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來,我給大家看一幅畫。”

大學教室的黑板上,貼著一張畫。
心理學家荻尾登美子指著這幅畫說道:
“如今的我,每天都在同學們面前給大家講課,其實我以前是一名心理咨詢師,給很多人做過心理咨詢。這幅畫是我剛成為心理咨詢師的那段時間負責的一個女孩畫的,我今天拿來的是復印件。為了方便稱呼,我們就叫那個女孩‘A子’吧。A子十一歲的時候殺害了她的母親,警方一直對其進行管教和感化。”
聽到“殺害母親”這一頗具沖擊力的描述,學生們炸開了鍋。
“為她做精神分析的時候,我引入了‘繪畫實驗’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是請受試者畫畫,然后根據畫面分析受試者的心理。人們都說,畫是折射心靈的鏡子,繪畫可以展現畫者的內心,尤其是人物、樹木、房屋的畫,一般會表現得更為顯著。那么,大家看見這幅畫,有沒有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荻尾的目光在教室里逡巡。
學生們盯著貼在黑板上的畫,露出驚訝的神情。
“大家看出來了嗎?乍看上去,這就是一幅普通的畫吧?
還挺可愛的。但其實畫中的很多細節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首先請各位仔細看看畫面正中那位女孩的嘴。

“這張嘴模模糊糊的,顯得有點兒臟吧?A子不擅長畫嘴,用橡皮擦掉重新畫過,重復了好幾次。其他地方她都能一筆畫出清晰的線條,為什么只有嘴重畫了那么多次呢?從這里就可以分析她的內心。
“A子長期遭受母親的虐待。因此,為了不惹怒母親,她在家似乎一直強顏歡笑,討母親的歡心。她心里明明很害怕,臉上卻總是做出虛假的笑容。‘笑得不好就會被打’……她回憶起這種情緒,緊張得手抖,所以才畫不好吧。人物旁邊的房子也表現出了她心中的悲痛。

“這個房子沒有門。沒有門的房子,是進不去的,對吧?沒錯。這個房子就是她內心的體現。‘不想讓任何人進入自己的內心’‘想把自己封閉起來’……畫中可以看出她的逃避心態。最后,請各位仔細看看畫中的樹。

“樹冠的部分像荊棘一樣,又尖又長。這種形狀的枝條常見于犯罪者的畫中,傳達出‘我要傷害你’‘我要刺你’的尖銳攻擊性。心理咨詢師必須綜合上述信息,給出符合受試者實際狀況的診斷。”
荻尾望著學生們的眼睛,緩緩說道:
“我當時認為,畫出這幅畫的A子很有可能重獲新生。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再看看畫中的樹。這次我們不看枝條,只關注樹干的部分:樹洞里住著一只小鳥。畫下這種圖案的人通常有保護欲,母性強烈。它傳達出的情緒是‘想保護比自己弱小的生命’‘想讓弱小的生命住在安全的地方’,等等。可以說,A子尖銳的攻擊性背后,藏著一顆非常溫柔的心。假如給她機會,讓她和動物或小孩子相處,肯定可以激發她內心的溫柔,逐漸緩解她性格中的攻擊性——我當時是這樣想的。直到今天,我依然對自己當時的診斷很有信心。聽說A子現在已經成了一位幸福的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