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加封吳王
- 大明洪武:朱棣,你做太子不做?
- 刻骨針
- 2078字
- 2024-08-01 22:11:01
幾人還在思索之際,詹徽便已經反應過來,道:“陛下恕罪,臣等深思治黃之事,無力顧及,請陛下許臣等一日時間,必有答復。”
朱元璋點了點頭:“明日給咱結果,勿要遷延罔顧?!?
“微臣遵旨?!?
事情告一段落,詹徽等人離開文樓,回到辦事處,都松了一口氣。
“實在是奇怪,這回陛下如此好說話,我都懷疑是不是在做夢?!?
趙勉壓低了聲音,又伸手掐了下詹徽大腿,聽得后者嘶聲后,又道:“看來不是做夢!”
“你掐我大腿作甚?”詹徽怒目而視。
趙勉無辜的一攤手:“這不是掐自己大腿疼嗎?”
“可恨!”
詹徽揉了揉大腿皮肉,冷哼一聲,“陛下今日性情的確有所變化,還破天荒的給嚴兄許下封爵承諾,實在讓我艷羨不已?!?
“六月之期給出治淮之法,資善兄,這擔子可不輕,我實在是心中惶恐,沒有太大把握?!?
嚴震直苦笑著搖搖頭,“只希望能不負君恩,順利辦好這件差事?!?
“嚴兄自謙了,此事已經有大體的章程,辦起來總好過無頭蒼蠅,只是的確要辛苦嚴兄走南闖北?!?
沈溍眼中有羨慕之意,他年紀在這里最小,算是晚輩,年紀不大官就已經做到頭了。
原本想著進無可進,但今日聽到皇帝許下承諾,文官也有封爵的希望,不免讓他心中干勁頗為熾盛。
可惜,暫且沒這個機會,他雖然是兵部尚書,可能做的事情不多,還有五軍都督府壓著呢。
詹徽笑道:“此番嚴兄開了個好頭,你我文臣,也有了一點盼頭與希望,更為重要的是,我從陛下的口風中嗅到了些許東西。”
趙勉幾人一聽,頓時來了興趣,這房間內也就五人而已,加上他們聲音壓得很低,自不必擔心有人在旁偷聽。
“資善兄可說說?”
八卦是人類的天性,這幾個文臣尖子生也不例外,此刻都趴在桌子上,目露期待的看著詹徽。
詹徽倒沒有太多賣弄的心思,只是眼前幾位都是與他共事的班子,大家又都是文臣,彼此還算知根知底。
至于對立,自然是沒有,因此詹徽沒太多顧忌,壓低聲音道:“我猜想,陛下此舉,是為了給二爺鋪路!”
“果真?”
趙勉問了一句,“你怎么看出來的?”
“陛下此前一直是重武輕文,對我們的態度算不上好,今天突然溫聲細語,你們難道看不出問題?”
詹徽說著自己的理解,“而且陛下今日突然開了口子,文臣封爵,在此前也就是那幾位才有的待遇,之后可沒有了!
如今陛下舊事重提,無疑給了咱們一個往上走的路子,往后面對武將,咱們也不用夾著尾巴做人。
因此,我認為,這是皇帝陛下釋放的一個信號,勛貴們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你我文臣,或許能就此乘風而起了!”
聽著詹徽的描述,趙勉幾人呼吸聲都開始急促起來,仔細一想,似乎還真是這么個道理。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文臣的地位,從此將會有不小的變化,而他們,將成為新時代的見證者!
“那怎么會和二爺扯上關系?”
詹徽翻了個白眼,道:“如今懿文太子殿下薨逝,皇儲之位空懸,最有希望的,不就是二爺?
多余的話我也不敢說,諸位自己細品就是?!?
事關皇儲之位,詹徽也不敢過多言明,萬一出事那就是大事。
若不是眼前這幾位同他都是休戚與共,再不濟那也是親密同僚,說些額外的話確實可以。
可若是牽扯太深,詹徽也不敢多說,這事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弄不好,就是人頭落地!
幾人順著詹徽話中意思稍稍往下思索一陣,很快就明白其中緣由。
“資善兄果真是足智多謀,我等還未曾反應過來,資善兄便已經想的妥帖穩當。”
詹徽對這恭維話很是受用,咳嗽一聲,聲音拉大了些:“接下來該議一議陛下所說的奏本獎勵一事了,諸位有什么看法?”
“奏本是哪一位殿下所寫,至今不知,實在是難以處理?!?
“若所猜不錯,必定是二殿下所書,除了二爺,還有誰能有此聰明才智!”
趙勉觀瞧左右,壓低聲音道:“而且二爺身邊,還有黃子澄、齊德等人建言獻策,誰能與之相爭?”
“此話不錯,我也傾向于如此,這道奏本九成九是二爺所書,結合陛下今日口風,恐怕為的就是給二爺……”
詹徽比了個“鋪路”的手勢,眾人看在眼里,心知肚明,于是乎討論直接走到了臺前。
“束水攻沙,乃是治理黃河的良策,此法一旦成功,勢必會載入史冊,提出此法之人,筑碑立廟完全可以?!?
“是的,解決黃河水患,無異于挽救了萬千生民,能使千里澤國化作萬畝良田,此等貢獻,堪稱圣人在世!”
“依我看,就該直接封太孫之位!”
“不可!”
詹徽搖了搖頭,“此事須得徐徐漸進,不可莽撞,萬一提的過火,反叫陛下為難,為殿下招惹是非,那可就遭了!”
“既然如此,該當如何?總不能要些金銀財寶等無用之物,殿下又不缺這些。”
“如今殿下占得先機,又有陛下為之考慮,我認為,可先謀求封王,再做其他打算?!?
“資善兄此言不妥,哪有太孫封王一說?真要是如此,未來直接給扔到封地內,那該如何?”
詹徽笑道:“尋常封號自然是有所風險,可若是陛下曾經使用過的封號呢?”
幾人瞬間反應過來:“你說的是吳王?”
“就是如此!”
吳王來歷悠久,乃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
而后,吳王名號,一直伴隨著朱元璋建立起大明!
此刻,詹徽提起,眾人恍然大悟,紛紛稱贊道:“資善兄此法甚妙,就如此決定!”
“想必殿下得知,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妙極,實在是妙極,如此一來,便更加穩妥了?!?
“快些寫奏本,爭取明日早朝,就將事情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