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轉型、綠色金融與銀行績效
- 劉霄漢
- 9字
- 2024-08-01 09:19:49
第一章 理論基礎與機理分析
第一節 相關理論概述
一、綠色金融發展的經濟學解釋
(一)綠色發展理論
綠色發展理論源自于經濟增長中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惡化所產生的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一種以效率、公平、持續為目標,致力于實現社會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Dinda 認為,綠色發展追求經濟增長、污染減少、廢棄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同步實現,以及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同根同源,綠色經濟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Pearce在1990年提出,綠色經濟是一種基于社會和生態條件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這一概念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被各國逐漸重視。2008年10月,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全球綠色新政”[1]倡議,旨在全球范圍內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偟膩砜?,綠色發展是一種長期發展模式,旨在平衡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從而優化生產方式以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三大系統協同發展,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環境金融理論
環境金融理論旨在通過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2]解決環境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Cowan 認為環境金融是金融創新同低碳經濟相結合的產物。環境金融可以被理解為為達到環境污染防治、環境風險管理、環境資源節約等目的,通過影響經濟主體活動而進行的一系列影響經濟主體活動的金融創新。環境金融理論將低碳經濟理論與傳統金融業相融合,為金融業注入增長活力的同時,也為人類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三)企業績效與環境績效的矛盾
古典經濟學派基于利潤最大化理論,認為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會增加公司成本,降低公司利潤,導致企業績效與環境績效相矛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早期階段,社會大眾的生態環保意識較為欠缺,為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犧牲了一部分生態環境,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印證了古典經濟學派關于企業績效與環境績效存在矛盾的觀點。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規律,破除了傳統觀念中企業績效和環境績效相互對立的錯誤認識。
(四)波特假說
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者Porter認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有助于推動環保方面的技術創新、加快綠色技術的迭代,環保公司還可以提升競爭優勢,實現經營收益的增長?;诖嗽撚^點,逐漸演變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說。波特假說認為制定嚴格的環保政策,可以推動企業的綠色創新,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升產品質量,縮減成本支出,提高生產效率。
(五)共享價值理論
Porter和Kramer將“共享價值”理論定義為一種可以改善企業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運營方式。企業需要在其社會活動中將社會問題與企業發展相結合,從而實現以盈利為目的企業社會責任。當前,一部分企業對價值創造的認識較為狹隘,導致企業在追求短期財務業績的情況下,忽視了能夠帶來長期成功的影響因素。非營利組織共益實驗室在2006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共益企業,這一商業形態與共享價值的理論內涵高度契合。共益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取得商業價值和社會利益的雙重成就,企業在經營中不僅要考慮股東的經濟利益,還要為員工、社區、客戶和環境等創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