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還可以這樣讀(全彩漫畫版)
- 小葛老師
- 1997字
- 2024-08-06 17:45:58
第三幕 梨香院來了個薛寶釵
時 間 紅樓第八年春
地 點 金陵、榮國府
人 物 薛蟠、薛寶釵、薛姨媽、賈雨村、王夫人、賈政、林黛玉、英蓮、賈府下人

角色人物卡
姓名:薛寶釵
性別:女
昵稱:寶釵、寶姐姐、薛大姑娘、蘅蕪君
前世:警幻仙子的一根金釵
住所:蕪苑
特質:冰雪聰慧,深諳處世之道,有心機
母親:薛姨媽
舅舅:王子騰
姨媽:王夫人
姨父:賈政
哥哥:薛蟠
表弟:賈寶玉
這日一大早,黛玉起床后先去見了外祖母,然后去拜見王夫人。剛到王夫人處,就見她和王熙鳳正拆看金陵來的信。黛玉不知發生了什么事,自然也不好詢問,但府里的姐妹們都是知道情況的。
原來是住在金陵的薛姨媽家出了事,她的兒子薛蟠把人打死了,現在應天府正審理這出人命官司呢!于是,王夫人便動了念頭,想把薛姨媽和她的一雙子女薛蟠、薛寶釵都給接過來,避避風頭。
巧的是,主審這樁人命官司的,正是林黛玉曾經的老師賈雨村。早前賈雨村送林黛玉到榮國府,順利攀上賈政,在賈政的幫助下做了金陵應天府的官兒。結果剛一上任,就碰見了這起人命官司。
這起官司還要從一個名叫英蓮的丫頭說起。這丫頭被拐子拐來,先是賣給了一個名叫馮淵的人,拐子收了錢后又悄悄把英蓮賣給了薛蟠。馮淵知道這事兒后,就去找拐子,要搶回英蓮。可薛蟠是金陵一霸,仗著家里有錢有勢,平日里囂張得很。這回竟令人將馮淵給打死了。之后,薛蟠主仆遁逃無蹤,馮家求告無門。
賈雨村起初非常憤怒,當即就要下令把薛蟠抓來拷問。就在這時,一個手下朝他使眼色,示意他不要下命令。賈雨村暫時退堂,把手下叫來問個究竟。
手下說:“老爺您剛上任,難道沒有抄一張本省的‘護官符’帶在身邊?”
賈雨村疑惑地問:“‘護官符’是個什么東西?”
手下答:“這地方上的官員,都有一本私單,記錄著本省最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家。否則,若是不巧得罪了這樣的人家,別說官帽,性命恐怕都難保啊!所以,這私單就叫做‘護官符’。就說方才提到的薛家,可不是尋常人家。那個打死人的薛蟠,人稱‘呆霸王’,是咱們這兒的頭號大惡人,誰能惹得起喲!”
聽了這話,賈雨村眉頭緊皺,問道:“今兒這官司該怎么斷?”
手下人笑道:“我聽說老爺您能到這兒當官,是多虧了賈政老爺的推薦,這賈政老爺呢,正好就是薛蟠的姨父。您何不趁機做個順水人情,案子結了,也算是回報了賈公的情誼。”
賈雨村嘆道:“我何嘗不明白這些,但事關人命,我承蒙圣恩到此當官,應當恪盡職守,竭力圖報,怎么可以徇私枉法呢!”
那人冷笑道:“老爺說的自然沒錯,但如今這世道,這樣的道理卻是行不通的。古人言‘大丈夫相時而動’‘趨吉避兇者為君子’,老爺難道沒有聽過?如果事事都按老爺您的道理去做,怕是自身都難保,還談什么報效朝廷啊?”
賈雨村思忖片刻,這才開口問道:“那你說,應該怎么辦?”
那人趕緊說道:“小人有個好主意,等明日升堂的時候,老爺您只管虛張聲勢,下令去捉拿兇犯。當然,這兇犯自然是捉拿不來的,那便將薛家的奴仆抓幾個來拷問。到時我暗中傳信,讓他們招認,說薛蟠已經‘暴病身亡’。反正這薛家有的是錢,到時就斷個一千、五百的,給那死了的做喪葬費。反正這原告前來糾纏,圖的也是銀子,銀子給足,他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次日升堂,賈雨村果然按照那手下說的,胡亂了結了此案。原告因為得到不少銀子,也沒什么可說的。案子一結,賈雨村就趕緊給賈政寫了一封信,用這件事兒賣了個好。
再說這打死人的薛蟠,他的母親和賈夫人王氏是親姐妹,也是現任京營節度使王子騰的妹妹。因薛蟠年幼喪父,嫡親不免對他多了幾分溺愛,將他縱得傲慢霸道,成天斗雞走馬,胸無點墨。
薛蟠的妹妹小他兩歲,乳名寶釵。這寶釵性情嫻雅,頗有才情,比哥哥薛蟠強多了。
打死人后,薛蟠和母親、妹子一起動身進京,壓根兒沒把這事兒放心上。在他看來,這也不過就是花些錢就能擺平的事,沒什么了不得的。
到了榮國府,王夫人一聽自家妹子來了,趕緊前去迎接,姐妹相見,悲喜交集。府里東南角的梨香院一直空著,賈政見過薛蟠后,便命人將那兒打掃、收拾出來,讓薛蟠一家住了進去。賈母那頭也派人來交代,讓薛姨媽帶著一雙兒女安心住下,大家也親密些。
這一安排正中薛姨媽下懷,她想著,若是同姐姐一家居住在一塊兒,興許還能對兒子有些約束。要是住在外頭,恐怕他又會招惹禍事,于是趕忙答應了下來。就這樣,梨香院住進了新嬌客。
先前,林黛玉初到榮國府,賈母對她是百般憐愛,飲食起居都與寶玉一般,甚至越過了迎春、探春和惜春。寶玉對黛玉更是親密、友愛,與她同行同坐、同止同息,當真是兩小無猜、如膠似漆。
而如今,薛姨媽一家住進梨香院后,很快就與榮國府和寧國府的人都混熟了。尤其是那薛寶釵,容貌美麗、性情豁達,不像黛玉那樣性情孤高、目下無塵,很快就贏得了眾人的交口稱贊。特別是那些小丫頭們,都愿意和她親近。這樣的情形,不免令黛玉心生不快,寶釵對此卻毫無察覺。
再說這寶玉,雖然與黛玉親近,也不免時常鬧些誤會,言語不和。每每將黛玉氣得默默落淚,他又懊惱不已,前去道歉,才讓黛玉轉過勁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