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突破口
- 在下楊康,五絕只是小目標
- 天音閣主
- 2172字
- 2024-10-05 19:26:15
“九陰白骨爪沒有九陰真經的內功心法做基礎,會損及心脈,你不要再繼續強行練習。切記!”梅超風的聲音遠遠傳來,這話是對楊康做的善意交代。
楊康忽然覺得,不應該讓梅超風就此離去,因為按照原來的劇情發展,她這一去,最后殞命在了牛家村,是為了救黃藥師而被歐陽鋒一掌打死。
但現在為時已晚,以梅超風的速度,現在已經去的遠了,自己也沒有時間再去尋她,因為很快就要離開中都前往長安。
楊康細細回顧方才梅超風說的話,突然感覺腦海中靈光一現:九陰真經?這時代除了九陰真經應該還有斗酒僧寫的九陽真經,如果自己穿越到的這個世界是金庸武俠體系全貫通的,那么那些厲害的武功秘籍也應該都存在這個世上才對。
對于這個想法他很興奮,但并沒有表現出來,他決定先驗證一下。
楊康、穆念慈、靈智上人三人回到王府,已是深夜,安排婢女帶穆念慈先行去休息,楊康叫住了靈智上人。
“今日多謝上人護佑了,我和念慈都欠您一個人情。”說實話,危急時刻靈智上人沒有棄他們而逃,他這時對靈智上人的觀感提升了許多。
“王爺言重了,還是小僧無能,若不是梅超風趕來,真的就危險了。”靈智上人聽了楊康之言,心中尷尬不已。
楊康沒有再在這個話題上矯情,而是改口道:“我聽說上人乃是密宗高手?可聽說過鳩摩智?”
靈智上人一愣,不明白楊康為何突然問這個,但卻老實答道:“大輪明王鳩摩智,乃是我密宗三百年來第一高手,武功絕頂,佛法深厚,后來悟透佛法而散去功力,成就一代高僧。”
在他回答之前,楊康就已經有點期待和緊張了,等到靈智上人回答完,他感覺自己快要壓不住心里的激情澎湃了。
果然如此,這個世界是武俠體系全貫通的,自己的猜測沒有錯!所謂大輪明王散去功力,應該就是被段譽將內力吸盡之事。
盡管已基本確定,楊康決定還要繼續一試:“那上人有沒有聽說過金輪法王?”
“當然當然,剛才說了大輪明王是三百年來第一高手,而近幾年又出了個金輪法王,武功造詣已大有追平當年大輪明王之勢,畢竟他才剛達不惑之年,后勁十足。”靈智上人答完又問道:“王爺對我們密宗為何如此了解?”
楊康笑道:“我從一本書上偶然看到的。”
“卻是何書,竟能這么神奇?可否借小僧一讀。”靈智上人正色道。
楊康見靈智上人一臉認真的模樣,實在不忍心再繼續逗他,也裝作思慮模樣道:“這本書本王幾年前偶然見過,但一時也不知放在了何處,待本王找到定交與上人。”
“小僧在此多謝王爺了。”靈智上人謝道。
楊康該問的已經問完,讓靈智上人回去歇息,他本想再去看看穆念慈,但一想此時夜已深穆念慈可能已經睡下,便就此作罷。關好門窗,自己一人坐于桌前。
自己知道所有金庸武俠體系內的劇情和武功秘籍所在,既然拜五絕為師這條路已經走不通,那就靠自己修煉,以前沒有路子,現在終于有了突破口。
現如今武林中人人皆知九陰真經,為了搶這部經書而掀起腥風血雨,但卻無人知曉九陽真經,而后世的張三豐、郭襄、張無忌等人均是因為修煉九陽真經而成為絕頂高手,他們可以練,自己當然也可以修煉這門功法。
楊康仔細回想了神雕和倚天中的記敘:斗酒僧找王重陽看九陰真經,認為九陰真經陰氣過重而有缺陷,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未及陰陽互濟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經》的行縫之中,寫下自創的《九陽真經》。斗酒僧并未將該經書明著交給少林寺,少林寺認為只是尋常佛家藏書而未加重視,以致后來被尹可西和瀟湘子從張君寶手中奪走,放入白猿腹中,最終被張無忌所得。
這是一整個閉環的劇情,那如今自己穿越而來,按目前的時間點,這四卷梵文《楞枷經》應該還在少林寺的藏經閣中收藏,無人問津。
分析完這一點,楊康決定,事不宜遲,沒必要再等七天時間,明日就將完顏洪烈安葬,待家產變現之后立即動身赴任封地京兆府,正好中途先到少林寺去取了這《九陽真經》。
如此一下決定,頓感心情輕松,如今修煉武功之事已有著落,穆念慈也愿相隨,楊康睡了一個自穿越而來后第一個安穩覺。
翌日一早,楊康便安排完顏洪烈安葬之事。此事有人全程負責,他不必操心,只需按照禮儀參加即可。
這期間,燕王完顏基和禮部尚書方玄全程參加完顏洪烈葬禮,楊康與二人見面,好似前一天的刺殺之事從未發生。
完顏洪烈即將下葬之時,楊康和完顏基抱頭痛哭,楊康趴在完顏基的肩膀上“痛哭流涕”,將鼻涕唾沫染了完顏基一身,后者惡心的不行但又只能強行忍住,還要不停地勸慰自己這個“大侄子”節哀順變。
如此一直忙到晚上,亡人妥善安葬,賓客盡皆散去。
管家來報,說是經過兩天加緊籌備,府中能夠變現的財產都已變現,因為路途遙遠,不宜帶大量現銀,因此除了留了兩箱金子細軟之外,其余全部折算成交子(金國流通的紙幣“銀票”),便于攜帶。
而府中丫鬟下人,除了留了二十名忠心護院武師和十個丫鬟外,其余全部遣散。
楊康滿意點頭,開口道:“來福叔,這么多年你一直看著我長大,這次我遠赴長安,前途兇險,不知你是否愿繼續跟隨于我?”
管家磕頭道:“王爺,小人來王府十八年,一直受先趙王妃(包惜弱)之恩,早已立誓鞍前馬后效命,怎能不跟隨王爺,王爺也莫要撇下小人。”
楊康知這管家老實仁厚,完顏洪烈卻多有不喜,幸虧包惜弱屢次回護,才得以長留王府,對自己那是一直忠心耿耿,甚至可以說他眼中只有包惜弱和自己。
方才這么說,也只是再試一試他的心意罷了。
“差事你辦的很好,不過二十名護院人手太少了。”
“那我再多留一些人手?”管家遲疑道。
楊康搖頭:“不必,我明日去一趟中都駐軍軍營,要一點兵馬隨我入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