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慈恩寺的茶
- 大唐:從玄奘高徒辯機開始
- 花門酒家客
- 2459字
- 2024-09-16 11:00:00
大慈恩寺里,辯機很乖巧的坐著。
雖然他現在的身份按理說要高于玄奘,可在他心里,玄奘永遠是他的師傅。
只是這次窺基和圓測沒有陪在玄奘身側。
辯機很愧疚道:“師傅,徒兒回長安后,一直想來看您。可總被俗事所累,難以成行,如今竟還是因為公差才來寺里。”
“你為國盡忠,乃是正事,不必躬親,有這份心意就好了。”
玄奘還是那副和藹和云淡風輕的樣子。
“你將所告之事,我已知曉。”他微笑著補充道。
這下,辯機詫異了,又是未卜先知?
“您如何得知?”
玄奘笑了笑,道:“你來晚了,外面傳的到處都是,那些香客幾乎都知道。”
“對喔!”辯機拍了下腦袋,明白了緣故。
自己下了早朝后,頓感困意深沉,便回府里睡了一個長長的回籠覺,才整理衣冠前往大慈恩寺。
就這么會兒功夫,他的大名伴隨著下了早朝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口口相傳,整個長安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前所未有的獨攬三司推事之責于一身,外加便宜行事之權,連政事堂四相一致反對也沒起到作用。實在是令人稱奇。
君不見,李漱的公主府邸門前人流車流明顯多了起來,許多人爭相投帖想要拜見。
“喝口茶歇息會吧,法事我會盡力辦的,不會讓我的徒兒失望。”玄奘端起茶杯吹拂著。
“謝師傅。”辯機輕輕品了口茶,覺得好苦。他又在心里默默地發聲:“您這場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業寺那邊。”
“此茶如何?”
玄奘又添了點水。
“苦。”
“苦就對了,苦是警醒。你既身居高位,萬不可獨斷。須知世間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阿彌陀佛。”玄奘認真行了個佛禮。
“徒兒受教。”辯機連忙回禮。他明白玄奘是讓他戒驕戒躁,不能得意忘形,仗著權勢欺人,以免引來殺身之禍。
論聰慧,玄奘可為大唐第一等人物。他不會說對辯機空話廢話,
辯機也確實意識到了自己今日有點飄,尤其是當他出了府邸坐馬車大搖大擺前來大慈恩寺時,無數人矚目,帶著羨慕與嫉妒。
也少不了那些暗中窺伺的陰冷目光。
看到辯機心領神會,玄奘很滿意,他繼續說道:“圣上二十有三,正是蓬勃之時,有貞觀之遺風,然也過于剛銳,恐難養望。”
“既入公門,當用心盡忠,不可欺上罔下,不可媚上,要多行直言,多為蒼生,為大唐黎民百姓造福。”
很平靜的語氣,卻讓辯機聽的是心神恍惚。
師傅,師傅他竟然批評了李治,指出了李治的缺點,好在比較委婉。
剛銳,意指李治今日很霸道,逼迫群臣表態。
這個舉動雖然是好,可人心難測。褚遂良他們四人丟了面子,可里子還在。
圍繞著李治登基和改元,長孫無忌曾經撤換了大批官員,為他所用。
長孫無忌雖形同廢人,可褚遂良還在,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還在。
四人代表著長孫無忌,只要他們聯手,還按長孫無忌的施政綱領行事,仍能影響這些新進的貴臣。這些人背后站著的貴族世家大族依然會出力,會支持。
都是人精,一路摸爬滾打上來的。褚遂良不傻,知道該怎么做。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也知道。
李治這樣做會引起一些不同的聲音變的更加大。如此霸道,如此不體恤老臣的臉面,有仁君之風嗎?
自李治即位之初,弒父的謠言始終不減,李泰用了這個理由起兵,晉州地震、上元節之慘案,一件接著一件。
聰明的人自然知道該怎么做。
他太急了,玄奘就是這個意思。前腳李恪被永嘉公主指認有謀逆之心,犯下上元節之禍事。后腳他就在朝堂來這么一出
下了早朝的褚遂良第一次感到有些傷感和失魂落魄。這是多年未有的狀況。
今日之事,也許是失意的開始,他感到有些迷茫。
褚遂良終究不像凌煙閣那幫老臣一樣跟著李世民打天下,凝聚著底蘊,他的功勛先天不足,也沒有皇族外戚身份,更不是頂級世家出身。
簡而言之,他沒有強大的底氣來帶領這艘本屬于長孫無忌的船在大唐朝堂上縱橫。就像程知節,對長孫無忌很尊敬,絕大多數時候會聽長孫無忌的話。但換褚遂良的話,程知節就難說了。
公是公,私是私,可公私是永遠分不開的。人總是會天然親近那些和自己有共同點有交情的人。
褚遂良明白這個道理,心亂如麻的他選擇了去看望長孫無忌,哪怕看看那張熟悉的臉,也是極好的。
玄奘關于李治的話,說的很有道理,辯機是認同的。玄奘叮囑他要直言,不媚上,意有所指。
有些事要慢慢做,不能急。
辯機立刻想到了很多。
難道師傅知道去感業寺的真實用意?勸自己不要急著讓李治將武媚娘迎回宮。
事實上他和李治心照不宣,這次去感業寺絕不是僅僅讓兩人相見,還要借機讓武媚娘告別佛門,回到宮里。
本來需要謀劃許久的事隨著長孫無忌倒下,最大的阻力沒了,好辦很多。
現在只有王皇后是最大的障礙,可也得有人在朝堂上為她說話才行。褚遂良會嗎?敢嗎?這是個問題。
所以,把武媚娘弄回宮這件事做成了是大功一件,能解決李治的心頭病。他的心頭病一件是武媚娘,另一件是李恪。
辯機都在深度參與,且是事實上的第一手推動人,都完美解決的話,那地位該有多穩固。
他現在看似是李治第一寵臣,可這兩件事畢竟還在辦。萬一后面出了差池,前功盡棄,李治難免有微詞,外加其他人落井下石。辯機的結局就不好說了。
辯機認為師傅玄奘是在勸自己不要急著推動這件事。
武媚娘若回宮,是瞞不住的。這無異于會進一步影響李治在大唐臣民心中的形象。
氣死李世民,還要將李世民的才人納為妃子,這是徹徹底底違背人倫。
是對天可汗的大不敬!
那么,李恪會不會就在這個時候,大肆宣揚,搞的天下皆知的時候,就起兵呢?
有這個可能,辯機認為。
輿論是很可怕的。
往前,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后,授意他人篡改記錄,美化這一令人不齒的行為。
往后,有雍正即位后懲罰那些參與奪嫡失敗的兄弟,那些人及其被牽連的人到處散播雍正的壞話,搞的雍正整出《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辯解。
兩位皇帝的做法好像也沒起到什么作用。
辯機陷入了深思,感業寺之行得細細考量,不行就進宮秘密和李治商議,講清楚其中利弊。玄奘是佛門悟了天機之人,他的話不可不聽。
換做李治親至,玄奘不一定講。只因自己是他的徒弟,這才被告誡。
天機……,天機……。
那么,也該見見李淳風了。
辯機回長安后,心中雖想著去見李淳風當面釋惑。可他不知怎地,一直有些害怕。
連日早朝,李淳風也稱病沒來,李治也沒在意,他不怎么賞識李淳風這位世外高人。
現在,佛門第一人進行了暗示,那道門那邊是得去看看了。辯機如此認為。
于是,他恭敬行了個禮:“師傅,徒兒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