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出榜
- 簽到大明:肩扛兩京十三省
- 風燈煙樹兩茫然
- 2013字
- 2024-09-13 21:29:29
“少爺沒跟您鬧,剛才幾個錦衣衛在遠處對我指指點點,還過來跟我搭話,還好我聰明,裝傻子躲過一劫”
“能進錦衣衛是好事,你躲個蛋?!?
全子撓撓頭:“我還想跟著少爺,有吃有喝不比那錦衣衛輕松多了?!?
兩人說說笑笑,就去了云水樓。
日已西沉,殿試諸生試卷皆已呈繳。
此時,宮中文華殿燈火輝煌,猶如白晝。
受卷之官,將所集三百余卷,慎而交予彌封之官。
彌封官隨即加蓋封印,以示公正,轉交掌卷官手。
因時光緊迫,殿試之墨卷,不經過抄寫,直接送往內閣,以待十六日晨,讀卷官審閱之。
因為不經過謄抄,這里邊也會導致讀卷官看到自己熟悉的筆跡,搞一些小動作。
四月十六日,卯時初刻,十七位讀卷官步入內閣,共襄閱卷之盛舉。
然時限僅一日,又三百多文章,讀卷官對每篇殿試之文細加品鑒,分出優劣,實屬不易。
由于貢士皆已歷會試之嚴苛篩選,才學相去不遠,所以殿試閱卷之際,常有一個潛規則——
“受卷官會提前將會試前十之卷挑出,先行呈與幾位閣老審閱”
一般而言,一甲前三名多出于此十卷之中,余七卷亦常列二甲前茅。
所以無形之中,東樓會試第九名在此占了優勢。
雖言一甲之首、次、三名,皆由圣上親定,然此定奪實基于內閣所呈試卷之上。
若內閣以為某卷不足以呈御覽,則縱有錦繡文章,也是白費。
此時張璁親自從中選了十二卷,以備明日讀卷之用,并定呈閱于皇上之次序。
其中一卷,張璁在上邊看見了一句熟悉的話。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張璁想到了什么,沉吟片刻,將卷子放到了這十二張卷子的靠上位置。
至于其他試卷卷,則分派眾讀卷官,各展才學,評判分類之。
評卷官會在卷子上畫“O”或“X”,“O”越多,則最終名次會更高。
但是這個名詞其實沒有什么意義,殿試只有三甲是特殊的,而一甲的卷子只會在內閣收走的十二卷子里產生。
眾多讀卷官將評好分的卷子分為上一等和次二等,分好后,內閣便收取上一等試卷,判為二甲,次二等判三甲。
四月十七日辰時,嘉靖帝來到文華殿,由讀卷官至御前跪讀。
朗讀完畢后,司禮監官接卷放至御案,再由下一個讀卷官朗讀下一份試卷。
依照順序,最先讀的三份試卷是內閣預先判為一甲的試卷。
讀完三卷后,讀卷官直接讓司禮監官依次接卷,全放在御案上,然后各官退出文華殿,等候皇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這就是殿試皇上欽點前三甲。
欽定完后,首輔張璁會領回這些試卷,嘉靖帝也就回宮了。
張璁等人則是立馬趕回閣,趕在今天傍晚前填好黃榜,然后交由尚寶司用皇帝寶印鈐于榜上,制敕房官隨即開寫傳臚貼子,黃榜授給禮部尚書,傳臚貼子授鴻臚寺卿籌備明日一大早的傳臚大典。
……
“少爺,禮部送來明日傳臚大典的禮服了,您趕緊來試試,說不合身要自己去找其他進士換。”
東樓接過禮服試了一下,基本沒問題,整理好衣冠后便準備次日的大典。
四月十八日辰時過,朝中文武百官,所有參加殿試的考生,皆出席這場三年一度的傳臚大典。
己時,文武百官全部入宮,在承天門外等候的東樓和其他進士們也開始入宮。
他們的次序排列和殿試時是一樣的,而傳臚大典的所在地依然是奉天殿。
奉天殿廣場前,文武百官按文武職分別站立于丹墀之內兩側,進士也分為兩列站于其后。所有人站定,禮樂響起,內閣大學士手捧黃榜置于黃榜案上。
等到嘉靖帝到來后,升座,眾人又行了五拜三叩禮,一眾官員便入殿開始典禮的下一步。
鴻臚寺官開始宣讀制誥:
“嘉靖十三年四月十八日,
策試天下貢士,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隨后,讀卷官拆卷,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
由于進士們都在殿外,殿內的聲音也不可能傳那么遠,殿內會有鴻臚寺嗓門大的官員重復這句話,而在大殿門口的丹樨上,還有鴻臚寺官員,聽到殿內傳出的聲音后,繼續重復這句話,
一甲三人姓名,都會傳唱三次。
而丹樨下的進士們聽見后,便會出班上前,由鴻臚寺官員引導入殿就拜。
東樓聽著名字一個一個報出來,還好這個傳臚大典不是前世的比賽節目,不搞戳頭,直接先報第一名
第一名的名字傳唱的聲音接連起伏不斷地傳了過來,東樓聽了一下,不認識
同樣的,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東樓聽了一下,也不認識,都不是后世有名之人。
唱到第一甲第三名姓名東樓認識了。
“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江西學子嚴世蕃”
“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江西學子嚴世蕃”
“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江西學子嚴世蕃”
“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
探花!自己中了一甲第三名,東樓身體不由自主的往外走了一步,從隊列中出來,一個鴻臚寺官走到他身邊,跟他核對姓名,然后示意他離開隊伍,東樓整理了一下衣冠,立刻跟著這名鴻臚寺官走到一旁。
之后傳唱官又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
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也都不引出班。
其他人的姓名則不會唱。
唱畢,又唱一句:
“三鼎甲殿前謝恩,諸進士殿外謝恩,奏禮樂!”
便有人帶東樓這三個鼎甲于進殿,于殿前謝皇恩,殿外諸進士拜謝。
這次東樓離嘉靖帝近了些,但是滿朝官員目光都在他們三個人身上,嘉靖帝又坐的高,他沒機會抬頭,無奈只得再次放棄一睹天顏的計劃,行禮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