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引言 在法的門前,我們都是“鄉下人”

說起法律,普通人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這是因為法律常常與公安局、法院、監獄等公權力機關聯系在一起,警燈一閃,人心里自然就會緊張;即便沒犯法,人內在的恐懼也會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對很多人來說,法律是一個巨大的認知盲區和知識黑洞。很多人能對歷史侃侃而談,“野生”歷史學家遍地都是,也可以聊兩句文學,舞文弄墨不在話下;對世界局勢分析得更是頭頭是道,儼然都是一流的國際關系專家。但遇到法律問題,人們往往就不知從何談起了。

為什么不知從何談起呢?首先,很多人都不清楚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糾紛,法律條文是怎么規定的。畢竟它們是白紙黑字寫著的,不能瞎說。其次,即使找到法律條文,人們也會發現法律條文往往寫得佶屈聱牙、抽象難懂,法言法語對普通讀者而言非常不友好。最后,即便法律條文的字面意思都讀懂了,人們也無法得知在司法實踐中這些條文是如何具體操作的。紙面上的法律與行動中的法律之間,往往存在些許差異。

總之,法律對于普通人來講,是高門檻的冷知識。我認識一位學者,他是非常知名的教授,對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聊起天來頭頭是道,但他唯獨不敢談法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法律超出了我的認知”。

法盲

為什么法律是大多數人的知識盲區呢?我們先做個小測試,讓你有更直觀的感受。你不妨大膽猜測一下,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有多少部。如果你搞不清楚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有什么區別也不要緊,猜個總數就行。可能有人猜幾百,有人猜幾千。實際上,截至2022年4月,中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共292部、行政法規800多部、地方性法規10000多部,此外,還有數量遠遠超過地方性法規的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這些加起來總數量達幾萬部。而且它們的數量還在不斷地增加,內容還在不斷地修改。任何一個人,不論是大學里的法學教授,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法官,或者跨國律師事務所的知名律師,窮其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

這幾萬部法律法規和規章將整個社會編制成一個巨大的法律網絡。人們從出生到死亡,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各樣的法律關系之中。不是你不犯事,法律就和你無關;只要你存在,就有各種法律關系自動發生在你身上,你只是日用而不知罷了。當你遭遇了法律糾紛,你才會意識到,原來一件事情背后涉及那么多法律問題。于是,麻煩的問題就來了,我們無法掌握所有的法律,但我們又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法網之中;而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知法律不免責”,即不能以自己不知道法律為理由,來主張免除法律責任。無論你是否知道法律是怎么規定的,該負的責任還是要負的。

對此,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學點法律知識。看《今日說法》《以案說法》這類普法節目,還是能學到點法律知識的。市面上也有類似《法律一點通》《法律明白人》等普法讀本,各大互聯網平臺上也有各種普法視頻。“中國大學MOOC(慕課)”和“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有國內各大法學院開設的各類法律課程,幾乎覆蓋了法律專業的全部常規課程。總之,想要學習法律知識,各種資料是非常豐富的,大家欠缺的似乎只是堅持學下來的意志力。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份意志力,這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問題,也是社會職業分工的必然結果。一個學法律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識,更何況一個業余者呢?現行的法律復雜到即便是職業律師,往往也只能精通一兩個領域,比如有專門做勞動爭議的律師,有專門做離婚訴訟的律師,有專門做公司上市的律師,有專門做刑事辯護的律師,等等。要是哪個律師說他啥都懂,啥業務都能做,那基本上就是個“大忽悠”。

如果你問我一個法律問題,我很有可能會這么回答你:“對于你說的這個問題,根據我掌握的有限的法律知識,結合基本的法理,大概、可能、應該、差不多是這樣……但具體情況如何,最好再咨詢一下專業律師。”不是我不想幫助你,而是我確實沒有這個自信,就連我自己遇到一些法律問題時,也得咨詢同學中的律師或法官,甚至要向我那些已經當了律師和法官的學生請教,而且還要專門挑熟悉這一法律領域的相關人員。

講到這里,你大概明白了,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普法書,不是給你講生活中的法律小妙招的。講述這類普法知識的書籍和網絡材料非常多,不差我這一本。在一個法治社會,一個普通人往往只能將絕大多數法律問題委托給專業律師處理。這就是為什么越是法治發達的國家,律師越多。法律太專業、太復雜,普通人根本搞不清,因此注定是個“法盲”。當然了,這里的“法盲”不是貶義詞,而是個中性詞,僅表示不精通法律的人。

雖然這樣說來有點殘酷,但事實的確如此。即便是在法律人內部,也存在著“法盲”鄙視鏈。部門法學者會鄙視理論法學者,認為他們不懂具體的法律,總是對各種理論夸夸其談,經常不著邊際,簡直就是“法盲”。而律師和法官也經常鄙視法律學者,認為他們只懂書本上的法律,不懂行動中的法律,總是本本主義,跟“法盲”差不多。反過來,理論法學者也會有意無意地鄙視律師和法官只懂“法律”,而不懂“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個“法律民工”而已。這就是法律人內部的“法盲”循環鄙視鏈,一圈下來,大家都成了“法盲”。

對于所有人而言,“法盲”是與生俱來的身份標簽,除“文盲”易,去“法盲”難!當然了,這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也不是中國獨有的事情。古往今來,全世界的普通人都面臨著如此尷尬的窘境。那是不是意味著在法律面前,普通人只能選擇躺平,心甘情愿做個法盲?當然不是!不過,“法盲”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在詳細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法律領域中一個著名的寓言。

在法的門前

在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說《審判》里,主人公約瑟夫·K在三十歲生日當天被捕,但沒人告訴他所犯何罪。他堅稱自己是清白的,于是求助于各色人等,想盡辦法為自己辯護,試圖證明自己無罪,但均歸于徒勞。他感到自己身陷一個巨大的、無處不在的法律之網中,但又完全看不清,以至無力反抗。在三十一歲生日之際,即將被處死的約瑟夫在大教堂與神父有一次長長的對話。神父給約瑟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這就是日后非常著名的法律寓言《在法的門前》:

法典的引言中,恰恰提到過這種迷惑。在法律的大門前,站著一位看門人。一天,有個自鄉間來的男人走到看門人面前,求他放自己進去。看門人卻說,現在不能放他進去。那男人思考了一番,接著問看門人:“那么,晚一點就能進去嗎?”“進去是有可能的,”看門人說,“但不是現在。”

因為通向法律的大門一如既往地敞開著,而且看門人已經站到一邊去了,男人便彎下腰,試圖通過那道大門一窺里面的究竟。當看門人察覺到男人的企圖之后,大笑了幾聲,說道:“如果門里的東西那么吸引你的話,盡管我這邊已經明令禁止了,你還是可以試著進去看看。但請記住,我是很有權力的。而且,我只是最低階的看門人。在法律的大門里,從一個大廳到另一個大廳的通路上,每道門前都有一個看門人,且每一個都比前一個更有權力。僅僅是看第三道門的看門人一眼,就已經令我感到難以忍受。”

來自鄉間的男人沒有料到會有這些困難,照他看來,法律應該是無論什么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夠觸及得到的。可是如今,當他仔細打量過看門人身上穿的毛皮大衣,看過他那大大的尖鼻子,男人覺得相比之下還是耐心等待為妙,等到獲得批準之后再進去。

于是,看門人給了他一個凳子,讓他坐在了大門旁邊。男人在那里坐了好多天,好些年。其間他多次嘗試進入,反反復復央求看門人,使他感到疲憊不堪。看門人也經常對他進行一些無關痛癢的盤問,調查他家鄉的情況,以及其他許多事情。然而,看門人問問題時采取的完全是漠不關心的態度,就跟那些大人物提問時的態度一樣。而且,不管說些什么,看門人最后總是會說同樣的話:目前還不能放他進去。

男人出發時隨身準備了很多東西,如今也都拿來賄賂看門人了,不管是多么寶貴的東西也不吝惜。無論男人送他什么,看門人照單全收,但總是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之所以收下它,不過是讓你不要誤認為自己還有什么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而已。”多年以來,男人對這個看門人的觀察幾乎不曾間斷過。他已經忘了還有其他看門人,誤認為眼前這個看門人就是進入法律大門的唯一阻礙。

在最初幾年,他會大聲詛咒自己不幸的命運,后來,當他變老之后,哪怕詛咒也只能一個人在那兒嘟嘟囔囔了。他開始變得幼稚起來,在針對看門人的多年研究中,他甚至跟看門人毛皮衣領上的跳蚤都成了朋友,還專門去懇求跳蚤們幫忙,求它們去為自己說情,企圖改變看門人的想法。

最后,連他的目光都變得模糊起來:他不知道周圍是不是真的變暗了,或者僅僅是他的眼睛在欺騙他。但是,現在的他已經能夠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法律的大門那里看到一道永不消逝的耀眼光芒了。現在,他也活不了多久了。臨死之前,一生中全部的經歷在男人的腦海中積聚起來,化作了一個之前還從來沒有問過看門人的問題。

于是,男人便朝著看門人揮了揮手,招呼他過來——因為他那衰老僵化的身體已經連動都動不了了。看門人不得不將整個身體俯下去聽他說話,因為如今他們之間的身高差距已經變化了很多,男人已經萎縮得不像話了。“都到現在這個時候了,你還想知道些什么?”看門人問道,“你可真是不知足啊。”“明明所有人都在追逐法律。”男人說,“可是,為什么在這許多年的時間里,除了我,就再沒有任何人到這里來請求進入法律的大門內呢?”看門人察覺到,面前這個男人的生命已經快走到盡頭了,為了照顧這個垂死之人已然衰弱的聽力,他用很大的聲音喊道:“因為除了你,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取得進入這道大門的許可,這道大門是專為你而設的。而我,現在就要過去把門關上了。”[1]

卡夫卡是學習法律出身的,他的小說多涉及法律主題。有人略顯夸張地說,如果所有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的注腳,那么同樣可以說,“所有西方法律的論述都不過是弗蘭茨·卡夫卡的注腳”。[2]卡夫卡擅用怪誕的形象和象征的筆法,這使得他的小說很難被理解,小說中的寓言則更難被理解。

這里抄錄這則寓言是想說明,僅就本書的主題而言,其實我們所有的人,在法的門前都是“鄉下人”。我們渴望認識法,法的大門也敞開著,并且如“看門人”所說,“專為你而設的”,但很多人窮其一生,只在法的門前徘徊,不敢邁進法的大門一步。

卡夫卡寫《審判》,目的是批判官僚體制和專斷權力,小說本身也是他自己慘痛戀愛經歷的投射,并非為了批評普通人不懂法而寫。按照《審判》里的講法,普通人深陷法律迷宮,是永遠也搞不懂法律的。但這則寓言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就普通人認識法律而言,為什么“鄉下人”不敢踏入法律城堡?如果“鄉下人”踏入了城堡大門,是否會止步于第二關、第三關?“鄉下人”是否能夠真正認識法律?如何才能真正認識法律?“鄉下人”的困境就是我們每一位“法盲”的困境。不過,如果“鄉下人”有一張法律城堡的地圖,知道城堡的基本布局,知道城堡是如何建造的,知道城堡是如何運作的,那他至少不會終其一生徘徊在城堡門口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掌握法律的全部細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注定要戴著“法盲”“鄉下人”的帽子在法律中度過一生。事實上我們也不需要掌握法律的全部細節,但我們應該熟悉法律的門徑。如果我們不甘心在“專為你而設的”大門前遺憾終生,那么我們就要勇敢地走進法律之門。走進大門之前,我們最好先有一張法律城堡的地圖,知道法律城堡的門徑。如果我們掌握了法律的基本構造、生成邏輯和運行機制,如果我們掌握了法律作為現代社會的操作系統的思維方式,那么我們至少不會在法律城堡中迷路,我們至少知道什么地方該停步,什么地方要求助于律師,我們至少可以成為一個“高級法盲”或者一個“進了城的鄉下人”。

如前所述,普通人學點法律知識當然有意義。但如果對法律系統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特別是不了解法律系統的運行機制和思維方式,那么,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就僅僅是城堡中的一塊磚、一扇窗而已,難免產生盲人摸象的片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偏狹。更為重要的是,為什么關于法律的學習資料那么豐富,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學下來?正如卡夫卡的寓言中所揭示的,很多人“在法的門前”,輕易就會被那個“看門人”三言兩語地勸退。而那個“看門人”可能只是一兩個不常見的法律概念,或一兩條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因此,在學習各種法律知識之前,我們最好先熟悉一下法律城堡,了解什么是法律。

操作系統

我們從一個最基本的事實說起。在現代社會,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已經被徹底法律化了,都處在法律所編織的無邊無際的網絡中,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誰都逃不了。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也不僅生活在我們各自的精神世界中,還共同生活在法律所編織的規范世界中。人生而自由,卻無時不在法網之中。這個法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法律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操作系統”,是現代社會能夠有序運轉的底層秩序。

提起操作系統,我們能想到微軟的Windows,蘋果的iOS,谷歌的安卓系統,華為的鴻蒙系統,以及整個互聯網的基礎架構。沒有這些操作系統,電腦、手機乃至整個互聯網就無法運行。法律之于現代社會,就像這些操作系統之于電腦、手機或者說整個互聯網。操作系統到底有什么用呢?操作系統的作用就是,在混亂和沖突中創造出一個秩序,使一個復雜的系統能夠有序且高效地運轉。

現代社會仍能在價值沖突、文化碰撞、利益博弈等各式差異中孕育出秩序,就是因為法律是現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在法律這個最大公約數之上,人是自由的。如孟德斯鳩所言,“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倘若一個公民可以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那就沒有自由可言了,因為,其他人同樣也有這個權利”。[3]一旦人突破法律這個最大公約數,強制性手段就會接踵而來,以恢復法律所設定的秩序。化沖突為秩序,正是法律的元問題。

關于什么是法律,或法律是什么,幾千年的法律文明史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比如“法律是人類的理性”“法律是神的意志”“法律是民族精神的展現”“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律是初級規則和次級規則的結合”“法律是使人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法律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法律是對法官將要作出什么判決的預測”等。這些回答都試圖從法理學或法哲學的層面來闡釋法律的本質。如果大家對這些回答感興趣,可以找一本綜合性的法理學專著看看,比如雷蒙德·瓦克斯(Raymond Wacks)的《讀懂法理學》。[4]但很多人極有可能讀不下去,其內容之艱深枯燥,連法學院的學生能讀下來的也不多。

因此,筆者不準備從法理學的層面上回答“什么是法律?”。本書嘗試將法律視作現代社會的操作系統,并描述這個操作系統的基本構造、生成邏輯和運行機制,勾勒出法律城堡的基本地形圖,帶領你從空中俯瞰一下法律城堡,做一名法律系統的思維導游。

就法律的基本構造而言。一提到法律,大家都會想到正義,法律似乎就是為正義而生。但法律不是正義本身,法律只是實現正義的一種機制。為了實現正義,法律需要規范的指引和權威的決斷,并且依靠程序的運轉來生成正義,需要我們每個人為正義而斗爭。規范、權威與程序就是法律系統的基本構造。

就法律的生成邏輯而言。立法者在通過法律規范社會時,要平衡各種各樣相互沖突的價值和利益,還要平衡法律與效率、法律與成本之間的關系。立法就是要化沖突為秩序,因此不免有各種折中妥協,這種妥協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對法律的不滿。我們永遠無法擺脫“惡法”,因此,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知道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是怎么想的,就顯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要有立法者思維。

就法律的運行機制而言。司法不是自動售貨機,不是這邊投入案件事實和法律規范,那邊就自動得出了結果。很多案件錯綜復雜,并非每一個案件都有唯一正確答案,法官必須在各種可能性中作出選擇,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出答案。因此,司法是個“手藝活”,天理、國法、人情,必須圓融自洽。因此,知道法官在裁判時是怎么想的,同樣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要有裁判者思維。

理解了法律的基本構造、生成邏輯和運行機制,你并不會成為法律專家。因為法律是高度實踐性的,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中的法律有很大的距離。不過你可以大膽地跨入法律之門了,你也會清楚你學的那點法律知識是在法律城堡的哪個地方,在法律系統中起到什么作用,從而成為一個“高級法盲”或“進了城的鄉下人”。

延伸閱讀

[美]艾倫·德肖維茨:《法律創世記:從圣經故事尋找法律的起源》,林為正譯,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日]穗積陳重:《法窗夜話》,曾玉婷、魏磊杰譯,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英]托尼·奧諾里:《法律簡義》,鄭玉雙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注釋

[1][奧]弗蘭茨·卡夫卡:《審判》,文澤爾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65—267頁。譯文表述略有調整。

[2][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鄧子濱譯,華夏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11頁。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84頁。

[4][英]雷蒙德·瓦克斯:《讀懂法理學》,楊天江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為你推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武功县| 巫溪县| 辰溪县| 皋兰县| 高阳县| 黄平县| 岚皋县| 资溪县| 灵台县| 普洱| 集安市| 新闻| 台中县| 常州市| 天台县| 和林格尔县| 汉川市| 长沙县| 丰顺县| 贡觉县| 中宁县| 都兰县| 金沙县| 陆川县| 菏泽市| 建德市| 乌兰浩特市| 尚义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临武县| 乌拉特后旗| 理塘县| 依兰县| 海口市| 阿克苏市| 喜德县| 秭归县| 鹿泉市| 溆浦县|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