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腦能量作者名: (美)克里斯托弗·帕爾默本章字數: 3267字更新時間: 2024-07-24 17:17:21
90%的抑郁癥沒有被治愈
精神障礙的治療極其重要,它可以減少痛苦、預防殘障,可以讓人重拾夢想和潛力,甚至可以拯救生命。事實上,治療的效果確實顯著,許多人從當前的精神健康治療中獲益。患者克服了毒癮,精神病發作得到緩解,學會了控制焦慮,從飲食障礙中恢復過來——這些勝利都非常真實且重要。我們的治療方法確實有效。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并非任何時候都能奏效,也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治療成功的故事。
約翰是一位36歲的工程師,已婚,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他的生活一直很美好,直到他發現妻子有外遇。約翰試圖挽救婚姻,但妻子想過一種不同的生活并決定離開他。約翰因此崩潰,嚴重抑郁。他每次睡眠的時長都不超過兩個小時。他一直在糾結懊惱,想著自己現在的生活簡直是一團糟。約翰無法集中精力工作,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妻子回心轉意,但她并不愿意。約翰飽受內疚折磨,認為自己無論是作為一名丈夫、一位父親,還是作為一個人,都很失敗。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個月,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要說有什么變化,那就是情況越來越糟。最后,約翰的家人鼓勵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給他開了抗抑郁藥和安眠藥,約翰也開始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療。
幾天內,約翰的睡眠更充足了。這也使得他不再那么迷茫、不知所措,但他仍然心煩意亂。然而,不到一個月,情況就開始好轉。他的情緒開始改善,也不再需要服用安眠藥,自己能正常入睡。他設法減少那些折磨人的念頭,更多地關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和家庭上,并決定加強鍛煉。他開始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兩個孩子,走出自己一直不愿走出的那一步,與妻子離了婚。幾個月后,約翰不再需要心理治療。一年后,他逐漸減少抗抑郁藥物的使用,仍然感覺狀態不錯。他又開始約會了。
約翰的故事證明了現代精神病學取得的成功。藥物和心理治療緩解了他的抑郁和焦慮,并幫助他度過了生命中這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治療減輕的并非只有約翰的痛苦。離婚對孩子來說也難以接受,事實上,離婚也增加了孩子面臨精神健康挑戰的風險。父母如果患上重度抑郁癥,也會增加孩子患病的風險。治療能讓約翰成為一位更好、更稱職的父親。因此,幫助約翰緩解病痛,對他的孩子也有好處。約翰的工作也因此受益。抑郁的時候,約翰雖仍然堅持到崗,但他無法集中精力,完成的工作少之又少。成功的治療幫助約翰提高了工作效率。
像約翰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精神健康領域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喜歡講述這些故事,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強調治療有效非常重要。鼓勵人們尋求幫助,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痛苦可以結束,這一點也很重要。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更傾向于關注自己取得的成功。對于無效的方案,他們往往避而不談。遺憾的是,在精神健康領域,很多路都走不通,并非人人都能像約翰那樣,得到一個積極的結果。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沒有約翰那么幸運。
抑郁癥是美國精神疾病確診率最高的一種,也是在接受治療的人群中最常見的一種。據估計,2020年有2 100萬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次抑郁癥發作,占美國成年人總數的8.4%。其中,大約66%的人接受過某種形式的治療。15
那么,這些接受抑郁癥治療的人都發生了什么?他們是否有所好轉?最重要的是,治療效果能否持久?
有一項研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該研究從5個不同的學術醫療中心招募了一批尋求治療重度抑郁癥的人,并對他們進行了12年的跟蹤調查。16研究對象共431人,研究人員每周評估他們的抑郁癥狀。研究發現,即使經過治療,90%的人仍表現出持續的抑郁癥狀。平均而言,12年間,研究對象有59%的時間表現出抑郁癥狀。他們的癥狀會出現波動,有時會消失,但之后又復發,即便接受了治療并每天服用藥物,也是如此。換句話說,90%的人的抑郁癥都沒有被治愈。他們要么持續出現輕微的癥狀,要么重度抑郁癥反復發作。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疾病,卻也是偶發性疾病。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像約翰一樣,抑郁癥只發作一次,那么完全、持久康復的可能性會更大。然而,這樣的人并不多。
這項研究并非個例。對于其呈現出來的結果,在精神健康領域工作多年的人都了然于心。幾乎2/3的抑郁癥患者在接受第一次治療后病情并沒有緩解,這意味著他們的病情沒有全面好轉,甚至暫時的好轉也沒出現。17正如統計數據顯示的那樣,盡管嘗試了一次又一次的治療,許多人仍要繼續忍受多年的痛苦。這也不僅是藥物治療的失敗。許多人接受了各式各樣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冥想、積極思維、壓力管理等。有些人甚至嘗試了經顱磁刺激(TMS)或電休克療法(ECT)。如果所接受的每種治療方式都不太成功,患者就會被下達“頑固性抑郁癥”的診斷。也有更多患者的癥狀確實得到了一些緩解,但都無法持續或完全緩解。抑郁癥是全世界范圍內致殘的主要原因,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我們目前的治療方法療效有限。我們忽略了什么?為什么我們不能讓大多數抑郁癥患者的病情不斷好轉,并一直保持下去?
你或許想了解除抑郁癥,其他精神障礙的研究和治療前景如何。令人悲痛的是,許多精神障礙的統計數據更慘不忍睹。每種精神障礙的數據此處就不一一列舉了,但就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病痛的長期性而言,強迫癥、孤獨癥、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情況跟抑郁癥一樣糟糕。18在這些患者中,許多人被告知自己患有終生障礙,需要降低對生活的期望。
可以理解,無效的精神健康治療方法令許多患者感到沮喪。他們聽到像約翰這樣的故事,認為自己也應該像他一樣被治愈。患者常常認為,給自己治療的專業人士不稱職,或者他們的診斷不正確,抑或自己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藥物。很遺憾,這些通常不是他們沒有好轉的原因。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純粹只是因為我們現有治療手段的療效并沒有那么好。
一些精神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不會喜歡這樣的評價,也不贊成我的這種說法。他們可能擔心,對治療持悲觀態度會阻止人們尋求幫助。這種擔憂合情合理。精神疾病患者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這非常重要——有時這足以將一個人從自殺危機中拯救出來。盡管如此,我列舉的數據是準確的;聲稱精神健康治療對每個人(甚至大多數人)都有效且完全有效,這是一種誤導。更令人擔憂的是,上述這些主張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患者產生更嚴重的病恥感,面臨更深的成見。如果告訴人們治療方法有效,患者的情況卻沒有好轉,有些人會將結果歸咎于治療方法或專業人士,但有一些人會責備自己。此外,這影響的不僅是患者。如果我們向家屬、其他臨床醫生和整個社會提出“治療有效”的主張,那么患者的情況若沒有好轉,會發生什么?聲稱患者的精神障礙“十分頑固”,暗示他們患有更嚴重的精神疾病(這很可能不是事實),進一步增加他們的病恥感?或者,暗示這是患者的錯?患者在治療中不夠努力?患者在某種程度上“想要”生病?可悲的是,這些暗示在臨床醫生、家屬、朋友和其他人那里極為常見。因此,我們又回到了起點,可以選擇說出真相:對大多數精神障礙來說,治療對大部分人來說并不是長期有效的。這又會帶來另一種風險,導致那些需要治療的人從一開始就不愿意尋求治療。
鑒于我在本章中概述的一切——這些疾病很常見,而且越來越常見;無論從經濟影響還是從人類所遭受的痛苦來看,它們都給社會造成了巨大負擔;實踐證明,我們的治療方法無法減輕這種負擔——精神疾病顯然是一個全球衛生緊急事件。我們在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希望能夠闡明問題,并找到新的解決方案。2019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精神健康研究領域投入了32億美元。對于那些已完成的研究,我們需要展示什么?
以下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前主任托馬斯·英塞爾博士2017年離任后所說的話:
我在NIMH工作了13年,一直致力于推動精神障礙的神經科學和基因研究。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雖然我認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約花費了200億美元),成功地讓優秀科學家發表了很多出色的論文,但我們在減少自殺、降低住院率、促進數千萬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康復方面,并沒有取得什么進展。19
英塞爾能承認這一點,著實勇敢。精神健康研究領域的人都知道這是事實。那么,我們究竟遺漏了什么?
事實上,為了取得實際進展,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