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絲綢恒久遠,一匹永流傳
- 太子朱標:吾弟當為堯舜
- 江山引筆
- 2253字
- 2024-09-04 08:00:00
“就叫……”朱棣緩緩開口:
“絲綢恒久遠,一匹永流傳!”
“牛逼!王爺牛逼!”沈儀激動的跳了起來,也顧不得什么禮儀姿態,不知道從哪里學來的野蠻詞匯便是脫口而出。
就連朱棣也莫名感到一陣熟悉……
就算此時朱棣說出任何標語來,沈儀都會拍手叫好。
可令沈儀不曾想到的是,朱棣竟然能說出這番驚為天人的標語!
一看就很能引人消費啊有沒有!
沈儀艷羨的看著朱棣,心中對于朱棣的評價愈發崇高了起來。
至于朱棣呢,也覺著這標語好。
有公式做題就是快!
至于標題與實際效果符不符合?對不起,這不關我事,我是幕后的人,宣傳員有任何言論與我無關。
都是員工的個人責任。
再說了,圖片僅供參考懂不懂,標語僅供娛樂知不知道。
法律規定還不能闖紅燈呢,學生還應該好好學習呢,白紙黑字寫著,不照樣有人違反。(只是劇情需要,別真闖紅燈啊,闖了也別報我名字)
“天吶,發明這些標語的人簡直是個天才!”
可憐的歐羅巴諸國即將迎來跨時代的韭菜收割……
姚廣孝本想著喝口茶壓壓心中的火氣,可被二人這標語一弄,險些一口茶水噴出。
奈何前面坐著朱棣,自己一口噴王爺身上終歸是不好。
可憐的姚廣孝,四十多歲了,強憋著自己把茶水咽了下去,一陣劇烈咳嗽……
“道衍大師沒事吧?”
二人見姚廣孝這般劇烈咳嗽,也是連忙湊了進來,關切問道。
姚廣孝面色鐵青,看了眼沈儀,又將目光看向朱棣。
喉結滾動,嘴唇輕顫,那句卡在喉嚨里的奸商一詞終究是沒能開口。
“我沒事,你們繼續聊。”
姚廣孝嘴角抽了抽表示自己并無大礙。
隨后,在姚廣孝震驚的目光中看到,二人竟然真的繼續聊起了剝削……
“你們……”
“大師怎么了?”
“繼續聊……”
“好嘞!”
姚廣孝面色古怪,一生清貧的他無論如何也無法作想,一匹絲綢能在二人嘴里賣出一百兩白銀。
不過還好不是剝削大明百姓……
看著二人唾沫飛濺,眉飛色舞的神情與姿態。
姚廣孝眨巴著眼睛,喃喃自語:“我是不是也該改一改清貧的作風了?”
燕王只是在聊賺錢罷了,自己要不要也上去討論討論?
我是他的謀士啊!
為他謀略賺點錢!怎么了!
燕王心里裝著九州萬方,我這個臣子難道不能為他分憂嗎?
于是,姚廣孝也加入了戰場:“殿下、沈公子,貧僧也有個主意。”
朱棣和沈儀兩人皆是眉毛一挑:
“原來你也……”
朱棣一聲輕咳,沉聲道:“大師有什么妙計盡管說出來吧。”
“貧僧的法子就是基于人性出發的,先前沈公子說了,什么歐羅巴的公子小姐們喜歡攀比,那我們何不搞個等級制度?”
話音落下,沈儀若有所思,可朱棣卻是僵在了原地。
等級制度?
姚廣孝看著二人的反應,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個等級制度,依照貧僧的設想,就是不同的絲綢價格不同,宣傳也不同,讓大家都競爭起來,買到中等絲綢的瞧不上下等絲綢,卻又被上等絲綢的貴族公子小姐瞧不起。”
“互相攀比之間,形成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
“其次,可以設立消費的數額值,滿一定值了就可以成為高一級的用戶,享受更好的待遇,或者可以贈送一些小禮品,等級上不封頂,到時候名氣打出,幾家公子小姐若是討論起誰高誰低……”
“若是長時間不消費,那用戶等級還會降低……”
姚廣孝笑了笑,其意味不言而喻。
沈儀還在感慨姚廣孝好計謀的同時,朱棣嘴角一抽。
段位等級和貴族幾分是吧……
朱棣心中雖是一陣腹誹,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個騙消費的好點子。
“若是贈送小禮品,該送些什么?”
朱棣輕聲問道,可他的話音未落,卻只見沈儀嘿嘿一笑:
“殿下莫不是以為我們這海上貿易只賣絲綢?”
“咱還賣瓷器和茶葉呢,那些東西啊都是搶手貨,賣到西洋去,價格翻上好幾番呢!”
說到此處,沈儀的臉上不自覺的浮現出一抹驕傲的意味,他也確實有這個能耐驕傲。
自家祖宗是海上貿易的踐行者,而沈儀本人是海上貿易的進一步開拓者。
這些年來他已經帶著家族越做越富,若非是擔心懸在頭上的利劍,恐怕他早已是準備享福去了。
“既如此,那就等待沈公子的好消息了,改稻為桑的大事,就交托給你了。”
天色漸晚,朱棣起身拉起沈儀的手說道。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其意味已經不言而喻。
沈儀自然也是聰明人,連忙應是。
按照幾人的構想,這收割西洋的財富一事確實可行,既能增加財政收入,也能增加軍隊的戰斗力,但朱棣擔心的是一切的前提。
改稻為桑必須成功。
雖說這件事的難度極大,但至少比前世那部電視劇要簡單少許。
原因無非四點:
第一,政策太過于激進,嚴黨要求一年內將大量稻田改為桑田,這種“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政策沒有考慮到百姓實際承受能力和糧食保障問題,必定會引發民憤。
第二,地方官員人心不齊,政策的下達最關鍵的是要看能不能執行,執行的怎么樣,可在嚴黨內部并不團結,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之間互相不信任,而且總是有人跳出來阻撓,且官員貪污問題、土地兼并嚴重。
第三,時代問題,明代中晚期仍舊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對土地依賴性強,對政策變化敏感度高,且富商們并沒有擴大規模再生產的野心。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并不是真的為百姓好。
什么多產出的利潤百姓可得,扯淡。
翻開歷史,只有兩個字——吃人。
不過朱棣倒是對沈儀有著信心。
原因也無非有四點:
第一,沈儀家大業大,能夠為改稻為桑兜底,且有市場。
第二,同樣是時代問題,當下正值明朝初期,土地兼并問題并不嚴重,真要嚴重的話李自成早就上線了。
第三,這不是統治階級推動,而是讓底層人民自發的去改變,沒有那么多矛盾,而且沒有如電視劇里的清流與嚴黨互相斗爭。
第四,時間跨度較長,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朱棣都等得起,只要進度條一直在漲。
任何的改革,變法,無數政治家、陰謀家、野心家的嘔心瀝血,不是真的為百姓好,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能夠一直統治百姓罷了。
上下五千年,也唯有一人能喊出“人民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