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史(彩色圖解版)
- (英)薩拉-杰妮·布萊克莫爾等主編
- 1288字
- 2024-07-26 16:40:45
第三章
早期心理學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源于腦部疾病。
——羅伊·波特(Roy Porter)
當今的心理學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而精神病學則是醫學的分支,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療。然而,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最初都是哲學的分支,直到19世紀末才成為獨立的學科。
在西方世界,最早關于哲學理論的記錄可追溯至古希臘人,這些理論包括心理學及人們對康復所進行的嘗試。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源于兩個希臘詞語:psyche意為“心靈”或“靈魂”;logos意為“文字”或“理性”。精神病學(psychiatry)一詞也源于希臘語(psyche和iatros),意為“治愈”。
希臘醫生、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體液理論,認為疾病是由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所引起的。過量的黑膽汁(希臘語為melanchole)會使人發狂,而憂郁(melancholy)一詞仍指極端的悲傷。直到19世紀末,世界上部分地區的人們一直認為體液理論是正確且有效的。
關鍵日期
公元前400年 希波克拉底提出體液的失衡會使人發狂。
約公元前350年 亞里士多德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形成經驗主義的思想。
公元400年—1450年 中世紀,人們一般基于宗教而非科學來看待行為。
1506年 克羅地亞人文主義者、拉丁文作家馬可·馬魯利克首次使用了“心理學”這一術語。
17世紀初 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肉體和靈魂(或理性的靈魂)是相互影響的獨立結構。
17世紀中葉 巴魯赫·斯賓諾莎提出身心平行論的觀點。
17世紀 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約翰·洛克(John Locke)提出心靈在出生時是空白的,其由后期環境塑造。
18世紀中葉 英國哲學家大衛·哈特利(David Hartley)提出人類行為的世俗(非宗教)框架。美國精神病學從英國模式發展而來。美國醫生本杰明·拉什相信道德療法,并對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進行了改革,他離世后被稱為“美國精神病學之父”。
18世紀晚期 菲利普·皮內爾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創立了醫院(精神病院),他要求法國巴黎的比賽特(Bicêtre)精神病院為患者摘除鐐銬。
1813年 圖克家族是一個富有且有影響力的英國貴格會教徒家族,他們發表了一份報告,譴責精神病院的不良管理和非人道待遇,尤其是英國倫敦著名的“貝德拉姆瘋人院”。
19世紀中葉 德國科學家約翰內斯·穆勒和赫爾曼·馮·亥姆霍茲開始對知覺和感覺進行系統性研究。約翰·康諾利和貝德拉姆瘋人院的醫生堅持要改變治療方法。起初,顱相學(解讀顱骨的藝術)是一門科學,但很快就成為一種流行的室內游戲,它激發了人們對大腦和行為的興趣。
1841年 首支專業團隊精神病院官員(Medical Officers of Asylums and Hospitals)在英國出現。
19世紀晚期 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由聯想的基礎上發展了精神分析法。
19世紀70年代 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首個心理學實驗室,他也出版了首本實驗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各自成為一門得到認可的科學。
20世紀 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都發展成為強大的學科,二者相輔相成,為患者服務。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人和動物的行為很感興趣。他運用直接法觀察自然界,促進了經驗主義的發展。經驗主義是一門基于觀察的學問,亞里士多德是首位將觀察應用于自然世界研究的西方人。自然世界研究包括對人類行為和疾病的研究。
后來,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在羅馬工作的希臘醫生主張用溫和、有效的業余活動及藥物來治療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