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向長安:《全唐詩》中的大唐鏡影
- 石繼航
- 1708字
- 2024-07-18 18:07:05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徐賢妃的狡黠與才情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裴回[6]。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7]能來。
——《進太宗》
這首頗有情趣的小詩,出自唐太宗的妃子也是著名的才女徐惠之手。徐惠生于貞觀元年(627年),和武媚娘(武則天)一樣是宮里的才人,其實她比武則天還要小三歲。當時的唐太宗,更喜歡的是溫柔嬌巧、善解人意的徐惠,而不是武則天那種整天想著拿著鋼鞭、匕首對付烈馬的野蠻女孩。所以徐惠不久就升為充容(唐朝后宮中也是有編制的: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以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再下就是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寶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
徐惠是江南女孩,湖州人。湖州是個地靈人杰的地方,尤其“盛產”才子才女。中唐時的才女李季蘭也是湖州人,后世如趙孟頫、近代錢玄同、當代作家徐遲等都是這地方的人。
徐惠,人如其名,不但惠,而且慧,據說八歲時就做了一首詩:“仰幽巖而流睇,撫桂枝以凝思,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雖然有點比著《離騷》畫瓢的意思,但八歲的女童“畫”成這樣,也相當了不起了。徐美人進了宮后也手不釋卷,整天看書,唐太宗很是喜歡她。
徐惠不但美貌出眾,詩書精通,她同樣也是唐太宗身邊的“諫臣”。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東征高麗,同時大建宮室,勞民傷財。徐惠寫了一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文采斐然,甚是可觀。其中道:“……是以卑宮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瑤臺,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后?”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下,我讀了以后,覺得無論文采還是道理都不輸于魏徵那篇為眾人稱道、收藏于《古文觀止》中的《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徐惠痛不欲生,她生了病也不肯吃藥,終于在第二年就隨太宗到了地下。有感于徐惠的忠貞,于是唐高宗給她升了一級,追封她為賢妃。對于徐惠的死,我覺得并不能完全歸結為那種愚忠的行為,對于徐惠來說,與其說是殉節,不如說是殉情,因為她一定是非常喜歡太宗的。唐太宗雖然比徐惠大二十多歲,但是唐太宗英明神勇,到后世還有不少女子是他的粉絲,景仰傾慕不已。所以,深受寵愛的徐惠一定也深愛著太宗,這是我的理解。而且,從我們選的這首小詩中也可以看出來她和太宗親密無間的關系。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裴回”,詩中的徐惠一早起來就對鏡梳妝,精心打扮,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作為后宮的妃子,裝扮好后,自然是等著皇帝的召幸了。但皇帝嬪妃眾多,未必就能召見自己,所以嘛,徐惠裝扮已畢,也是徘徊無措,心下起伏不安。但就在這時,太宗派人來召見她了,按理說徐惠應該喜上眉梢,抓緊跑過去吧?可是,聰明靈巧的徐惠偏偏在這個時候耍了一點小脾氣,她說:“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古人有所謂對于美人千金買一笑之說,現在陛下您一聲招呼就想讓我去嗎?
美女的心事就是這樣的,有時候明明盼著的事情,卻故意裝成不情愿的樣子,琵琶遮面,欲迎還拒,半推半就,這正是美女們尤其是徐惠這樣伶俐乖巧而又有點古靈精怪的江南女孩的拿手好戲。
有一首三十年前的老歌,叫作《求婚》,歌中唱出女孩面對男生求婚時的微妙心緒:
我不哭不笑不點頭也不搖頭,看著你的汗像下雨一樣的流。
要等你說夠一百個求婚的理由,量一量我在你心中到底有多重……
我不哭不笑不點頭也不搖頭,假裝你的話還不夠讓我感動。
我非要聽夠一百個求婚的理由,誰教你,你讓我,等這天等了那么久。
光陰流轉,時代早已不同,但女兒心事總是依舊。不過一般嬪妃和皇帝之間,關系并不等同于現在的男女朋友。徐惠既然敢和太宗玩這一手,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她和太宗之間的感情還是挺親密的,不然哪里敢撒這種嬌。如果不是皇帝正喜歡自己,好嘛,一召不來,就直接打入冷宮,那時候叫破天也不會召見你了。
徐惠這首詩,雖然簡短,但非常精妙,和“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之類的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諸家唐詩選本少見有選這首詩的,真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