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帝國的幻想與現實,1940—1943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認為,長期和平的先決條件是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應獲得其應得的空間……它們的首要目標就是建立和維持新秩序……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1940年9月[1]

1940年9月27日下午1點,德國外交部長、意大利外交大臣與日本駐德國大使一同坐在帝國總理府禮堂里的一張鑲金邊的桌子旁,在一大群身著華麗制服的人的簇擁下,正式簽署了三個帝國之間的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大廳外,成群的學童手里揮舞著日本國旗和意大利國旗,雖然如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伯爵所言:“他們什么都不懂。”齊亞諾覺得大廳中的氣氛比他預期的要冷淡,但他將此歸因于柏林人因每晚都要在英國炸彈之下躲進防空洞過夜而變得情緒惡劣、健康狀況不佳。[2]三人在文件上簽了字,按日本人的要求,文檔要用英文撰寫以加快生效。簽字后,寬大的大門處響起了三聲響亮的敲門聲。門開了,希特勒邁著夸張的步伐進來了,他靜靜地坐到桌子旁,等著三名簽字人向《世界新聞報》發表事先準備好的講話。在地球另一邊的東京也舉行了一場慶祝儀式,只是儀式沒這么豪華。日本天皇一個星期前才剛剛批準了這項條約,這就解釋了他們為什么要匆忙用英文起草條約以避免任何翻譯錯誤。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一份同意書上簽了字,他后來聲稱這是為了“建設而非破壞世界和平”。[3]條約的有效期是10年。它要求三國在任何其他新勢力加入針對它們的戰爭時要相互提供軍事支援——這個威脅直白地說針對的就是美國。但除此之外,這一條約還將舊大陸在三個帝國強國間做了瓜分:德國得到歐洲大陸,意大利得到地中海南部與非洲,日本得到東亞。每個國家都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鞏固和發展“新秩序”。地緣政治學家們公開表示,這一刻意味著三個強國已經足夠自信,足以宣稱由英法帝國主導了幾個世紀的舊帝國秩序已最終滅亡。

[1] F. C. Jones, Japan’s New Order in East Asia (Oxford, 1954), 469.這段文字由德文翻譯而來。其原稿為英文,英文版的寫法為“each its own proper place”(都有其恰當的地方),與德文版的“the space to which it is entitled”(獲得其應得的空間)有所不同。德文版中加入了“空間”(Raum)一詞,以使得“新秩序”一詞體現出更明顯的地域屬性。

[2] Galeazzo Ciano, Diario 19371943, ed. Renzo de Felice (Milan, 1998), 466–7 ;William Shirer, Berlin Diary: The Journal of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341941(London, 1941), 417–20, entry for 27 Sept. 1940.

[3] 英文版見Akten der deutschen ausw?rtigen Politik: Band XI:I (G?ttingen, 1964), 153–4 ,von Mackensen to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24 Sept. 1940, and 140–41,von Ribbentrop to von Mackensen, 24 Sept. 1944; Otto Tolischus, Tokyo Record(London, 1943), 30 (speech of 27 Jan. 19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日土县| 遂昌县| 井陉县| 壤塘县| 冕宁县| 田阳县| 灵寿县| 大化| 博白县| 积石山| 和硕县| 鄂尔多斯市| 且末县| 当阳市| 桃园县| 海安县| 云龙县| 吉木萨尔县| 拜城县| 黄浦区| 高陵县| 成武县| 米林县| 乾安县| 沙河市| 淳安县| 涟源市| 叙永县| 宜兴市| 鞍山市| 昭觉县| 关岭| 沾益县| 大英县| 江北区| 盐池县| 栾城县| 庆阳市| 本溪市|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