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局一個碗,最后登上皇位!
- 盤點歷史奇葩皇帝,朱元璋人麻了
- 楓橋漁晚
- 2380字
- 2024-07-19 10:31:41
大明洪武未年,晉王朱棡震驚地站起身來,眼中射出冷光。
“怎會是四弟?”
過去幾年里,他的大哥和二哥相繼去世。
朝中的權臣也被父親一網打盡。
朱棡原本打算,在父親駕崩,新皇登基后,立刻發動政變。
這一計劃他知道朱棣身邊的謀士姚廣孝也有同感。
但他并不畏懼朱棣。
一旦兵發,就看誰更勝一籌。
現在,金榜卻宣稱朱棣已經是皇帝了?
這怎么可能?
這不就意味著他朱棡不是朱棣的對手?
但他朱棡的軍隊也經常北征,絕不遜色于朱棣的燕軍....他百思不得其解。
··········
與此同時,另一個時空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大秦。
“永樂大帝,一代血戰足以平定天下!”
“五次征討北地,七次航海西洋!”
秦始皇聽聞此言,感到熱血沸騰。
在他看來,強者自當孤獨。
一國之主當有此氣魄。
不被世人理解又有何妨?
被稱為暴君,又如何?
秦始皇自認,他也被視為暴君,但他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安定。
長城必須修建,百越必須鎮守
否則,一旦匈奴南侵,百越叛亂,華夏大地豈不又要分崩離析?
若不能開疆拓土,統一四海,那又有何用?
世人目光短淺,無須放在心上。
即使萬人唾棄,又能如何?
我們所作所為,或許今世為罪,來世定成千秋偉業。
··········
大唐貞觀年間。
“沒想到永樂大帝竟有如此非凡成就。”
李世民觀看金榜上的內容后,好勝心頓時被點燃。
永樂大帝能夠開疆拓土,建立盛世。
他李世民自信不會遜色。
他心中自豪:“我與他,只是差了點時間罷了!”
金榜內容持續展開,場景轉入戰火紛飛的疆場。
大明的民眾如同待字的羔羊,生活在刀光劍影之中。
再次響起的威嚴聲音宣布:
“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亂世中,永樂大帝降生于應天府,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永樂大帝自幼生長于軍營之中,對騎射及軍事策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因此,朱元璋對他抱有極大的期望,并常常對他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擊敗大元帝國,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此期間,朱元璋還為七歲的永樂大帝選擇了一個名字--朱棣。
畫面中,元蒙兩軍交戰,戰場上血流成河,哀嚎遍野。
明軍勇猛,一舉沖入元大都,那里的草原貴族已早早逃離。
元大都城墻之上,掛滿了大明的戰旗,標志著失落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歸于漢人之手。
隨后畫面一轉,定格在南京城,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壯觀場景。
元中統年間,忽必烈見到元大都真的失守,面露難色。
他的蒙古鐵騎在漢人面前居然敗下陣來,這對于自詡天下無敵的他來說,簡直不敢相信。
盡管他從入主中原那天起就準備隨時撤離,但當這一天真正來臨時,他仍舊難以接受。
忽必烈嘆道:“我的大元竟然真的滅亡了?!”
大宋,趙匡胤緊握雙拳,內心澎湃。
看到明軍收復了燕云十六州,他心中既驚又喜,這也是他一生的夢想。
盡管后來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南唐,但這個成就依舊讓他無法抑制內心的興奮。
然而,當他意識到大明是他大宋之后的朝代時,內心卻生出復雜的情緒。
金榜的畫面再次變換,朱標出現在視野中。
自大明建國之初,朱棣的大哥朱標就被確立為皇太子。
他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并有眾多開國功臣為師,文武兼備,被視為帝國的合適繼承人。
朱元璋為了加強邊防,將諸子封為藩王,朱棣因其杰出的軍事才能,被封為燕王,鎮守遼東。
洪武九年,朱元璋開始對朱棣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錘煉。
他們回到了鳳陽,被稱為“中都”的明朝初期重地。
這里不僅埋葬著朱棣的祖父母,也是朱元璋童年放牛的地方。
是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因無力承擔饑餓而起義,從一個簡單的牧童成長為大明的創立者。
此時,在大元,忽必烈已經接受了帝國的滅亡。
面對這樣的結局,他感到難以置信,怎么也沒想到最終會敗在一個放牛娃的手上。
而這一切,僅僅因為那個放牛娃無法忍受饑餓。
大漢,劉徹目睹這一切,感到十分震驚。
朱元璋的故事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一個佃農的孩子,因為無法忍受饑餓,而最終登上了皇位。
劉徹不禁贊嘆:“朱元璋,當真是前無古人!”
東漢的劉秀也被朱元璋的傳奇所折服。
他驚嘆道:“本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卓越,未想到還有人能超越。”
“開局一個碗,最后登上皇位,朱元璋,確實了不起。”
金榜的敘述還在繼續,朱棣在鳳陽的四年生活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
他走進了百姓中,了解到了民間疾苦。
洪武十三年,他正式管理北平,展現出他的戰爭天賦。
他兩次北征大有收獲,招降了蒙古貴族乃兒不花,并捉拿了北元的大將索林帖木兒,聲名遠播。
朱棣及其在北疆駐守的兄弟們被尊稱為“九大塞王”。
疆域之內,悍將環繞;朝堂之上,明君朱標駕馭。
當時的大明,正處于蓬勃發展之期,未來前景光明。
通常情況下,帝國正迎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繁盛時期。
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意外的轉變。
巡視西安歸來的皇太子朱標突發重病,隨后不治身亡。
隨著金榜解說聲的伴隨,悲涼的嗩吶聲起,黃金散落一地。
畫面最終定格在朱標的喪禮上,場面極為哀悼。
整個大明的文武百官泣不成聲,徹夜難以入眠。
官員們上一次如此悲痛,還是在馬皇后去世之時。
洪武末年,當文武百官目睹這一幕,許多人開始悄悄抹淚。
想到心酸處,他們索性掩面大哭,情緒無法自抑。
“太子殿下,這些年您在天之靈知曉我們的生活嗎?”
“整整五年啊,朝堂上每日都有官員命喪黃泉,我們如何是好!”
“每次上朝,我們都必須預先準備好遺囑,不知哪一日將是生命的終結。”
此時,大明朝廷內的高級官員無不如喪家之犬,痛哭流涕。
朱標對自己的早逝感到錯愕與不解。
“事情發展的如此突然。”
“病來如山倒,去如抽絲。”
“老天對我如此不公,為何不讓我多活些年歲?”
他感到十分沮喪,心中充滿了未竟的志向。
旁邊的朱元璋見到這一幕,也是愕然不已。
“我剛想著,只有你和我以及咱的大孫雄英都不在了,老四才有可能成功造反。”
“沒想到,你就真的去了。”
“這是何等的諷刺啊!”
“標兒,你怎能就這樣拋棄我?”
朱元璋目睹朱標英年早逝的消息后,更是難以接受這一切。
他為了培養朱標,花費了無數心血。
朱標一旦去世,他已無多余的精力再栽培另一位繼承人。
朱標聽后更加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