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母后勤政,找個太傅
- 再造大漢:從抱緊女皇開始
- 階下青苔
- 2488字
- 2024-07-24 20:27:09
鄧綏這兩天有些過分喜歡懷中的劉隆了。
“這孩子自從病好之后,不哭不鬧,極度粘著我,真是打心底里看我是母后了。”
自己和漢和帝沒有子嗣,她心底里總歸還是有些失落的。
母愛,這是天性。
盡管是鄧綏這樣的女強人,看到如此一個親昵自己的小孩,當然也是更加寵愛。
劉隆聽到鄧綏的話,內心一度美滋滋,再看著那張離他如此之近的臉蛋,一陣舒坦。
他覺得自己這一招算是走對了。
以母子之情,牽動鄧綏的心。
“阿......母......你......好看”
鄧綏眼中升起一抹訝色,看著劉隆輕笑:“你這孩子,哪里學的,如此小嘴就這么甜的。”
那可不,老子可曾經受過高強度鍵盤俠的洗禮,各種場面拿捏別人,輕輕松松。
更別說,鄧綏現在不過是二十五歲的小女人。
“阿母......親......親親......”
劉隆的小手抓著鄧綏的胸前的衣服,身體使勁蹭了蹭,小嘴巴一下子貼在那張完美無暇的側臉之上。
這一下,惹的鄧綏滿臉笑容,也是親了一口劉隆的小臉蛋。
當下,劉隆感覺自己贏麻了。
“好了隆兒,母后要看奏章了。”站在一旁的乳母看到鄧綏招手,立刻快速走了過來。
“隆兒,先讓乳母帶你去玩。”
正當鄧綏將劉隆準備交給乳母的時候,劉隆的小手使勁的抓住她的胸口。
“阿母......不要......”
“乖,母后可沒時間照顧你了。”
看著那稚嫩的小手沒有絲毫放開的舉動,鄧綏有些無奈,臉上露出一抹溺愛的笑。
“不......我要在阿母身邊”
此刻,劉隆說什么也不放開。
現在,他主打的就是一個陪伴。要不是現在還是孩童之身,說話不利索,他真想直接抱住鄧綏的大腿。
老子以后可是要接管這大漢天下的人,怎么能天天和乳母混在一起。
他要接受奏章的熏陶,經受這天下大事。
不走,說什么也不能走。
劉隆越想,手中的力氣更大,小臉都憋得通紅。
哇哇......哇哇......
真誠的必殺技立刻安排,劉隆的眼睛里直接掛滿了小珍珠。
鄧綏直接被拿捏了,母性的光輝讓他一下子心軟了過來。
“你這孩子怎么突然這么倔了......”鄧綏趕緊用玉手輕輕拍了拍劉隆,將他抱在懷中。
“乖,別哭了,那你就安靜呆在母后身邊吧。”
此話一出,劉隆立刻停止啼哭,前一秒哭喪的小臉立刻露出了傻乎乎的笑。
見狀,鄧綏便笑了笑,開始批閱奏章。
就這樣,劉隆乖乖坐在她的身邊,靜靜地凝望著。
時間匆匆過去,鄧綏一動不動眼睛看著御臺之上堆積的奏章。
時而臉上陰沉,時而眉頭緊皺......
這一上午,劉隆一直觀察著眼前這位女君。
“這工作強度也太大了吧,母后一上午都沒挪動過身體,而且表情一直看不出半點高興。”
要是累壞了身子可怎么辦......
劉隆內心猜測,看來這奏章中的內容多半都不是很樂觀。
根據他的記憶,自從漢和帝以來,東漢的天災就不斷,整個國家都很難。
而在漢殤帝上位之后,接下來的時間里面,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災難。
水災,風災,蝗災,地震.....
再加上邊疆的烏桓、鮮卑、匈奴各種侵犯,更是雪上加霜。
哎,難熬的日子還在后頭。
劉隆內心咂舌,果然這守江山難啊!天下山河都壓在眼前這個女子身上。
他也清楚地記得,鄧綏能力極強,且有一顆仁愛之心。
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饑,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頓時,他的內心多了幾分心疼。
稚嫩的小手輕輕抓在鄧綏的腿上,給她捏腿。
“母后你可千萬不能累壞,這江山目前還要靠你給我扛著。”
鄧綏側頭看了一眼劉隆,眉宇舒緩了下來:“還知道心疼母后了,那你可要快快長大為我分憂。”
咿呀!
劉隆也露出了笑容,以幼稚的童聲來回應鄧綏。
就在這時,大宦官鄭眾輕踱走了進來,低頭道:“太后,虎賁中郎將鄧騭覲見。”
“這家伙,現在跑來干什么,打擾我和母后增進感情。”劉隆內心很是不爽。
鄧綏放下手中的御筆,看了過去。
“讓進來。”
很快,鄧騭從殿外走了進來。
“參見太后。”鄧騭恭敬揖禮。
“兄長不必客氣,這里又沒有外人,無需拘禮。”鄧綏輕笑,畢竟是自己的兄長,內心還是親近的。
鄧騭看著乖巧坐在旁邊的劉隆,開口道:“太后,陛下看來徹底康復了,氣色也好多了。”
“這幾日是精神了起來......兄長前來有什么事情?”
面對鄧綏的發問,鄧騭瞬間收起了臉上的笑。
“太后,朝中勢力現在錯綜復雜,先帝菀歿,一旦出現什么意外,不好掌控,臣下很擔心。”
鄧綏美眸閃爍,視線離開了劉隆,看向了鄧騭。
“兄長說的事情,我也一直在考慮,先帝之后,尚書臺勢力較弱,急需加強。”
“太后說的是,三公之中,太尉張禹手握兵權,在軍營之中根深蒂固,不容小覷。”鄧騭立刻回應道。
兵權,必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司空尹勤、司徒徐防不必擔心,他們二人一直擁護太后,算是自己人。”
鄧綏點了點頭,她知道鄧騭的話中之意。
“兄長,你的意思我明白。但張禹不是易于對付的人,我們不能輕舉妄動。”
鄧騭沉吟片刻,然后說:“太后,臣下有一計,或許可以一試。”
......
在兩人交談之間,劉隆也是明白了個大概。
其中的利害關系不言而喻。
自光武帝劉秀開始,朝廷雖依舊大部分繼續沿用西漢的制度,但在朝廷中樞上,廢除舊典,進行改制。
西漢時期,“三公九卿制”,衍生出三公的三大府,皇帝的職責就是對三府形成的決策予以批復,同意了就以圣旨下發,不同意就駁回重議。
皇帝也只能拿出自己的意見,不過丞相有封駁權,也就是說,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的圣旨等同于廢紙。
三公九卿制結構下,郡守的任免由丞相決定,刺史隸屬于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這時期,皇帝的權利可謂是大大被削弱。
之后劉秀看到這一弊端,改進內朝官制,少府下設立尚書臺,完全由皇帝個人把持。三公基本就是一個榮譽虛職,不能主政。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皇權不再承擔全國性責任,轉移給了相權和以相權為代表的政府。
也就是說,任何政策的制定,三公都插不上手。
到最后,整個東漢,三公幾乎就是用來背鍋的,換人那更是家常便飯。
在劉隆看來,這一步改制走的很不錯,雖有弊端,但也大大加強了皇權。
“不愧為母后,現在的考慮十分正確,太尉張禹必須下臺,將其在軍營中的勢力慢慢分化。”
槍桿子里出政權,手握虎符,才是王道。
劉隆聽著兩人的交談,也是暗嘆二人心思之復雜,城府之深沉。
許久之后,鄧騭一臉笑容,離開了。
鄧綏目中出現一抹精光,平復了一下心情,召來了鄭眾。
“去請班大家進宮。”
隨后,她看向了劉隆,一臉笑意:“隆兒,母后給你找個太傅可好。”
-----------------
初次寫,難免有錯誤,還望諸位包容,文中錯誤,請各位專家指出,愿受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