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腦能量
  • (美)克里斯托弗·帕爾默
  • 4239字
  • 2024-07-24 17:17:20

精神疾病患病率劇增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積累了最廣泛的數(shù)據(jù)。數(shù)十年來,美國研究人員一直在追蹤精神健康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正在攀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除三個年份外,2017年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于2008年至2015年期間的其他所有年份。值得注意的是,最年輕的群體(18~25歲)的患病率增幅最明顯,2008年至2017年期間上升了40%。

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患病率也在上升,2003年至2012年期間,4~17歲孩子的患病率上升了41%。這一疾病及其患病率呈現(xiàn)的上升趨勢引發(fā)了相當大的爭議:一些人認為,我們只是提高了對這種精神障礙的認識,并為需要的孩子提供治療,使他們茁壯成長;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其實是在對正常行為進行藥物治療,社會和學校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我們的期望對于孩子在特定年齡段的能力來說根本不切實際。還有一些人認為,美國人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整體下降,這可能是消耗在電子屏幕前的時間增加所致,卻被誤認為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這種疾病的患病率是否真的在增加?還是其他因素導致了我們在數(shù)據(jù)中看到的情況?稍后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類問題。但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并不是患病率上升的唯一疾病。

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的抑郁癥患病率也在增加。2006年至2017年,美國12~17歲孩子的抑郁癥患病率上升了68%,18~25歲人群的患病率上升了49%。據(jù)稱,25歲以上成年人的抑郁癥患病率保持穩(wěn)定。

然而,這些數(shù)據(jù)大部分是從調查中收集的,我們提出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都會對調查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雖然調查顯示成年人的抑郁癥患病率并無增加,但許多報告表明,心理倦怠的患病率正在上升。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心理倦怠并未被正式列為一種精神疾病,但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近將其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的精神疾病類別。心理倦怠的診斷標準與抑郁癥相似,但主要關注工作壓力和工作環(huán)境。關于“心理倦怠是否僅為一種與工作有關的抑郁癥”一直存在很多爭論,且各方理由均很充分:一項針對醫(yī)生職業(yè)倦怠的研究發(fā)現(xiàn),輕度心理倦怠者確診重度抑郁癥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倍,而那些嚴重心理倦怠者確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46倍3,這表明二者的診斷標準之間幾乎沒有差別。與抑郁癥一樣,心理倦怠也伴隨著較高的自殺率。由于《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還未正式將心理倦怠納入疾病類別,美國機構沒有追蹤其患病率。然而,2018年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發(fā)現(xiàn),23%的員工表示在工作中經常或總是感到倦怠,另有44%的員工有時感到倦怠。4這些數(shù)字遠高于抑郁癥的患病率。

大多數(shù)年齡組的自殺率都在上升。2016年,僅美國就有近4.5萬人死于自殺。一般來說,每1人死于自殺,對應有大約30人試圖自殺,因此每年自殺未遂者遠超100萬人。1999年至2016年,美國大多數(shù)州的自殺率都有所上升,其中25個州的自殺率上升了30%甚至更多。另一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絕望致死人數(shù)”則追蹤了美國因酒精、毒品和自殺而死亡的總人數(shù)。1999年至2017年期間,這一數(shù)值增加了一倍多。

焦慮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但其診斷標準仍在不斷演變,這導致很難評估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有些人認為,近年來的患病率并無變化。5然而,一項針對約4萬名美國成年人的年度家庭調查表明,焦慮的頻率正在增加。調查的參與者被問道:“在過去的30天里,您多久會焦慮一次?”針對這一問題,設計了“一直”到“從未”五個回答選項。從2008年至2018年,焦慮的患病率增加了30%,18~25歲這一年輕群體的患病率則增加了84%。6

有時,人們會將抑郁癥和焦慮等較為“常見”的疾病與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區(qū)分開來。精神健康專家常用“嚴重精神疾病”一詞談論那些伴隨嚴重損害和缺陷的精神障礙,例如具有精神病癥狀的障礙。雖然它也包括一些嚴重的抑郁癥和焦慮癥,但主要指的是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孤獨癥之類的疾病。那這些嚴重精神疾病又是怎么回事?現(xiàn)狀如何?這些疾病的患病率也在增加。2008年到2017年,美國18歲以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增加了21%。同一時期,也就是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美國18~25歲這一年輕群體的嚴重精神疾病患病率翻了一番。7

孤獨癥的患病率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82000年,美國每150名兒童中約有1名患孤獨癥;到2014年,這一比例約為1/59。

雙相障礙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同樣令人擔憂。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000年,雙相障礙的患病率在0.4%到1.6%之間。到21世紀初,患病率上升至介于4%和7%之間。91994年以前,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幾乎不存在雙相障礙,現(xiàn)在卻越來越普遍。

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令人費解。孤獨癥和雙相障礙等疾病不應該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成倍增加。焦慮癥和抑郁癥可能由周圍環(huán)境誘發(fā),而其他精神障礙則被普遍認為與生物學層面的因素有關。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然而顯然人類并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臨床醫(yī)生乃至整個社會都在努力探索精神疾病患病率劇增的原因。雖未形成一致的解釋,但各方提出的理論層出不窮。一般來說,這些理論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理論基于這樣的觀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或者其內涵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許多人認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不可能增長得如此之快,他們認為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醫(yī)生和/或患者看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疾病”的結果。以下是這類理論中最突出的三種觀點:

1.都是制藥公司搗的鬼!他們想把藥賣給更多的人,為此,制藥公司必須讓醫(yī)生和公眾相信自己需要這些藥。他們每年花費數(shù)十億美元開展市場營銷,給醫(yī)生寄送樣品,就是為了讓人們記住他們的產品。他們在電視上打廣告,詢問觀眾是否有“興致下降”等模糊的癥狀。如果有,他們會建議你“找醫(yī)生談談,看看‘某藥物’是否適合你”。這類廣告助長了人們成為疑病患者的傾向。這些疑心的人后來就去看了醫(yī)生,被診斷出患有一種新的疾病,當然,還開了對癥的藥物。

2.是懶惰在作祟!現(xiàn)在的人不愿意在事情上下功夫,不想經歷任何不適,也不認為自己有必要經歷不適。人們越來越多地將平常的人類情緒或經歷歸結為“癥狀”,并成群結隊地涌向治療師,尋求緩解這些“癥狀”。有時,他們甚至去找醫(yī)生訴苦。人們都想要快速簡單的解決方法,而醫(yī)生工作繁重、十分忙碌,對他們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處方。

3.新一代的孩子就是這樣!鑒于兒童和年輕人的患病率增長最為顯著,很明顯,責任在于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父母。父母過度寵愛,年輕一代被嬌生慣養(yǎng),做事情隨心所欲。這些孩子和年輕人從沒受到過約束,也沒有什么意志力和毅力,他們很容易感到沮喪和不知所措。一旦父母不再為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有人對他們說“不”,他們就會陷入危機。這些情緒崩潰的結果就是,他們被診斷出患有某種精神障礙。或者,他們自己無法應對現(xiàn)實世界中的生活,就找一種“精神疾病”來當替罪羊。

盡管這類理論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它們很可能并不是問題的答案。如果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沒有精神健康問題,或者你并沒有每天與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患者接觸,那么你很容易就會認為這些人只是在發(fā)牢騷和訴苦,認為醫(yī)生、患者和父母只不過是在尋求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問題離你很遠時,你會很容易忽略它。然而,當你面對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背后的真實人群、目睹他們的痛苦時,這些籠統(tǒng)的想法就站不住腳了。當你認識的一位“好父親/母親”面對一個暴躁易怒、睡不著覺、威脅要自殺或殺死別人的7歲孩子,這個問題就變得越發(fā)真實。這些行為是不正常的。當一位女性驚恐發(fā)作嚴重,甚至都不敢再踏出家門,這也是不正常的。一個人的抑郁嚴重到有時早上起不了床,這也不正常。

因此,關于精神障礙患病率上升的第二類理論承認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這些人相信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確實在上升,并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可能的解釋:

1.這是件好事!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具有積極的意義,反映出人們對精神障礙有了更廣泛的了解,對如何判斷精神障礙的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學校和工作環(huán)境中有許多普及精神障礙和物質使用障礙癥狀的項目,也有一些公共服務活動重點關注預防自殺。名人們公開談論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報道也越來越多,這顯然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減少人們的成見。越來越多的人得到了他們需要的幫助,得到了診斷和治療。

2.是社會現(xiàn)狀導致的!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和電子屏幕。我們坐著看手機、電腦或電視,久坐不動的情況愈加嚴重,我們也更加孤立。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互動減少,不再花時間相聚或打電話,只通過社交媒體聯(lián)系。人們只會展示自己生活中“光鮮”的部分,因此社交媒體也造就了不切實際的期望和羞恥感,而不是真正的聯(lián)系。生活節(jié)奏也變快了。每個人都很忙,日程滿滿當當——連孩子也不例外,一家人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坐在一起吃飯。難怪人們感到疲倦不堪,難怪這么多人患上精神障礙。

3.都是毒素、化學物質惹的禍!改變的不僅是社會行為,還有物質世界。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毒素;食物里面全是人工添加劑;新的化學物質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草坪上、我們的供水系統(tǒng)中,還有我們早晚使用的個人衛(wèi)生用品中。我們創(chuàng)造出自然界中未曾有過的化合物將自己包圍,這些化合物的影響——尤其是與其他化合物結合時產生的影響——我們并不完全了解。雖然我們還未了解這些物質的作用機制,但它們都是各種疾病增加的原因,包括癌癥、肥胖和精神障礙等。

關于精神健康問題增加的第二類理論還有很多,但以上是最被熱議的一些。這三種理論都有其合理性。它們可能至少在某些人身上,或者至少在某些時候發(fā)揮作用。正如我在本書接下來要闡釋的那樣,其中一些因素幾乎肯定會產生影響。

但對于上述第二類中的第一種觀點——認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合理且這只是人們認知水平和診斷能力提高的結果。然而有證據(jù)顯示數(shù)據(jù)攀升不只是因為認知水平在提高。比較各年數(shù)據(jù)的調查涵蓋了整個人口的樣本,無論人們是否確診。結果表明,這些疾病的患病率確實在增加。

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孤獨癥、雙相障礙、抑郁癥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迥然不同的精神障礙患病率同時上升。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認為雙相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抑郁癥差異很大,其病因也大不相同。如果這些疾病是遺傳的,那我們的基因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是否存在一種毒素導致了大量基因突變?如果罪魁禍首是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壓力,為什么所有這些疾病的患病率都在增加?更多的壓力不是只會誘發(fā)更多的抑郁癥和焦慮嗎?毫無疑問,壓力不會導致孤獨癥和雙相障礙。或者真是這樣嗎?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引發(fā)的疑問,比它們回答的問題還要多。

更糟糕的是,新冠疫情加劇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2020年6月,大約40%的美國成年人稱自己在與精神健康障礙或物質使用障礙做斗爭。接受調查的成年人中,有11%表示自己在過去30天內考慮過自殺。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灌南县| 平凉市| 乌鲁木齐县| 二手房| 太康县| 申扎县| 阿瓦提县| 博罗县| 隆林| 鄂托克前旗| 巴青县| 石泉县| 巴楚县| 山阴县| 宁化县| 沾化县| 连平县| 泗洪县| 新建县| 乌鲁木齐市| 清水县| 和静县| 安西县| 旬邑县| 梓潼县| 阳东县| 上虞市| 蛟河市| 饶阳县| 乐都县| 上犹县| 墨脱县| 方正县| 基隆市| 夏津县| 喜德县| 乌兰察布市| 富平县| 栾城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