飽受挫折與失敗。自尊低落是一種使人癱瘓的病,勢必會造成不快樂。
提高自尊的方法就是要改變你對事情、對自己的態度。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做到一些事情,實現一些目標,你的自尊和自信就會有所提高。休閑生活中的成就可大可小,但都可以提高你的自尊和自信。有了更高的自尊、更堅定的自信你就會燃起強烈的動機,去爭取生活中你想要的一切。
你真正需要什么?
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意義深刻,所以并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
要得到生活中想要的一切,當然要靠努力和行動。但是,在開始行動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要打發時間并不難,隨便找點什么活動就可以應付,但是,如果這些活動的意義不是你設計的本意,那你的生活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你能否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并在休閑中獲得滿足感并有所成長,完全看你能否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能不能盡量滿足這些需要。
下面有這樣一個例子:
羅杰斯是一個公司的部門經理,有一次,他得到了兩個星期的假期,非常高興,因為可以從繁忙緊張的工作中暫時解脫出來,好好地感受一下生活情趣。
一開始他想得很簡單,只想整個假期都待在家里,好好地休息一下,盡情享受一下陽光、草地和新鮮空氣,有時間讀幾本好書,感受自己家庭的溫馨舒適,每天和妻子到喜歡的小店里喝杯咖啡,回憶一下年輕時的種種浪漫情調。
然而麻煩來了,羅杰斯的父母希望他到佛羅里達州他們以前去過的地方度假,為了說服羅杰斯,雖然他們當時也沒有玩得怎樣津津有味,但還是告訴羅杰斯那里的風光如何優美、人情如何淳樸,在他們足跡所到之處都是首屈一指。而羅杰斯的朋友鮑勃和瑪麗亞要他去落基山脈,因為他們在那里度假。如果羅杰斯夫婦能一起去,就可以有個伴。而羅杰斯的旅游經濟人則游說他去個有異國情調的地方,比如說厄魯巴、馬汀尼克、夏威夷、百慕大、加勒比海沿岸或是摩洛哥。她說是想讓羅杰斯夫婦能享受一個最好的假期,其實她那么熱情,無非是為了賺一大筆傭金,這樣自己才能享受一個好假期。
面對種種建議,羅杰斯不知所措,他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猶豫再三,他決定和妻子一起去馬汀尼克,因為旅游經濟人唾沫橫飛地說,羅杰斯是成功人士,有資格享受最好的假期,有頭有臉的人都喜歡去馬汀尼克,所以羅杰斯也應該去那里才顯得出身份,得到高等級的招待。
結果羅杰斯夫婦到了馬汀尼克才度了兩天假,該看的就都看完了。他們只好整天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看著周圍和他們一樣無所事事的人,而別人看著他們也是同樣的神情。羅杰斯隨身帶的一本書早就看完了,在馬汀尼克也買不到什么書。他們住在旅館里,喝不到喜歡的咖啡,也沒有心思再回憶當年的浪漫。還有來回的行程也十分煩人,因為要花很多時間辦很多瑣事。
當羅杰斯千辛萬苦地回到了家,他發現這個假期過得一點兒也不值得。難得一個假期,本想輕松一下,結果卻搞得比上班還累、還緊張,而且敗興而歸,一點兒收獲也沒有。他很后悔當初不該聽從別人的話,使自己根本就沒有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輕松安逸的休閑生活。
其實羅杰斯之所以沒能滿意地度假,是因為他并沒有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是別人說的話聽起來不錯,他就接受了別人的建議。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當然就不能從中獲得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