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莫臥兒王朝建立前的重要王國

在歷史上,即便在被視為強大的孔雀(Maurya)帝國、笈多(Gupta)帝國的統治時期,南亞次大陸都有很多勢力比較大的地方王國。據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即安拉阿巴德)銘文,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之一,曾經發動針對南印度的著名戰役,征服了皮什塔普拉(Pishtapura)國王摩哂陀(Mahendra)、文耆(Vengi)國王哈斯蒂跋摩(Hastivarman)和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國王毗濕奴瞿波(Vishnugopa)等12位南方國王和王公,不過在打敗了這些國王之后,沙摩陀羅笈多釋放了他們,并讓他們復位。阿拉哈巴德銘文還列有孟加拉、阿薩姆、拉賈斯坦等地區的14個王國和部落以及18個溫迪亞山脈中的“森林之國”。這些“邊境王”和部落酋長只要向沙摩陀羅笈多繳納貢賦、甘愿服從他的命令、向他朝覲以示順從,就可以照樣統治自己的領地。(2)

在1526年穆罕默德·巴布爾(Muhammad Babur)建立莫臥兒王朝之前,南亞次大陸就存在很多獨立的王國,國王享有對領土的統治權。有些王國依附于南亞次大陸的強大朝廷,承認其宗主地位,接受其封賜,盡一些附屬國的義務,而有些王國與強大王朝沒有多大關系,甚至不接受任何約束。以下大致按照建國的先后順序簡要敘述莫臥兒王朝建立前就存在的26個較大王國到英國人確立對南亞次大陸統治前后的歷史。

1.古盧

古盧(Kullu)的北邊和東邊是拉達克(Ladakh)和中國西藏,南鄰布薩爾(Bashahr)、坎尼蒂(Khaneti)、古姆哈爾森(Kumharsain)和桑格里(Sangri),西鄰蘇克特(Suket)、門迪(Mandi)、班格哈爾(Bhangahal)和昌巴(Chamba)。

貝漢加曼尼·帕爾(Behangamani Pal)是古盧的第一個國王。魯達爾·帕爾(Rudar Pal)在位時,古盧臣服于斯比蒂(Spiti)王國。大約680年,桑薩爾·帕爾(Sansar Pal)在位時,斯比蒂王國遭到吐蕃入侵,最后一位森氏國王切特·森(Chet Sen)被降為吐蕃統治者的一個封地持有者。(3)7、8世紀以后,古盧先后處在昌巴和蘇克特的統治之下。烏齊特·帕爾(Uchit Pal)在位時,古盧臣服于拉達克王國,一直到17世紀,還向拉達克繳納貢金。

16世紀初,古盧遭到克什米爾的入侵,古盧王公家族可能被降為札吉達爾。1637年,賈格特·辛格(Jagat Singh)即位,很快鞏固了他的王國,在門迪王公幫助下,征服小王國拉格(Lag),并與門迪瓜分了它。賈格特·辛格將蘇丹布爾(Sultanpur)作為首都。賈格特·辛格有三個兒子,長子在戰斗中陣亡,最小的兒子去了德里,可能是去充當土邦的人質,在他1672年去世時,次子比迪·辛格(Bidhi Singh)繼承王位。比迪·辛格將版圖向南擴張到薩特萊杰河,推進到拉胡爾(Lahul),并將古盧從拉達克解放出來,奪取了布薩爾大量領土。(4)

1688—1719年羅阇曼·辛格(Man Singh)在位時期,古盧達到鼎盛。曼·辛格入侵布薩爾,再次獲得大片領土,確定了古盧和拉達克的邊界,征服了拉胡爾和斯比蒂,從塔庫爾家族獲得了桑格里,迫使果德格爾(Kotgarh)、古姆哈爾森和巴爾尚(Balsan)稱臣納貢。1719年,曼·辛格去世時,古盧的領土面積達到26 000平方千米。(5)此后,古盧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訌和叛亂,走向衰落,多次遭到錫克人的入侵和洗劫。比克拉姆·辛格(Bikram Singh)1806年即位之初,門迪入侵古盧,奪取了幾個邊境城堡。1810年,錫克軍隊推進到古盧河谷,古盧滿足了他們的貢金要求。3年后,錫克人再次要求古盧支付貢金,在遭到拒絕后,錫克軍隊入侵古盧,搶劫了首都,在掠奪了大量財物后撤離。

1839年,錫克人決心吞并古盧,將王公阿吉特·辛格(Ajit Singh)囚禁起來。1840年,阿吉特·辛格逃到英國人保護下的桑格里,古盧處在錫克人的控制之下。1841年9月,阿吉特·辛格去世。1846年,第一次英錫戰爭結束時,包括古盧領土在內的薩特萊杰河與印度河之間的山區都被割讓給英國人。

2.岡格拉

岡格拉(Kangra)是一個創建于5世紀的古老王國。在穆斯林入侵前數個世紀,岡格拉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其領土包括從拉維河兩岸的高山地區到賈朗達爾平原地區。穆斯林入侵后,南部領土喪失,王國退縮到山區,岡格拉成為首都。1170年,王公帕達姆·昌德(Padam Chand)的弟弟普拉布·昌德(Purab Chand)帶著家人到霍希亞布爾(Hoshiarpur)地區的賈斯萬登建立自己的王國。

賈雅·錢德拉(Jaya Chandra)在位時,王國繁榮。以后至普利色毗·錢德拉(Prithvi Chandra)的5個王公都致力于抵抗穆斯林的入侵。1193年,穆斯林征服了德里王國。穆罕默德·圖格拉克(Muhammed Tughlak)的軍隊曾攻占岡格拉城堡。圖格拉克王子納西爾-烏德-丁(Nasir-ud-din)在失寵于父王菲羅茲·沙(Firoz Shah)后逃到北方,最先到西爾木爾(Sirmur),后來到岡格拉,受到王室歡迎。1390年,他繼承圖格拉克王位時,岡格拉羅阇桑格拉·昌德(Sangara Chand)在場。

1390年,麥格·昌德(Megh Chand)繼承岡格拉王位。1405年,哈里·昌德一世(Hari Chand I)即位。他喜歡狩獵,有一次打獵時從馬上跌入枯井,失蹤20多天,待獲救回到宮廷時,發現弟弟卡拉姆·昌德(Karam Chand)已被立為王。經過談判,弟弟依然留在岡格拉為王,他則建立了古勒爾(Guler)王國。

1556年2月,羅阇達爾姆·昌德(Dharm Chand)在努爾布爾(Nurpur)向莫臥兒皇帝阿克巴一世(Akbar I)俯首稱臣。羅阇比蒂·昌德(Bidhi Chand)發動叛亂,反對莫臥兒皇帝的宗主地位,但很快被鎮壓,王子特里洛克·昌德(Trilok Chand)被送到德里作為人質。1612年,哈里·昌德二世即位。1620年,岡格拉堡被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Jahangir)攻占,直到1783年落入錫克人之手,岡格拉堡一直處于莫臥兒帝國控制之下。哈里·昌德二世繼續開展對莫臥兒帝國的游擊戰爭,直到他最終被俘,并于1627年被處決。隨后即位的昌達爾班·昌德(Chandarbhan Chand)繼續抵抗莫臥兒人,直至1660年被俘。

歷經8位羅阇統治之后,1751年,加曼·昌德(Ghamand Chand)被岡格拉貴族推舉為羅阇。他趁莫臥兒帝國內亂之機收復了岡格拉在平原以北的領土。1758年,他被阿富汗國王任命為賈朗達爾河間地總督,管理薩特萊杰河與拉維河之間的山區王國。后來,他吞并了庫特勒哈爾(Kutlehar)和昌巴的部分領地。到1774年加曼·昌德去世時,岡格拉版圖達到最大的限度。

1775年,加曼·昌德的孫子桑薩爾·昌德二世即位。他致力于增加岡格拉的財富、領土和聲望,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了昌巴王公,廢黜了門迪王公,吞并了庫特勒哈爾。1803年,他又把注意力轉向比拉斯布爾(Bilaspur)。比拉斯布爾王公與山區各土邦王公聯合,招來廓爾喀人。1805年,在阿瑪爾·辛格(Amar Singh)的指揮下,廓爾喀人入侵并徹底摧毀了岡格拉,令其他山區各土邦王公十分驚慌。1809年,岡格拉王公在絕望中向錫克人求救。8月,錫克人向廓爾喀人發起進攻,廓爾喀軍隊很快敗退,岡格拉城堡又陷入錫克人之手。羅阇桑薩爾·昌德二世傷心而頹廢地回到自己在蒂拉-蘇賈布爾(Tira-Sujanpur)的領地。

1827年,羅阇阿尼魯德·昌德(Anirudh Chand)因不同意將妹妹嫁給查謨(Jammu)王公迪安·辛格(Dhian Singh)的兒子希拉·辛格(Hira Singh),在聽說查謨王公派軍隊來強娶時,帶著家人渡過薩特萊杰河,來到英國人的領地。(6)阿尼魯德·昌德的叔叔法塔赫·昌德(Fateh Chand)歡迎錫克王公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第一次英錫戰爭結束時,薩特萊杰河與印度河之間的所有山地土邦都處于英國人的管轄之下。

1846年3月9日締結的條約將前岡格拉的領土割讓給英國人。英國對岡格拉的政策與對其他山地土邦的政策有所不同。在對廓爾喀人的戰爭后,英國人恢復了所有山地王公的地位,但是,在對錫克人的戰爭后,英國人沒有恢復岡格拉王公的地位,這引起岡格拉王公繼承人的不滿。他加入賈斯萬(Jaswan)和達德爾布爾(Datarpur)反叛英國人的行列,結果,英國人迅速平息了叛亂,將這些王公押送到阿爾莫拉(Almora)囚禁起來。1851年,羅阇阿尼魯德·昌德的小兒子去世,卡托奇王朝的直系絕嗣。此后,盡管英國人授予“羅阇”或“摩訶羅阇”的頭銜,但這只是一種個人榮譽。

3.烏代布爾

烏代布爾(Udaipur)的面積為32 870平方千米,北鄰沙赫布勒(Shahpura),西鄰焦特布爾(Jodhpur)和錫羅希(Sirohi),南鄰棟格爾布爾(Dungarpur)、班斯瓦拉(Banswara)和帕塔格爾(Partabgarh),東鄰瓜廖爾(Gwalior)、本迪(Bundi)和科塔(Kotah)。其統治者的家系可以追溯到阿約提亞(Ajodhya)國王伊克斯瓦庫(Ikshvaku)。在拉杰普特王公中,烏代布爾王公家族擁有最高地位。摩訶拉納擁有“印度的太陽”(Hinduan Suraj)的頭銜,印度教徒視為羅摩(Rama)的代表。(7)據當地編年史記載,羅摩之子庫薩(Kusha)的后代格納克·森(Kanak Sen)從阿約提亞遷居古吉拉特,144年左右在巴拉比(Balabhi)建立都城。

734年,巴帕(Bappa)成為奇圖爾(Chittor)的主人,采用“羅瓦爾”頭銜,建立梅瓦爾(Mewar)王國。棟格爾布爾、班斯瓦拉、帕塔格爾和沙赫布勒都是從梅瓦爾王國演化出來的。朋斯拉(Bhonsle)和希瓦吉(Shivaji)家族都是烏代布爾王族的后代。753年,巴帕去世。人們對此后4個多世紀烏代布爾的歷史沒有清楚的了解,大約40個國王先后統治了烏代布爾。(8)

1274—1284年,薩馬爾·辛格(Samar Singh)在位。隨后即位的是拉坦·辛格一世(Ratan Singh I)。德里蘇丹阿拉-烏德-丁·基爾吉(Alauddin Khilji)圍攻奇圖爾,被圍攻6個月后,拉坦·辛格一世陣亡。征服者將奇圖爾交給自己的兒子基茲爾·汗(Khizr Khan),以他的名字將奇圖爾改名為基茲拉巴德(Khizrabad)。拉坦·辛格一世的繼任者卡蘭·辛格一世(Karan Singh I)在位時,梅瓦爾遭到門多爾(Mandor)拉納莫格爾·辛格(Mokal Singh)入侵。卡蘭·辛格一世委派長子馬胡普·辛格(Mahup Singh)抵抗入侵者,馬胡普·辛格失敗后,卡蘭·辛格一世將抵抗侵略者的任務交給小兒子拉胡普·辛格(Rahup Singh)。拉胡普·辛格很快打敗莫格爾·辛格,并將他俘虜。因此,拉胡普·辛格被宣布為烏代布爾王位繼承人,獲得“拉納”頭銜。他的哥哥馬胡普·辛格則離開梅瓦爾,征服了后來成為棟格爾布爾的領土,稱“羅瓦爾”(9)

隨后6個國王都在收復奇圖爾的戰斗中犧牲。拉納布萬·辛格(Bhuvan Singh)一度收復奇圖爾。1326年,穆罕默德·本·圖格拉克(Muhammad bin Tughluk)圍攻奇圖爾,拉納拉克斯曼·辛格(Lakshman Singh)和他7個兒子都在防守中陣亡。他最小的兒子阿賈伊·辛格(Ajai Singh)因事先送到遠離奇圖爾的地方才活了下來,繼承了王位。阿賈伊·辛格去世后,其侄子哈米爾·辛格一世(Hamir Singh I)繼任拉納。

穆罕默德·本·圖格拉克攻占奇圖爾后任命賈洛爾(Jalore)羅阇馬爾代奧(Maldeo)為奇圖爾總督。哈米爾·辛格一世娶馬爾代奧的女兒為妻。哈米爾·辛格一世正是通過妻子才得以重新占領奇圖爾格爾。穆罕默德·本·圖格拉克率領大軍欲收復奇圖爾堡,卻被打敗和俘虜,在交了一大筆贖金和割讓了幾個地區后才獲釋。

1364年,哈米爾·辛格一世去世,謝特拉·辛格(Kshetra Singh)繼任拉納。此后一個半世紀,烏代布爾軍隊強大,國家繁榮。1382—1421年,拉克什·辛格(Laksh Singh)在位時,在賈瓦爾(Jawar)發現了鉛和銀,收益用于重建寺廟和宮殿,修筑大壩等。

1433年,3歲的古姆巴·辛格(Kumbha Singh)繼任拉納,他長大后成為著名的軍事戰略家,打敗馬爾瓦的馬哈茂德·基爾吉(Mahmud Khilji),將后者囚禁在奇圖爾堡6個月。他還打敗了古吉拉特蘇丹庫特卜-烏德-丁(Sultan Kutb-ud-din)。隨后兩任拉納是烏代·辛格(Udai Singh)和拉伊·馬爾(Rai Mal)。

1508年,桑格拉姆·辛格一世(Sangram Singh I)繼任拉納,烏代布爾進入鼎盛時期。1527年,莫臥兒帝國的創建者巴布爾率領軍隊與拉杰普特軍隊在卡瑙(Khanua)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帝國的軍隊無法抵抗拉杰普特人兇猛的進攻,慘遭重大損失。同年,巴布爾發起新的進攻,拉杰普特貴族薩勒迪(Salehdi)率領3.5萬騎兵叛變,命運的天平便傾向了莫臥兒。桑格拉姆·辛格一世身受重傷,躲進了山林中,仆人所下毒藥使他未能實現復仇的夢想。

1567年,烏代布爾遭到莫臥兒皇帝阿克巴一世的入侵。烏代·辛格得悉阿克巴一世入侵的消息后離開奇圖爾,撤到山區。留在奇圖爾的梅瓦爾軍隊雖然進行了英勇抵抗,給莫臥兒軍隊以沉重打擊,但奇圖爾最終還是淪陷了。1568年,烏代·辛格修筑烏代薩格爾(水庫),土邦首府“烏代布爾”建在離水庫不遠的地方。

1572年,普拉塔普·辛格一世(Pratap Singh I)即位,發現自己幾無可治理之地,只有沒有樹立其權威的都城。他多次進攻阿克巴的軍隊,但都遭到失敗。1597年即位的阿瑪爾·辛格一世雖然也不承認德里皇帝的統治權,但是他的抵制都以失敗告終。他授權王位繼承人卡蘭·辛格與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締結和約。1620年卡蘭·辛格二世即位后,烏代布爾的境況有所改善。莫臥兒王子穆罕默德·胡拉姆(Muhammad Khurram,未來的皇帝沙·賈漢)與父親賈漢吉爾不和時還曾尋求烏代布爾王公的保護。(10)

1657年,沙·賈漢皇帝身患重病,王位繼承戰爭隨即展開。摩訶拉納拉杰·辛格一世(Raj Singh I)支持當時以宗教寬容和開明著稱的達拉·舒科(Dara Shukoh)。1659年8月,達拉·舒科被處決后,拉杰·辛格一世宣布撤銷對德里的效忠,不征求莫臥兒朝廷的意見,自行處理王國的任何事務。奧朗則布(Aurangzeb)即位后宣布對印度教徒征收人頭稅,這個法令遭到了拉杰·辛格一世的強烈反對。奧朗則布決定教訓一下烏代布爾王公。拉杰·辛格一世組織起精銳部隊,因擔心兵力少于奧朗則布,便決定智取。他一遇到奧朗則布的軍隊就佯裝撤退,將敵人吸引到峽谷,殺死了大多數后,追擊殘兵至德里城門口。

1710—1734年桑格拉姆·辛格二世在位時,莫臥兒帝國衰敗,烏代布爾得到高度發展,收復了以前喪失的大部分領土。但是此后,烏代布爾遭到勢力特別強大的馬拉塔人和瓜廖爾的進攻,喪失了很多領土,力量大大減弱。

1734—1751年,賈格特·辛格二世在位。馬拉塔實力強勢增長。莫臥兒皇帝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將帝國稅收的四分之一交給馬拉塔人,從而為臣服于馬拉塔人的所有領土開啟了類似要求的大門。1736年,賈格特·辛格二世與巴吉·拉奧佩什瓦締結條約,同意交付四分之一的收入給佩什瓦(Peshwa,相當于馬拉塔帝國總理)。

賈格特·辛格二世去世后,普拉塔普·辛格二世、拉杰·辛格二世、阿里·辛格二世和哈米爾·辛格二世先后繼任摩訶羅阇。馬拉塔人不斷襲擊和勒索烏代布爾。貴族們結成一伙,要廢黜阿里·辛格二世,立據說是拉杰·辛格遺腹子的拉坦·辛格為摩訶羅阇。按照計劃,他們向信地亞求助。信地亞在1769年烏賈因戰役打敗阿里·辛格二世,在勒索了一大筆贖金后才解除對烏代布爾的圍攻。一半贖金以硬幣支付,其余以賈瓦德(Jawad)、吉蘭(Jiran)和尼默杰(Nimach)為抵押。不久,信地亞將拉納的官員從這些領土上趕走,將它們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1771年,戈德沃爾地區也被霍爾卡奪走。

1778—1828年,比姆·辛格(Bhim Singh)在位。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內,他的領土遭到信地亞、霍爾卡和阿米爾·汗等的軍隊入侵,變得一片荒涼,而他的貴族們也在搶占王室領地。齋浦爾王公和焦特布爾王公為爭奪摩訶拉納的女兒而進行的持久的戰爭進一步加劇了烏代布爾的蕭條。

4.昌巴

昌巴是印度最古老的王國之一,6世紀中葉建國。北邊和西邊與查謨和克什米爾接壤,東鄰拉達克、拉博爾(Laboul),南鄰岡格拉和古爾達斯布爾(Gurdaspur)。王公屬于蘇拉杰旺斯族(Surajvansi)拉杰普特人。第一個真實可信的王公是羅阇馬魯(Raja Maru),據說他是《羅摩衍那》(Ramayana)中的英雄羅摩之子庫薩的后代,通過征服恒河上游眾多小酋長國而獲得大量領土。

早期最著名的統治者是920年即位的薩希拉·瓦爾馬(Sahilla Varma)。他將拉維河下游地區的很多小王國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修建了以他女兒昌巴瓦蒂(Champavati)命名的昌巴城。(11)1559年,普拉塔普辛格·瓦爾馬(Pratapsingh Varma)繼任昌巴羅阇,他打敗了岡格拉并奪取了它的一些領土。瓦爾馬是莫臥兒皇帝阿克巴同時代的人,他在位期間,大多數喜馬拉雅山區國家都臣服于莫臥兒帝國,昌巴也不得不將一部分領土讓給莫臥兒帝國。(12)

1580年,莫臥兒帝國奪取了昌巴的里魯(Rihlu)。1589年,巴拉巴德拉·瓦爾曼(Balabhadra Varman)即位。他是一個非常虔誠的教徒,將眾多領土和土邦的資金用于修建寺廟和供養寺廟神職人員,以致昌巴瀕臨破產。于是,其子賈納丹·辛格(Janardan Singh)任攝政。1623年,努爾布爾羅阇賈加特·辛格謀害賈納丹·辛格,并占領其宮殿。賈納丹·辛格的兒子普利色毗·辛格(Prithvi Singh)被秘密送到門迪,直到他成年。1641年,賈加特·辛格與莫臥兒皇帝沙·賈漢之間的紛爭很激烈,耐心等待時機的普利色毗·辛格在門迪王公和蘇克特王公的支持下繼承祖父的王位,收復了昌巴。(13)1644—1690年在位的查塔爾·辛格(Chattar Singh)在巴蘇利(Basoli)和古勒爾的幫助下抵制莫臥兒帝國的滲透。1750年,王公烏麥德·辛格(Umed Singh)收復被莫臥兒奪走的里魯,完全擺脫了莫臥兒帝國的控制。

1764年5月繼任羅阇的拉杰·辛格大肆擴張,1778年吞并班格哈爾,1783年吞并珀達爾瓦(Bhadharwah),1785年吞并吉什德瓦爾(Kishtwar)。在英國人發動對錫克人的戰爭時,昌巴處在英國人的保護之下,同時,珀達爾瓦被割讓給查謨。在1857年起義中,昌巴支持英國人。1863年,昌巴的局勢十分糟糕,羅阇斯利·辛格(Shri Singh)不得不請求旁遮普政府任命一個英國官員作為土邦的主管。于是,布萊爾·里德(Blair Reed)上校被任命為昌巴的駐扎官。(14)

5.比拉斯布爾

比拉斯布爾橫跨薩特萊杰河,其北邊是門迪,東邊是門格爾(Mangal)和蘇克特,西邊是英屬印度管區,南邊是納拉格爾(Nalagarh)和巴格爾(Baghal),面積1 174平方千米。大約697年,格哈爾·昌德(Kahal Chand)創建比拉斯布爾國家。比爾·昌德(Bir Chand)征服了15個鄰近的小王國,但是他的擴張遭到西爾木爾羅阇的遏制。(15)

1057年,格哈爾·昌德的11代后裔格恩·昌德(Kahn Chand)即位。他征服欣杜爾(Hindur),并將它給予自己的次子蘇吉特·昌德(Sujit Chand)。蘇吉特·昌德以此建立納拉格爾國家。格恩·昌德去世后,阿吉特·昌德(Ajit Chand)、烏代·昌德、迪利普·昌德(Dilip Chand)、桑格爾·昌德(Sangar Chand)先后繼任羅阇。桑格爾·昌德的兒子梅格·昌德(Megh Chand)因其臣民起義而不得不逃亡。1518—1555年在位的吉安·昌德(Gyan Chand)因與錫爾欣德總督發生爭執并被打敗,不得不皈依伊斯蘭教。其子比卡拉姆·昌德(Bikram Chand)退位,讓位給兒子蘇丹·昌德(Sultan Chand)。1653年即位的迪普·昌德(Dip Chand)因幫助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進攻阿圖克(Attock),獲得皇帝的特許令(sanad,或譯為“薩納德”),封他為古盧、岡格拉、門迪、蘇克特等22個小王國的宗主,不過,在從阿圖克返回比拉斯布爾途中,他被岡格拉羅阇毒死。年僅14歲的比姆·昌德(Bhim Chand)繼任羅阇,挫敗得到岡格拉支持、企圖奪取羅阇之位的酋長,打敗布薩爾和門迪羅阇,聯合錫克教古魯戈文德·辛格(Govind Singh),打敗莫臥兒帝國在岡格拉的政府。1692年,比姆·昌德退位,作為苦修者度過余生十多年時光。(16)

他兒子阿杰梅爾·昌德(Ajmer Chand)在位40多年,征服了巴格爾、伯格哈特(Baghat)、蓋翁塔爾(Keonthal)、比賈(Beja)、門格爾、伯杰吉(Bhajji)、梅洛格(Mehlog)、達米(Dhami)、古塔爾(Kuthar)、古尼哈爾(Kunihar)、巴爾尚和尼赫拉(Nehra)等王國,使它們稱臣納貢。德維·昌德(Devi Chand)在位的1745年,所有這些王國都進貢數千盧比,但到摩訶·昌德(Maha Chand)在位的1790年,只有門格爾繼續承認比拉斯布爾的宗主權。(17)

1815年3月6日,英屬東印度公司頒發給摩訶·昌德的特許令只承認他對薩特萊杰河東邊領土的統治權。(18)1839年,格拉克·昌德(Kharak Chand)去世,賈格特·昌德(Jagat Chand)即位。1847年10月21日,英屬東印度公司頒發特許令,將薩特萊杰河西邊的領土歸還給比拉斯布爾。(19)

6.瓜廖爾

瓜廖爾的北邊以昌巴爾河為界,與陶爾布爾(Dholpur)、格勞利(Karauli)和齋浦爾(Jaipur)隔河相望,東邊是英屬印度聯合省的賈勞恩(Jalaun)和占西(Jhansi)、中央省的薩格爾(Saugor)地區,南邊是博帕爾(Bhopal)、基爾奇布爾(Khilchipur)和拉杰格爾(Lajgarh)、棟格(Tonk),西邊與恰勒瓦爾(Jhalawar)、棟格和科塔相鄰,面積64 856平方千米。

最早的瓜廖爾王國建于10世紀,后來被德里素丹國吞并。1528—1731年間,瓜廖爾由莫臥兒帝國統治。瓜廖爾信地亞王朝的創立者是拉諾吉·信地亞(Ranoji Scindia)。1726年,拉諾吉·信地亞與印多爾(Indore)王國的創立者馬爾哈·拉奧·霍爾卡(Malhar Rao Holkar)都獲得佩什瓦授權,在馬爾瓦征收地稅。拉諾吉將烏賈因(Ujjain)古城作為他的指揮部,這里最終成為瓜廖爾的首府。1745年7月,拉諾吉·信地亞去世,其子賈亞帕拉奧·信地亞(Jayapparao Scindia)繼承他的領地。1755年,賈亞帕拉奧被殺,其年僅10歲的兒子賈恩科吉拉奧一世·信地亞(Jankojirao I Scindia)繼位。1761年,在第三次巴尼伯德(Panipat)戰役中,賈恩科吉拉奧一世被俘并被處決。其后兩年,信地亞王朝沒有王公。

1763年11月,卡達爾吉拉奧·信地亞(Kadarjirao Scindia)被任命為摩訶羅阇。1764年7月,馬納吉拉奧·信地亞(Manajirao Scindia)成為瓜廖爾第五任摩訶羅阇。1768年1月,馬哈達吉·信地亞(Mahadaji Scindia)即位。1772年,佩什瓦馬塔瓦拉奧一世(Madhavrao I)去世,在隨后進行的斗爭中,馬哈達吉·信地亞利用每一個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并擴大領地。1775年,佩什瓦拉古納特·拉奧(Raghunath Rao)尋求英國人的保護,在蘇拉特簽訂條約,英國人答應幫其奪回佩什瓦之位,但沒有履行諾言。

1782年5月,馬拉塔帝國的代表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薩爾巴伊條約》(Treaty of Salbai),英國人一方面承認馬塔瓦拉奧二世為馬拉塔佩什瓦;另一方面承認馬哈達吉·信地亞對亞穆納河以西領土的統治權。(20)條約的簽訂一方面使英國成為印度和平的仲裁者,締約的雙方實際上承認了英國的最高宗主地位;另一方面使瓜廖爾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王國,而不是佩什瓦的附庸國。馬哈達吉·信地亞充分利用英國人的中立政策確立自己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在法國士兵伯努瓦·德布瓦涅(Benoit de Boigne)幫助下,馬哈達吉·信地亞將自己的正規軍隊由2個步兵營擴充到3個旅。憑借這支軍隊,他先后在拉爾索德(Lalsot)、帕坦和梅爾達(Merta)打敗拉杰普特人,在拉凱里(Lakheri)打敗印多爾的軍隊,在阿格拉打敗莫臥兒帝國的軍隊,控制了莫臥兒帝國皇帝沙·阿拉姆(Shah Alam),使勢力達到鼎盛。(21)

7.西爾木爾

西爾木爾是旁遮普山區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達2 827平方千米。王公屬于普拉卡什(Prakash)家族。普拉卡什家族應來自杰伊瑟爾梅爾(Jaisalmer)、欲創建自己的王國的比拉斯布爾統治者的邀請,來到西爾木爾。12世紀,他們卷入西爾木爾的內戰,最終奪取權力,迫使羅阇巴拉克·昌德(Balak Chand)逃往北方。巴拉克·昌德家族最終在朱巴爾(Jubbal)定居下來,成為朱巴爾王國的王公家族。普拉卡什家族統治者從格爾瓦爾(Garhwal)統治者手中奪取了大量領土,使西爾木爾的領土得到擴張。

羅阇蘇拉杰·普拉卡什(Suraj Prakash)征服了周邊的朱巴爾、巴爾尚、古姆哈爾森、貢德(Ghund)、塞里(Sairi)、羅溫格爾(Rawingarh)和果德凱(Kotkhai)等王國。1621年,羅阇格爾姆·普拉卡什(Karm Prakash)建立首都納亨(Nahan)。羅阇門達塔·普拉卡什(Mandhata Prakash)應邀參加沙·賈漢皇帝的將軍格里爾-烏拉赫(Khalil-ullah)入侵格爾瓦爾的行動,作為對其幫助的回報,1655年,他的繼承人索伯格·普拉卡什(Sobhag Prakash)獲得戈達哈(Kotaha)的領地。羅阇索伯格·普拉卡什參與奧朗則布針對格爾瓦爾的軍事行動,皇帝賜給他臺拉登(Dehra Dun)附近的格拉格爾(Kalagarh)管區。這個地方即使在英國人統治時期都是王公的私人財產。(22)

1754—1770年在位的基拉特·普拉卡什(Kirat Prakash)打敗格爾瓦爾羅阇,占領納林格爾(Naraingarh)、摩尼(Morni)及其他錫克人的領土。基拉特·普拉卡什與伯蒂亞拉(Patiala)羅阇阿瑪爾·辛格締結同盟,幫助他鎮壓反叛的瓦吉爾。他也與格魯爾(Kahlur)羅阇締結防衛聯盟,抵抗羅希拉羅阇的入侵;幫助格爾瓦爾羅阇抵抗廓爾喀人的侵略。(23)

1793—1803年,格拉姆·普拉卡什(Karam Prakash)在位時,其近臣阿吉布·辛格(Ajib Singh)、普雷姆·辛格(Prem Singh)等發動叛亂,羅阇出逃。格拉姆·普拉卡什雖然在廓爾喀人的幫助下平息了叛亂,但西爾木爾落入廓爾喀人的控制之下。戈達哈、蘭格爾(Ramgarh)、拉克罕布爾(Lakhanpur)、摩尼、賈格塔爾(Jagatarh)等附屬國宣布取消對西爾木爾的效忠。格拉姆·普拉卡什最初被流放到薩巴圖(Sabathu),后來被趕走,最后在布里亞(Buria)定居下來。正是在那里,羅阇夫人向英國人求助。

拉尼的求助適逢1814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對尼泊爾宣戰。英屬東印度公司派出一支軍隊,將廓爾喀人趕出西爾木爾。1815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與尼泊爾簽訂條約,兼并了朱木拿(Jumna)河以東、包括戈達哈在內的所有領土,格拉姆·普拉卡什年幼的兒子法塔赫·普拉卡什(Fateh Prakash)被扶上羅阇寶座。英國人頒發特許令,承認法塔赫·普拉卡什及其繼承人的統治權。(24)因羅阇年幼,由其母親古勒里(Guleri)攝政。直到1827年,法塔赫·普拉卡什才從英國人手中獲得完全統治權。(25)他著手消除導致王國衰落的缺點,實行財政等方面的改革,不僅恢復了王國的和平與秩序,而且使勢力大大增強。1838年和1845年,羅阇先后派出軍隊,幫助英國人進攻阿富汗人和錫克人。(26)此后,羅阇和英國人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

8.特拉凡科爾

特拉凡科爾(Travancore)的前身是印度教王國韋納德(Venad)。與它一樣的沿海王國還有卡利卡特(Calicut)和坎南諾爾(Cannanore)。11世紀末,韋納德是第二車臘(Chera)王國實力最強的公國。1096年,朱羅人(Cholas)入侵韋納德導致戈勒姆(Kollam,即現在的奎隆)的毀滅。車臘的首都摩訶達耶布勒姆(Mahodayapuram)被朱羅人攻占后,車臘國王羅摩·瓦爾馬(Rama Varma)將都城遷到戈勒姆。這樣,車臘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羅摩·瓦爾馬可能是韋納德王室的奠基人。車臘國王的頭銜“族頂”(Kulasekhara,即“國王”)一直由韋納德的統治者保留著。因此,12世紀第二車臘王朝的結束標志著韋納德的獨立。戈戴·克拉拉·瓦爾馬(Kodai Kerala Varma)、烏達亞·馬爾坦達·瓦爾馬(Udaya Martanda Varma)、拉維·克拉拉·瓦爾馬(Ravi Kerala Varma)、維拉·馬爾坦達·瓦爾馬(Vira Marthanda Varma)等國王先后統治王國。

1729年,馬爾坦達·瓦爾馬三世(Marthanda Varma III)繼承韋納德王位。他讓荷蘭人德·拉努瓦(de Lannoy)按照歐洲方式訓練自己的軍隊,加強國家的防務,改善稅收管理,增強商業勢力。在非常能干的拉馬·阿揚·達拉瓦(Rama Ayyan Dalawa)輔佐下,他征服和兼并了加揚古勒姆(Kayankulam)、安伯勒布萊(Ambalapulai)和金格納杰里(Changanacheri)3個王國。(27)他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條約,在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幫助下,摧毀了8個封建領主的勢力,實現了內部的穩定。經過一系列戰役,他將韋納德王國的版圖從南邊的科摩林角擴張到北邊的科欽邊境。因為一些被征服的王國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盟友,所以在1739—1753年,特拉凡科爾與荷屬東印度公司進行戰爭,并取得勝利。在打敗卡利卡特國王之后,特拉凡科爾成為喀拉拉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在英邁戰爭中,特拉凡科爾給予英屬東印度公司很大幫助,以至于被作為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盟友納入1784年英邁條約體系。(28)

9.努爾布爾

努爾布爾北鄰昌巴,東鄰岡格拉和古勒爾,南鄰旁遮普,西臨拉維河。(29)王公家族宣稱是德里托馬爾(Tomar)諸羅阇的后裔。大約1000年,德里羅阇的弟弟杰特·帕爾(Jhet Pal)離開平原,到伯坦果德(Pathankot)定居下來。從王國創建到1513年第18任羅阇巴赫特·馬爾(Bakht Mal)即位前,努爾布爾的歷史很模糊。1313—1353年在位的賈斯·馬爾(Jas Mal)去世后,凱拉斯·帕爾(Kailas Pal)、納格·帕爾(Nag Pal)、普里提·帕爾(Prithi Pal)、比爾·帕爾(Bhil Pal)先后繼任羅阇。

巴赫特·馬爾最初支持德里洛迪(Lodi)王朝,1526年巴布爾入侵印度時,他向莫臥兒人表示效忠。不過,在胡馬雍(Humayun)1540年逃離印度時,他轉而效忠阿富汗貴族謝爾·沙·蘇爾(Sher Shah Sur)。(30)1545年,統治阿格拉5年的謝爾·沙·蘇爾去世,王位由其子伊斯拉姆·沙·蘇爾(Islam Shah Sur)繼承。1553年,伊斯拉姆·沙·蘇爾去世,其領土依照約定被分為旁遮普、阿格拉和德里、比哈爾和東部地區以及孟加拉。每個地方皆由他的兒子或親屬統治。斯坎達爾·沙·蘇爾(Sikandar Shah Sur)統治旁遮普。(31)巴赫特·馬爾效忠斯坎達爾·沙·蘇爾。在1554年底胡馬雍打敗斯坎達爾·沙·蘇爾之后,巴赫特·馬爾被俘虜至拉合爾并在1558年被處死。

1580年,婆蘇·提婆(Vasu Dev)即位,在位33年間,對政治事務非常謹慎,想方設法挫敗莫臥兒人的野心,他卷入1585年山地諸王國的反叛,這導致他失去伯坦果德。

婆蘇·提婆在即位不久后就將都城從伯坦果德遷到努爾布爾。他很早就決定與反叛的阿克巴皇帝的兒子賈漢吉爾結盟。1613年,婆蘇·提婆去世,賈漢吉爾皇帝對確認他兒子蘇拉杰·馬爾(Suraj Mal)為羅阇猶豫再三,因為后者是一個難以駕馭的人,后來皇帝雖然勉強讓他繼承了王位,但是因為其輕率的反叛行為而廢黜了他,其弟賈格特·辛格于1618年繼承了王位。

賈格特·辛格年輕時加入賈漢吉爾皇帝的軍隊,被封為300級曼薩布,被派去孟加拉,在他哥哥蘇拉杰·馬爾反叛皇帝時被召回,繼承了王位。皇帝賜給他1 000級曼薩布、大量錢財、鑲嵌了珠寶的短劍、一匹馬和一頭大象。17世紀30年代,賈格特·辛格在阿富汗為皇帝效力,1639年被任命為上下班加什(Bangash)省長。對于相鄰的王國,賈格特·辛格無情地追求努爾布爾的利益,其結果是,努爾布爾與昌巴、巴蘇利、古勒爾、門迪和蘇克特的關系非常糟糕。到賈漢吉爾統治結束時,賈格特·辛格已經升為3 000級曼薩布。(32)賈格特·辛格在位時,努爾布爾進入黃金時代。

1645年,賈格特·辛格率領莫臥兒帝國的軍隊進攻阿富汗。這次遠征使他的健康受到致命影響,于1646年1月在白沙瓦(Peshawar)去世,其長子拉杰魯普·辛格(Rajrup Singh)繼位。他效力于沙·賈漢皇帝在阿富汗的軍隊,在對烏茲別克人的戰斗中表現非凡,1647年,沙·賈漢皇帝封賜他為2 000級曼薩布,1649年為2 500級曼薩布,1652年為3 000級曼薩布。拉杰魯普·辛格一直為莫臥兒皇帝效力。1661年,他作為奧朗則布皇帝任命的總督死于加茲尼(Ghazni),他的兒子曼德哈塔·辛格(Mandhata Singh)繼位。曼德哈塔·辛格是最后一位為莫臥兒皇帝效力的努爾布爾王公。莫臥兒帝國衰落后,岡格拉王公一度成為山區各王國的宗主。1805年,廓爾喀人入侵,西部山區土邦都派出軍隊支持廓爾喀人,以推翻桑薩爾·昌德二世的統治。在抵抗了4年之后,為了驅逐廓爾喀人,岡格拉羅阇桑薩爾·昌德二世向拉合爾摩訶羅阇蘭吉特·辛格求援。1809年,蘭吉特·辛格在趕走廓爾喀人后成為山區各王國的霸主。

1815年秋天,蘭吉特·辛格在錫亞爾科特(Sialkot)召開軍事會議,努爾布爾最后一位王公比爾·辛格(Bhir Singh)拒絕參加,因而被處以巨額罰金。他試圖繳納罰金,但未能如愿,被迫將土邦交給蘭吉特·辛格統治,自己流亡昌巴。1845年英錫戰爭發生后,他回到努爾布爾,進攻錫克人占據的城堡,遺憾的是他未能活到城堡被攻克的時刻。比爾·辛格年輕的兒子賈斯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處在維齊爾拉姆·辛格(Ram Singh)的掌控之下,他力圖用錫克人將英國人趕出山區,但在1849年遭到失敗,被俘并流放到新加坡。英國人只給賈斯旺特·辛格一份年金和一小塊領地,沒有恢復努爾布爾王國。(33)

10.齋浦爾

齋浦爾位于拉杰布達納的東北和東部,其北邊是比卡內爾(Bikaner)、洛哈魯(Loharu)和伯蒂亞拉,西邊是比卡內爾、焦特布爾、吉申格爾(Kishangarh)和英屬阿杰梅爾地區,南邊是烏代布爾、本迪、棟格、科塔和瓜廖爾,東邊是格勞利、珀勒德布爾(Bharatpur)和阿爾瓦爾(Alwar),面積40 466平方千米。

齋浦爾的統治者是羅摩之子庫薩的后代。據說羅摩或羅摩旃陀羅(Ramachandra)是太陽之子。因此,太陽至今在齋浦爾還受到特別崇拜。著名的梵文史詩《那羅和達摩衍蒂》(Nala and Damyanti)中的英雄那羅在294年建納爾瓦爾城(Narwar)。他的一些后代遷居瓜廖爾。那羅的第21代子孫、966年即位的索陀德瓦(Sodhadeva)將瓜廖爾作為首都。在強烈的宗教沖動下,索陀德瓦將王位交給外孫賈伊薩杰·坦瓦爾(Jaisajee Tanwar),在他所有臣民的陪伴下隱居在尼德拉巴里(Nidrabari)。出于各方面的考慮,后來他前往巴雷利(Bareilly)。

索陀德瓦的兒子杜拉·拉伊(Dulha Rai)與莫蘭(Moran)的喬漢·羅阇(Chauhan Raja)的女兒結婚,在喬漢族親戚的幫助下奪取道薩(Dausa),從而奠定了齋浦爾王國的基礎。杜拉·拉伊邀請父親索陀德瓦統治這個國家。莫臥兒王朝建立后,齋浦爾立即屈服于它的統治。1548—1574年在位的巴馬爾(Bharmal)第一個臣服于帖木兒政權,效力于巴布爾和胡馬雍兩位皇帝,并將一個女兒嫁給阿克巴。胡馬雍賜給他5 000級曼薩布的封號。(34)

巴馬爾的兒子巴格萬·達斯(Bhagwan Das)鞏固了與莫臥兒帝國的同盟,是阿克巴大帝的親密朋友。巴格萬·達斯征服了喀布爾和古吉拉特,被任命為旁遮普省督。1590年左右,他的侄子和養子曼·辛格繼承王位,曼·辛格雖然是印度教徒,卻幫阿克巴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使阿薩姆朝貢,先后擔任過孟加拉、比哈爾、德干和喀布爾總督,獲得7 000級曼薩布封號。莫臥兒帝國的強大和擴張,曼·辛格居功甚偉,他獲得了帝國很多城市,以至于阿克巴都嫉妒他的實力。

1621年即位的杰伊·辛格一世(Jai Singh I)參加了奧朗則布在德干進行的所有戰爭,獲得6 000級曼薩布封號,正是他俘虜了馬拉塔帝國的創建者希瓦吉。奧朗則布皇帝于1667年毒害了辛格一世。1699年即位的杰伊·辛格二世以學問而聞名,他將很多數學著作翻譯成梵文,在齋浦爾、德里、烏賈因、貝拿勒斯和馬圖拉修建天文觀測臺,修正了很多歐洲的天文圖表。1728年規劃和修建了齋浦爾城,并將首都從安柏(Amber)遷到齋浦爾。(35)杰伊·辛格二世從莫臥兒帝國皇帝法魯克西雅爾(Farrukhsiyar)那里獲得“魚形”勛章和“拉杰·拉金德拉”(Raj Rajendra)的封號。后獲得莫臥兒帝國皇帝穆罕默德·沙(Mahomed Shah)的特許,最終免除了奧朗則布對印度教徒征收的人頭稅。(36)

18世紀60年代后期至19世紀初,齋浦爾多次遭到馬拉塔人和平達里人的搶劫和蹂躪,內部也出現了紛爭,漸漸衰敗下來。1818年4月15日,齋浦爾摩訶羅阇賈格特·辛格二世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友好同盟條約。(37)

11.賈斯萬

大約1170年,卡托奇(Katoch)家族的普拉布·昌德建立賈斯萬國家。此前,岡格拉一直保持著統一,因此,賈斯萬是第一個從岡格拉分離出來的王國。也許早期的統治者只不過是封地的持有者,但在12世紀穆斯林入侵后的動蕩時期,賈斯萬獲得獨立地位。賈斯萬的首都是拉杰布勒(Rajpura)。和其他山區土邦一樣,從阿克巴皇帝開始,賈斯萬臣服于莫臥兒帝國。

1572年,岡格拉羅阇賈伊·昌德(Jai Chand)在被捕并送往德里前將年幼的兒子比蒂·昌德委托給賈斯萬羅阇戈文德·昌德(Govind Chand)。賈斯萬羅阇成功擊退了莫臥兒的軍隊,保衛了岡格拉城堡一段時間,直到莫臥兒軍隊指揮官給出更好的投降條件。(38)

1588—1589年,賈斯萬羅阇阿尼魯德·昌德參與了岡格拉羅阇比蒂·昌德領導和幾乎所有山區土邦王公都參加了的反對阿克巴皇帝的叛亂。反叛者雖然被擊潰,但都獲得了莫臥兒皇帝的寬恕,他們的領土和榮譽都得到恢復。賈斯萬后來又參與了1594—1595年的叛亂。莫臥兒帝國軍隊再次從查謨通過山區土邦,推進到薩特萊杰河,在打敗所有叛亂土邦王公后,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臣服。

阿尼魯德·昌德之后的11位羅阇都忠于莫臥兒帝國,只要莫臥兒帝國提出要求,他們就派出軍隊給予支持。莫臥兒帝國衰落后,賈斯萬陷入錫克人的控制之下。1786年,岡格拉羅阇桑薩爾·昌德獲得對山地王公的最高統治權。由于他實行過于嚴厲的高壓統治,在廓爾喀人入侵岡格拉時,山地王公聯合起來反對他。1809年,廓爾喀人被錫克人驅逐出去,賈斯萬臣服于蘭吉特·辛格。1815年,賈斯萬被合并到錫克王國。羅阇烏麥德·辛格交出了自己的國家。1848年,賈斯萬和錫克宗主一起反對英國人的統治,但兩個王公都被關進監獄,被送到庫莫安(Kumoan),并在那里去世。首都拉杰布勒被夷為廢墟。(39)

12.博爾本德爾

在卡提阿瓦土邦中,博爾本德爾(Porbandar)排列第四,面積為1 663平方千米,北鄰納瓦訥格爾(Nawanagar),西邊和南邊瀕臨阿拉伯海,東鄰朱納格特(Junagadh)。(40)王公屬于杰特瓦族(Jethwa)的拉杰普特人,宣稱自己是羅摩王的盟友哈奴曼(Hanuman)的后裔。1190年,杰特瓦人的首領維科伊奧(Vikio)被趕出莫爾比(Morbi)。其家族沿著海岸遷徙到現在的賈姆訥格爾(Jamnagar),確立起對廣大地區的統治,最終在巴達山區修建起著名的首府古姆利(Ghumli)。

1307年,拉納班吉(Bhanji)繼位。班吉娶了坦-孔多爾納(Than-Kundolna)塔庫爾米阿特·巴布里亞(Miat Babria)的妹妹,卻迷戀上米阿特·巴布里亞之子拉哈亞特(Rakhayat)的妻子桑·坎薩里(Son Kansari),桑·坎薩里拒絕了他的糾纏,最終在丈夫的葬禮上成為薩蒂。在陪葬之前,她詛咒古姆利和班吉,宣稱古姆利將變成不再有人居住的廢墟。1313年,信德的賈姆·巴馬尼奧(Jam Bamanio)圍攻并徹底毀滅了古姆利,因而應驗了桑·坎薩里的詛咒。班吉匆忙逃到蘭布爾(Ranpur),建立起一個新王國。1360年,班吉在蘭布爾去世。

1492年,拉諾吉七世(Ranoji VII)即位,統治了波瀾不驚的35年之后平靜離世。因沒有王位繼承人,他的侄子基莫吉二世(Khimoji II)繼承王位,統治至1550年。基莫吉二世在位時期,賈姆·拉奧爾(Jam Raol)率領賈德杰達斯人(Jadjedas)占領博爾本德爾的一些領土,修建納瓦訥格爾城,1540年在那里建立了納瓦訥格爾王國。

1574年,基莫吉二世的繼承人拉姆德吉四世(Ramdeji IV)應邀訪問親戚納瓦訥格爾賈姆薩塔吉(Sataji),卻被邀請者謀殺。他的兒子班吉也被獵殺。王位傳給年幼的基莫吉三世,班吉的遺孀格拉巴伊(Kalabai)任攝政,她招募了一支軍隊,趁納瓦訥格爾賈姆被莫臥兒人打敗、困守特羅爾(Dhrol)之機,收復了大部分領土。1626年,基莫吉三世去世,由長子維克馬特吉二世(Vikmatji II)繼任拉納。1671年,維克馬特吉二世去世,蘇丹吉(Sultanji)即位。他看到莫臥兒政府很少關注蘇拉特的事務,就在莫臥兒人管轄的博爾本德爾附近修筑堅固的城堡,并聲稱為自己所有。不過,他繼續居住在昌亞(Chhanya),直至1699年去世。蘇丹吉的長子班吉繼任拉納。他繼續強調自己對博爾本德爾的權利,利用馬拉塔人不斷襲擊古吉拉特、杜爾迦達斯叛亂和奧朗則布皇帝忙于德干戰事的機會,強占博爾本德爾。(41)

1757年,維克馬特吉三世去世,他的兒子蘇丹吉即位。蘇丹吉先后打退了朱納格特和納瓦訥格爾等鄰國的進攻,于1785年將宮廷遷至博爾本德爾,從此以后,這里一直是國家的首都。(42)18世紀末,博爾本德爾遭到鄰邦多次勒索,除了要將可支配的收入支付給巴羅達(Baroda)外,還要給朱納格特7 300盧比,給本特瓦(Bantwa)2 000盧比,給芒格羅爾1933盧比和給在第烏(Diu)的葡萄牙人1 400盧比。(43)

1804—1812年,博爾本德爾的實際統治權掌握在蘇丹吉的兒子哈羅吉(Haloji)手中。1808年1月,博爾本德爾與英屬東印度公司代表亞歷山大·沃爾克(Alexander Walker)簽訂條約,拉納承諾不進行任何海盜活動,不對擱淺的船只征收任何費用;為避免今后發生糾紛或誤解,英屬東印度公司可任命一位駐扎官。(44)哈羅吉與長子普利提拉吉(Prithiraj)關系不好,普利提拉吉搶占故都昌亞。哈羅吉向英屬東印度公司求助,英國人幫他收回昌亞,并將普利提拉吉囚禁起來。因為多年沒有向巴羅達蓋克瓦德繳納貢金,英屬東印度公司為他提供5萬盧比貸款,條件是將博爾本德爾收入的一半給英屬東印度公司。1809年12月5日,蘇丹吉和哈羅吉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條約,條約除了規定貸款數額和條件外,明確規定博爾本德爾接受英屬東印度公司的保護,英屬東印度公司駐扎1名上尉和100名士兵在博爾本德爾;博爾本德爾接受英屬東印度公司對它與其他土邦之間爭端的裁決。(45)

13.棟格爾布爾

棟格爾布爾北鄰烏代布爾,南鄰盧納瓦達(Lunawada),西鄰伊德爾(Idar),東鄰班斯瓦拉,面積3 780平方千米。1197年,梅瓦爾王公卡蘭·辛格的長子薩曼特·辛格(Samant Singh)創建棟格爾布爾王國。棟格爾布爾王公是少數幾個不愿意援助莫臥兒皇帝進攻同族的拉杰普特王公之一。

棟格爾布爾的古代史很不清晰,只知道13世紀初即位的拉哈普(Rahap)去世后先后即位的王公有帕達姆斯(Padamsi)、杰特斯(Jetsi)、薩旺特斯(Sawantsi)、拉坦斯(Ratansi)、納爾巴里姆斯(Narbarimsi)、巴羅(Bhallo)、克薩里斯(Kesarisi)、薩馬特斯(Samatsi)、薩巴爾斯(Sabarsi)、杜達(Duda)、比爾·辛格(Bir Singh)、巴尚斯(Bhasansi)、格蘭斯(Karansi)、普拉塔普·辛格、蓋巴(Gaiba)、蘇姆·達斯(Sum Das)、甘谷(Gangu)和烏達亞·辛格(Udaya Singh)。(46)

棟格爾布爾一直不承認莫臥兒帝國的宗主地位。1577年,阿克巴皇帝率領大軍進攻棟格爾布爾,羅瓦爾阿斯格蘭·辛格(Askaran Singh)率領自己的軍隊與莫臥兒軍隊作戰,但是最終沒能阻擋住帝國的進攻,他只得向帝國軍隊的指揮官投降。此后,從瑟哈斯·馬爾(Sahas Mal)1580年即位到1702年胡曼·辛格(Khuman Singh)去世,歷經6位王公統治的120多年,棟格爾布爾在向莫臥兒帝國繳納貢金和提供兵役的同時,享受著持久的和平與繁榮。(47)拉姆·辛格即位后的一個世紀,棟格爾布爾承認馬拉塔的最高統治權,每年向瓜廖爾、印多爾和塔爾(Dhar)繳納3.5萬盧比貢金。(48)

18世紀70年代之后,棟格爾布爾的安全遭到馬拉塔人、平達里人襲擊的威脅,鏟除擄掠者需要特別的幫助。英屬東印度公司總督哈斯丁斯勛爵邀請棟格爾布爾摩訶羅瓦爾賈斯旺特·辛格締結友好同盟,于是棟格爾布爾和其他拉杰布達納王公一起在1818年與英國簽訂攻守同盟條約:摩訶羅瓦爾承認英國政府的宗主權,同意每年支付貢金及保護費,英國政府則保證土邦不受外來侵略,保證王位繼承權永遠給予王公及其繼承人。(49)

14.蘇克特

蘇克特與門迪、比拉斯布爾、門格爾、班格哈爾、巴哈吉、桑格里和古盧相鄰,面積1 016平方千米。大約1210年,比爾·森(Bir Sen)建立蘇克特王國,將達里哈特(Darehat)、伯德瓦拉(Batwara)、果德(Kot)、帕蘭加(Paranga)、巴塔爾(Batal)等小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1540—1560年羅阇阿爾瓊·森(Arjun Sen)在位時,蘇克特大量領土被古盧占領。

隨著門迪的日益強大,許多封地持有者宣布效忠門迪王公。1560—1590年羅阇烏代·森(Udai Sen)在位時,蘇克特處于莫臥兒帝國的影響之下。不過,莫臥兒帝國滿足于接受貢物,偶爾接受軍事援助,不時給予這些山地王公各種特權。(50)烏代·森收復了被古盧占領的大部分領土。

1748年,比卡姆·森(Bhikam Sen)即位。1747年,阿富汗統治者艾哈邁德·沙·杜拉尼(Ahmad Shah Durrani)入侵旁遮普省,1752年獲得整個地區。搖搖欲墜的德里朝廷允許山地酋長們放棄對它的效忠,走上獨立的歷程。

烏加爾·森二世(Ugar Sen II)在位時,英國人于1845年發動對錫克人的戰爭,門迪王公和蘇克特王公很快站在英國人一邊,兩個王公都在1846年3月9日到比拉斯布爾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締結正式的同盟條約。1846年10月,英屬東印度公司總督大賀胥勛爵詹姆斯·布龍-拉姆齊(James Broun-Ramsay)頒發給烏加爾·森二世特許令,確認羅阇和他的繼承人保有蘇克特王位。(51)

15.雷瓦

雷瓦(Rewah)北鄰班達(Banda)、安拉阿巴德和米爾扎布爾(Mirzapur)地區,東鄰中央省切蒂斯格爾(Chhattisgarh)地區的一些附屬土邦和米爾扎布爾地區,南鄰中央省的比拉斯布爾和門德拉(Mandla)地區,西鄰班達、賈巴爾普爾(Jabalpur)、戈提(Kothi)、蘇哈瓦爾(Sohawal)和邁赫爾(Maihar)諸土邦,面積約21 000平方千米。(52)

雷瓦的王族是巴格爾人(Baghels)、遮婁其人(Chalukyas)或索蘭基人(Solankis)的一支。索蘭基人曾在印度南部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王國,但是在10—12世紀,他們只擁有對古吉拉特的最高統治權。13世紀中葉,古吉拉特酋長的兄弟維亞格羅·提婆(Vyaghra Deva)離開古吉拉特,在印度北部、離格林格爾(Kalingar)東北方向32千米的地方修筑馬爾法堡(Marpha),建立自己的國家。

維亞格羅·提婆的兒子格蘭·提婆(Kalan Deva)娶了門德拉的一個公主,獲得作為嫁妝的班多格爾(Bandhogarh),便帶領大量巴格爾人移居到這里。在1618年被阿克巴皇帝摧毀之前,班多格爾一直是雷瓦的都城。

1498—1499年,比賈布爾(Bijapur)國王斯坎達爾·阿迪爾·沙(Sikandar Adil Shah)因雷瓦統治者薩利瓦漢·代奧(Salivahan Deo)不愿意將女兒嫁給他而進攻雷瓦。進攻班多格爾的企圖失敗后,斯坎達爾只得滿足于將北至班達的地區變成廢墟。薩利瓦漢·代奧去世后,比爾·辛格·代奧(Bir Singh Deo)、比爾班·代奧(Birbhan Deo)先后繼承王位。

1539年6月,莫臥兒皇帝胡馬雍在恒河邊的小鎮喬薩(Chausa)遭到阿富汗貴族謝爾·沙·蘇爾的突然襲擊,帝國軍隊失敗,胡馬雍險些喪命。逃亡中,皇后哈米達(Hamida)只帶了少數隨從到鄰近班多格爾的地方,比爾班·代奧親自去迎接她,非常誠懇地請求皇后呆在班多格爾。但是,皇后極其害怕謝爾·沙·蘇爾,表示希望去信德,和皇帝待在一起。比爾班·代奧便派精干的衛士護送皇后到胡馬雍駐地烏馬爾科特(Umarkote)。胡馬雍對比爾班·代奧的好客和忠誠非常感激。阿克巴就是哈米達皇后所生,據說也曾避難于雷瓦,和雷瓦王子拉姆錢德拉·辛格(Ramchandra Singh)一起長大。阿克巴至巴哈杜爾·沙的所有皇帝都對雷瓦羅阇表示感激和尊敬。(53)在1555年拉姆錢德拉·辛格即位后,雷瓦的領地增加了很多倍。1592年,比爾錢德拉·辛格(Birchandra Singh)即位。1618年,他從轎子上跌落下來,意外身亡,年幼的維克拉馬迪提亞·辛格(Vikramaditya Singh)繼承王位,本納(Panna)王公干預,占領班多格爾。阿克巴得到消息后立刻圍攻班多格爾,并將它夷為平地。維克拉馬迪提亞·辛格遷都雷瓦城。

1658年,羅阇阿努普·辛格(Anup Singh)在被奧查哈(Orchha)的巴哈爾·辛格(Pahar Singh)趕出雷瓦時,去德里向皇帝申訴,皇帝命令恢復他的國家,將他提升至3 000級曼薩布。1660年,巴福·辛格(Bhav Singh)繼承王位。1690年,阿尼魯德·辛格(Anirudh Singh)繼承王位。1700年,阿尼魯德·辛格被毛根杰(Mauganj)塔庫爾殺害,他年僅5歲的兒子阿夫德赫特·辛格(Avdhut Singh)繼承王位。此時,本納的赫爾德·沙赫(Hirde Sah)入侵,占領雷瓦,阿夫德赫特·辛格被迫逃往奧德的帕塔布格爾。1755年阿夫德赫特·辛格去世之前,雷瓦得到恢復,王位傳給他的兒子阿吉特·辛格。(54)

1802年12月,佩什瓦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巴塞因條約》,雷瓦羅阇阿吉特·辛格拒絕了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結盟的提議。1812年,一幫平達里人從雷瓦出發,襲擊米爾扎布爾地區,英國政府相信雷瓦羅阇杰伊·辛格知道這次襲擊,因而迫使他在1812年10月5日簽訂《友好和共同防御條約》,英國政府承認羅阇對土邦的統治權,羅阇則承認英國的宗主地位,同意由英國政府裁決雷瓦與其他土邦的爭端。(55)

16.焦特布爾

焦特布爾是拉杰布達納最大的土邦,面積93 587平方千米。焦特布爾摩訶羅阇是拉杰普特人拉索爾族(Rathor)的領袖,宣稱是羅摩的后代。最早的國王是5世紀在位的阿比曼玉(Abhimanyu)。1459年,拉奧焦特·辛格(Jodh Singh,即通常為人所知的“Jodha”)將政府所在地遷到焦特布爾,奠定了土邦的基礎。

拉奧馬爾代奧(Maldeo)被認為是最著名的拉索爾統治者。他獲得了很多的領土并保住了它們。他在位時,焦特布爾勢力強大,很有影響力。經濟的日益繁榮使他可以擴大和加固焦特布爾的城防,修建宮殿及其他公共建筑,擴大城堡。1541年,曾經將胡馬雍趕下皇帝寶座的阿富汗貴族謝爾·沙·蘇爾率領8萬多人進攻焦特布爾,馬爾代奧立刻組織5萬多人的軍隊進行抵抗,雙方相持28天,難分勝負,謝爾·沙·蘇爾使用離間計,使馬爾代奧的一些部將不聽從他的指揮,馬爾代奧最終敗落,不得不俯首稱臣。1584年,羅阇烏代·辛格即位。他與莫臥兒皇室聯姻,將妹妹焦特·巴伊(Jodh Bai)嫁給皇帝阿克巴,將女兒曼·巴伊(Man Bai)嫁給王子薩利姆(后來的賈漢吉爾皇帝),收回了除阿杰梅爾以外所有被莫臥兒占領的地方,獲得了馬爾瓦富庶的地區和“羅阇”頭銜。(56)

1638年,賈斯萬特·辛格繼承王位,他是馬爾瓦第一個獲得“摩訶羅阇”頭銜的王公。1658年,賈斯萬特·辛格被任命為馬爾瓦總督,奉命率領一支軍隊,進攻反叛父皇沙·賈漢的王子奧朗則布和穆拉德·巴克什(Murad Baksh)。1658年4月15日,賈斯萬特·辛格與奧朗則布決戰于達馬特(Dharmat)。這一戰役至少犧牲了1.5萬名英勇的拉杰普特戰士。(57)隨后,為了對付另一個王位競爭者沙·舒賈(Shah Shuja),奧朗則布發出寬恕賈斯萬特·辛格的保證書,將他招入自己的軍隊。后來,賈斯萬特·辛格擔任過古吉拉特總督和德干總督。1678年,奧朗則布任命他為統帥,率領一支軍隊與阿富汗作戰。同年,賈斯萬特·辛格在賈姆魯德(Jamrud)去世。1679年2月,他的遺腹子阿吉特·辛格繼承王位。

為了避免被奧朗則布抓去做人質,阿吉特·辛格在幼年時被送到阿布(Abu)一塊孤石上的寺廟里精心保護起來。奧朗則布因找不到他而入侵馬爾瓦,劫掠首都及其他城鎮,推倒印度教廟宇,在其廢墟上建起清真寺,迫使拉索爾族人改宗伊斯蘭教。阿吉特·辛格是一個非常英勇和聰明的王公,力圖使國家擺脫壓迫。1707年,奧朗則布剛去世,阿吉特·辛格就進軍焦特布爾,驅散了莫臥兒帝國的駐軍,收復了首都。隨后與齋浦爾和烏代布爾結盟,以擺脫莫臥兒帝國的約束。1709年,聯軍在桑珀爾(Sambhar)打敗帝國軍隊,大約一年后,迫使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沙媾和。(58)

1715—1720年,賽義德·阿卜杜拉·汗(Sayyid Abdullah Khan)和賽義德·侯賽因·阿里·汗(Sayyid Husain Ali Khan)兄弟掌握著莫臥兒帝國的實權,決定著皇帝的廢立。(59)他們要求阿吉特·辛格派一支由其繼承人率領的軍隊到德里效力,以表示歸順德里朝廷。在要求遭到拒絕后,帝國軍隊圍攻焦特布爾,將王位繼承人阿布海·辛格(Abhai Singh)擄至德里作為人質,要求阿吉特·辛格將一個女兒嫁給法魯克西雅爾皇帝。阿吉特·辛格卷入1719年法魯克西雅爾皇帝被暗殺、莫臥兒宮廷爭奪帝位的陰謀。他拒絕支持賽義德兄弟的惡毒計劃,直到1720年將阿布海·辛格作為人質留在德里后才回到焦特布爾。1721年,阿吉特·辛格攻占了阿杰梅爾,還在那里鑄造了有自己名字的貨幣,但是兩年之后不得不將阿杰梅爾交給莫臥兒帝國。為了盡快繼承王位,阿布海·辛格誘使弟弟巴哈特·辛格(Bakhat Singh)在1724年殘忍地將父王殺死。(60)

阿布海·辛格繼承王位后曾幫助莫臥兒皇帝穆罕默德·沙攻占艾哈邁達巴德并鎮壓了一次發生在那里的叛亂。1750年,阿布海·辛格去世,他兒子拉姆·辛格繼承王位,但是不久就被他叔叔巴哈特·辛格趕下臺,逃往烏賈因。拉姆·辛格找到瓜廖爾摩訶羅阇賈亞帕拉奧·信地亞,商討奪回王位的方案。在此同時,1752年,巴哈特·辛格被他伯母和統治焦特布爾的兒子比賈伊·辛格(Bijai Singh)毒死。隨后,焦特布爾處于馬拉塔人的控制之下。

1803年11月19日,曼·辛格被推選為焦特布爾摩訶羅阇,他沒有批準與英國人簽訂的條約,而是提出另一個條約,并支持霍爾卡,但條約在1804年被取消。隨后一段時間,焦特布爾發生王位之爭,并與齋浦爾進行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1817年11月至1818年1月間,摩訶羅阇曼·辛格裝病,由他的獨子查塔爾·辛格攝政。1818年1月6日,查塔爾·辛格與英屬東印度公司代表查理·梅特卡夫(Charles Metcalfe)簽訂條約,將焦特布爾置于英國人的保護之下,將原來支付給信地亞的貢金轉交給英屬東印度公司,同意為英國人提供1 500名騎兵,且必要時將所有武裝力量交給英國人調遣。(61)

17.特倫布爾

特倫布爾(Dharampur)位于古吉拉特,面積1 860平方千米。其統治者屬于拉杰普特人西索迪亞族(Sisodia),與烏代布爾王公家族為同一祖先。特倫布爾摩訶拉納自稱是阿約提亞羅摩的后代。144年,羅摩之子羅婆(Lava)第63代后人格納克森(Kanaksen)打敗帕爾馬爾(Parmar)王朝的拉杰普特統治者,確立自己在卡提阿瓦的統治。特倫布爾由拉姆羅阇(Ramraja)創建于1262年。與其他拉杰布達納土邦一樣,特倫布爾幾度興衰。

1295年,拉姆羅阇去世后,先后繼承王位的是索姆沙(Somshah)、普蘭達爾沙(Purandarshah)、特倫沙一世(Dharamshah I)、戈普沙(Gopushah)、賈格特沙一世(Jagatshah I)、納蘭沙一世(Naranshah I)、特倫沙二世和賈格特沙二世。1566年,賈格特沙二世去世,拉克斯曼德維(Laxmandev)繼位為第十任拉納。1573年,阿克巴皇帝征服古吉拉特。1576年,拉克斯曼德維在布羅奇會見阿克巴皇帝的財政部長托達爾·馬爾(Todar Mal),支付了1.2萬盧比貢金,上貢了4匹馬,作為回報,他得到一件長袍和獲許保有1 500名騎兵,托達爾·馬爾要求他必要時給古吉拉特總督1 000名騎兵的幫助。(62)

1711—1764年拉姆德維二世(Ramdev II)在位期間,馬拉塔人強占了除首都訥格爾(Nagar)和法塔赫布爾(Fatehpur)及周圍兩個村莊外的大部分領土并在其余地方征收人頭稅。馬拉塔人將奪取的領土轉送給葡萄牙人,作為馬拉塔海盜給葡萄牙人造成損失的補償。1764年,特倫德維(Dharamdev)即位,邀請鄰近的居民到新修的以其名字命名的城市特倫布爾居住,兩年后正式遷都特倫布爾。(63)

1774年,特倫德維去世,沒有王位繼承人,他的遺孀收養與他同宗的阿里拉杰布爾(Ali Rajpur)拉納薩巴爾辛格(Sabalsingh)的次子古曼辛格(Gumansingh)為王位繼承人,取名“納蘭德維”(Narandev)。3年后,納蘭德維去世,沒有王位繼承人,又由他在阿里拉杰布爾的弟弟索姆德維(Somdev)繼任特倫布爾拉納。(64)

1787年,魯普德維(Rupdev)繼承王位。1802年12月31日,佩什瓦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巴塞因條約》,佩什瓦將所有對附屬國的權利永遠轉讓給英國人。(65)特倫布爾與英國政府之間的直接聯系就此建立起來。孟買省督芒斯圖爾特·埃爾芬斯通(Mountstuart Elphinstone)頒發給王公一個勛章和一套禮服,承認特倫布爾的獨立。(66)

18.門迪

門迪的面積為2 950平方千米,南鄰比拉斯布爾和蘇克特,西邊和北邊是岡格拉和焦達班格哈爾(Chhota Bangahal),東邊是納爾古山脈和比亞斯河。門迪王公是拉杰普特人。他們宣稱是《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般度人(Pandavas)的后代。統治的首領采用父姓“森”(Sen),而年輕的家族成員都起名“辛格”。(67)這個森氏王朝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是拉克什曼·森(Lakshman Sen),據說他征服了卡瑙杰(Kanauj)、尼泊爾和奧里薩。在馬爾達(Malda)修建了城堡之后,拉克什曼·森將它作為政府所在地,按自己的名字起名為拉克什曼普爾(Lakshmanpore)。

拉克什曼·森的一個后代巴拉拉·森(Balala Sen)選擇納迪亞(Nadia)為首都,直到大約12世紀末蘇爾·森(Sur Sen)被德里第一個奴隸國王庫特卜-烏德-丁(Kutb-ud-Din)的一個將軍趕出領地,納迪亞一直是森氏王朝的主要政府所在地。蘇爾·森逃到安拉阿巴德并在那里去世,而他的兒子魯普·森(Rup Sen)與其他家族成員一起,遷徙到安巴拉地區的魯帕爾(Rupar)。1210年,穆斯林進攻魯帕爾,魯普·森在隨后發生的一次戰斗中陣亡。他的3個兒子逃往鄰近的山區,建立了獨立的君主國:比爾·森(Bir Sen)成為蘇克特王公,吉里·森(Giri Sen)是蓋翁塔爾王公,哈米爾·森(Hamir Sen)是吉什德瓦爾王公。

1304年即位的卡利安·森(Kalian Sen)獲得了比亞斯河門迪對面的領土巴塔胡利(Batahuli),并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宮殿,在16世紀新門迪城修建之前,這里一直是門迪的首府。1332—1360年希拉·森(Hira Sen)在位時,坎瓦爾地區(Kanhwal)被合并到門迪。隨后的王公納林德·森(Narinder Sen)、哈賈伊·森(Harjai Sen)、迪拉瓦爾·森(Dilawar Sen)不斷擴大門迪的領土,使一些小國臣服。(68)

阿杰巴·森(Ajbar Sen)是門迪的第一個“羅阇”(以往都稱“Rana”),他在1527年修建現在的門迪城作為首都,征服了格姆拉(Kamlah)和格拉爾(Kalar),使門迪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1637年即位的蘇拉吉·森(Suraj Sen)曾進攻班格哈爾,但是遭到失敗,喪失了在古馬(Guma)和特朗(Drang)的兩個鹽場,被迫求和并支付賠款。因18個兒子先于蘇拉吉·森去世,1664年他去世時,王位由弟弟什亞姆·桑(Shyam Sang)繼承。1679年,焚燒什亞姆·桑的尸體時,他的5個王后、2個妃子和37個女奴成為薩蒂。(69)

巴爾比爾·森(Balbir Sen)在1839年即位不久就面臨著錫克人的入侵,在戰爭中被俘,被囚禁在阿姆利則的戈文德格爾(Govindgarh)。1841年1月,謝爾·辛格(Sher Singh)繼任拉合爾摩訶羅阇之后釋放了巴爾比爾·森等被囚禁的山區土邦王公。

在打敗錫克人之后,1846年3月9日,英國政府與拉合爾摩訶羅阇簽訂條約,摩訶羅阇將薩特萊杰河和比亞斯河之間的所有領土割讓給英國人,門迪即在其范圍內。(70)10月24日,英國人頒發特許令,在確認巴爾比爾·森及其繼承人對土邦統治權的同時,保留了英國人撤換品行不端和沒有統治能力的王公、任命與王公血緣關系最近并有能力的人為羅阇的自由。(71)

19.班格哈爾

班格哈爾的面積為4 998平方千米,首府在比爾(Bir)。13世紀中葉,一個婆羅門占領班格哈爾地區,自稱“羅阇”。從第一個王到1720年普里提·帕爾(Prithi Pal)去世,班格哈爾大約經歷了20個國王的統治。

16世紀中葉,門迪羅阇薩希布·森(Sahib Sen)入侵班格哈爾,吞并了特朗和古馬兩個地區,導致班格哈爾的衰落。古盧等王國也蠶食了班格哈爾一些地盤。(72)1637年,門迪羅阇蘇拉吉·森入侵班格哈爾南部,雖然古盧羅阇賈加特·辛格幫助班格哈爾打敗了門迪,但是,班格哈爾為古盧的支持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將其很大一部分領土割讓給了古盧。

1710年,普里提·帕爾即位,他是門迪羅阇西迪·森(Sidh Sen)的女婿,而他妹妹嫁給了古盧羅阇曼·辛格。西迪·森力求通過計謀吞并班格哈爾。1720年,西迪·森邀請普里提·帕爾參加聚會,極其熱情地接待了他,但是很快將他拘禁起來,在一個月之內就將他殺害了。西迪·森派兵進攻班格哈爾,普里提·帕爾的母親向古盧羅阇曼·辛格求助。門迪的軍隊雖然被驅逐,但古盧再次索取了班格哈爾大量領土。1735年,古盧與門迪、比拉斯布爾、納拉格爾、古勒爾和賈斯萬共同入侵班格哈爾,雖然羅阇達勒爾·帕爾(Dalel Pal)打敗了聯軍,趕走了敵人,但還是失去了大量領土。(73)

1749年,達勒爾·帕爾去世,他兩歲的兒子曼·帕爾(Man Pal)即位。班格哈爾的領土已經大大縮小,曼·帕爾只繼承了拉諾特(Lanodh)、巴普羅拉(Paprola)和拉吉爾(Rajjer)3個塔魯克。曼·帕爾意識到自己地位不穩固,便在1770年去德里朝覲莫臥兒皇帝艾哈邁德·沙(Ahmad Shah),希望皇帝幫助他對付鄰邦,但他死在去德里的途中。在岡格拉和古勒爾王公入侵并瓜分班格哈爾時,曼·帕爾的遺孀帶著兒子烏查爾·帕爾(Uchal Pal)逃往昌巴。

1785年,岡格拉羅阇桑薩爾·昌德二世娶了曼·帕爾的女兒,并答應幫烏查爾·帕爾收復被門迪和古盧占領的領土。烏查爾·帕爾沒有實現收復失地的愿望,門迪和古盧用50萬盧比買通了岡格拉。班格哈爾王族在桑薩爾·昌德二世的宮廷過著流亡生活。烏查爾·帕爾的長子拉姆·帕爾(Ram Pal)在1843年無嗣而終,幼子巴哈杜爾·帕爾(Bahadur Pal)試圖登上王位,因遭到英國人的阻撓而未能如愿,于1854年去世,王室直系絕后。英國人只將比爾附近一小塊札吉爾的占有權給了達勒爾·帕爾弟弟比姆·帕爾(Bhim Pal)的后代拉金德拉·帕爾(Rajendra Pal),賜給他“拉伊·薩赫布”(Rai Sahib)頭銜。(74)

20.拉杰比布拉

拉杰比布拉(Rajpipla)位于孟買管區,北鄰訥爾默達河,東鄰坎德什(Khandesh),南鄰巴羅達和蘇拉特地區,西鄰布羅奇地區。其統治者屬于戈赫爾族(Gohel)拉杰普特人。烏賈因國王賽達瓦特(Saidawat)的兒子喬卡拉納(Chokarana)因為不同意父親對一些家族事務的安排,在離南多德(Nandod)不遠的比布拉(Pipla)居住下來。他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坎貝灣普瑞姆巴島(Prembar)的統治者莫赫拉杰(Mokheraj),生下的兒子薩馬爾·辛格(Samar Singh)繼承了比布拉王位。薩馬爾·辛格處于艾哈邁達巴德王的控制之下。

隨著莫臥兒帝國在印度中部和西部的擴張,附屬的首領都承認德里皇帝的最高宗主權。曾有一個協議規定,拉杰比布拉要給莫臥兒皇帝1 000名步兵和300名騎兵,但到17世紀,阿克巴皇帝同意改為支付35 550盧比。(75)然而這一義務在莫臥兒實力迅速衰落時被忽略。1730年,摩訶拉納維里薩爾一世(Verisal I)停止向莫臥兒帝國納貢,他兒子杰特·辛格(Jeet Singh)收復南多德,并將都城從拉杰比布拉遷到南多德。

1754年,杰特·辛格去世,因長子格馬爾·辛格(Gemal Singh)先于父親去世,次子普拉塔普·辛格繼承王位。1763年,達馬吉·拉奧·蓋克瓦德得到佩什瓦許可,蹂躪拉杰比布拉的領土,要求拉杰比布拉將南多德、巴洛德(Bhalod)、瓦里蒂(Variti)和戈瓦利(Govali)4個地區收益的一半繳納給他。(76)

1764年,普拉塔普·辛格去世,長子拉亞·辛格(Raya Singh)即位。達馬吉·拉奧·蓋克瓦德娶了拉亞·辛格一個侄女,考慮到這層關系,他放棄了上述4個地區一半收益的要求。不過,蓋克瓦德繼續每年從拉杰比布拉羅阇處收取4萬盧比并保有訥爾默達河兩岸的4個村莊。1781年,法塔赫辛格·拉奧·蓋克瓦德率領大軍抵達南多德,將貢金數額確定為4.9萬盧比。而當時拉杰比布拉的年收入是345 580盧比。為了防止外敵入侵,拉亞·辛格在領地內設置前哨基地,每個基地設50名騎兵和230名步兵。(77)

1786年,阿賈布·辛格(Ajab Singh)奪取長兄拉亞·辛格的王位,統治了17年,卻未能確定其王位的合法性。在兄弟倆爭奪王位的斗爭中,拉杰比布拉遭遇了極大損失。阿賈布·辛格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統治者,巴羅達蓋克瓦德利用他的軟弱每年增加貢金數額,1793年達到7.8萬盧比。此外,薩格巴拉(Sagbara)酋長烏麥德·瓦薩瓦(Umed Vasava)起兵反叛莫臥兒政府,要求阿賈布·辛格幫助阿拉伯和信德商人,奪取了鄰近山區的5個比洛迪(Bhilodi)地區。他還在坎德什到古吉拉特的所有商道上設置一個停靠站,這使拉杰比布拉的年收入由345 580盧比減少到259 400盧比。

1803年,阿賈布·辛格去世,因其長子早已去世,王位應該由次子拉姆·辛格繼承,但其弟納哈爾·辛格(Nahar Singh)奪取了王位,并將拉姆·辛格囚禁起來。不過,武士階級都支持拉姆·辛格,遂將他釋放出來,扶上王位。拉姆·辛格繼位后整天沉迷于酒色,縱欲無度,國家的事務都委托給濫用權力的寵臣。巴羅達蓋克瓦德得知拉杰比布拉的亂象之后,于1805年率軍進抵拉杰比布拉,從拉姆·辛格處索取15萬盧比王位繼承費,并將每年的貢金提高到9.6萬盧比。除上述貢金外,羅阇每年還要給蓋克瓦德本人4 000盧比。1810年,蓋克瓦德廢黜拉姆·辛格,將王位賜給普拉塔普·辛格,幾個月之后,拉姆·辛格就去世了。他的弟弟納哈爾·辛格宣稱,普拉塔普·辛格并非拉姆·辛格的親生子,而是拉尼偷偷從一個貧窮的拉杰普特家庭買來的孩子。納哈爾·辛格將拉杰比布拉富庶的地區變為不毛之地,騷擾無辜的農民。1813年,巴羅達的軍隊抵達南多德,阻止這類破壞行為。正是從此時起,巴羅達政府官員接管拉杰比布拉。(78)

1815年,普拉塔普·辛格和納哈爾·辛格都同意就王位繼承權問題進行協商,由蓋克瓦德做仲裁者。蓋克瓦德為了牢牢掌控拉杰比布拉,一直拖了4年都未作出裁決。見蓋克瓦德因為自利的動機遲遲不裁決并更牢固地掌控了拉杰比布拉,英屬東印度公司便進行干預,力圖盡快使雙方達成妥協。1820年6月,巴羅達駐扎官助理威洛比(Willoughby)受命對拉杰比布拉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仔細調查。1821年2月20日,威洛比得出結論:普拉塔普·辛格是私生子,納哈爾·辛格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這一結論得到了蓋克瓦德的認可。但是,因為納哈爾·辛格的眼睛已經瞎了,不能管理國家的事務,所以,由他兒子維里薩爾二世繼承王位。

1821年10月11日,維里薩爾二世與英屬東印度公司駐巴羅達駐扎官詹姆斯·威廉斯(James Williams)簽訂協定,羅阇保證他和他的繼承人按照英國人的建議管理國家。(79)11月15日,維里薩爾二世登上王位。蓋克瓦德以在卡提阿瓦和默希根塔(Mahi Kantha)一樣的方式將對拉杰比布拉的控制權讓給英國政府。(80)1823年2月20日,維里薩爾二世簽署契約,答應永久地每年通過英國政府支付巴羅達56 721盧比貢金。(81)1823年11月26日,羅阇簽署條約,正式規定拉杰比布拉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的關系,羅阇按照英屬東印度公司駐扎官的建議管理國家,不侵犯其他任何國家,如果與其他塔魯克或柴明達爾發生糾紛,由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官員裁決。(82)

21.本迪

本迪北鄰齋浦爾和棟格,東邊和南邊與科塔相鄰,西鄰烏代布爾。其統治者是拉杰普特人哈拉(Hara)族的酋長、阿杰梅爾和德里古代喬漢(Chauhan)國王的直系后代。米納人(Minas)是一個掠奪性部落,他們在本迪河谷修筑堡壘,安置武裝人員。1342年,拉奧·德瓦(Rao Deva)進攻米納人,鏟除他們的堡壘,在其地基上修建本迪城,并將首都從阿錫爾(Asir)遷到本迪。14世紀初,德里蘇丹國最強有力的國王安拉-烏德-丁·基爾吉(Alla-ud-Din Khilji)率領大軍進攻奇托德(Chitod),打敗英勇的防衛者,劫掠奇托德城。梅瓦德(Mewad)拉納垂頭喪氣,拉奧·德瓦利用這一局勢,征服了鄰近的領土,鞏固了自己的領地。本迪成為獨立的國家。(83)

15世紀,本迪雖然時常與焦特布爾發生糾紛和戰爭,但是哈拉族最大的威脅來自馬爾瓦強大的穆斯林王朝。1457年,門杜(Mandu)蘇丹派出一支軍隊,圍攻并占領本迪,拉奧巴伊里·薩爾(Bairi Sal)和很多貴族陣亡,拉奧的幼子沙姆·辛格(Sham Singh)也被入侵者掠走,培養成穆斯林,改名叫薩馬爾根德(Samarkand)。此后不久,哈拉人開始搶劫門杜的領土,門杜派出另一支由薩馬爾根德率領的軍隊,攻占本迪并統治一些年頭,直到他被拉奧納拉揚·達斯(Narayan Das)殺害。(84)

1533年,拉奧蘇拉杰·馬爾(Suraj Mal)即蘇爾讓(Surjan)繼承王位,作為附屬國和盟友,他與莫臥兒皇帝阿克巴保持密切聯系,并獲得“羅阇”的封號。1569年,阿克巴與蘇拉杰·馬爾簽訂協定,主要內容是:皇帝給予本迪拉奧一些特權,如將女兒嫁給穆斯林可以免于降低他的身份;拉奧覲見皇帝時,不用嚴格遵守有辱其尊嚴的宮廷禮;皇帝應該尊敬拉奧領地內所有寺廟和圣物;皇帝將52個地區的管理權交給拉奧等。蘇拉杰·馬爾在這般優惠的條件下無法拒絕將皇帝所期待的蘭桑波爾堡(Ranthambhor)讓給他。(85)

1682年,阿努拉德·辛格(Anurad Singh)即位。他的王位繼承得到了奧朗則布皇帝的確認,為表示對本迪王室的尊敬,在他即位之時,皇帝贈給他錦袍和一頭披戴華麗的大象。1683年,阿努拉德·辛格跟隨奧朗則布遠征德干。當時,馬拉塔人的勢力如日中天,他們利用游擊戰術多次挫敗帝國軍隊。阿努拉德·辛格和隨從英勇地救出落入敵人之手的皇室貝格姆,進一步得到奧朗則布的賞識。但是,1696年,他在平定旁遮普帝國北部領地內的叛亂時死去。(86)

阿努拉德·辛格去世后,他的長子布德·辛格(Budh Singh)即位。在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后的帝位爭奪戰中,布德·辛格無可匹敵的勇氣和支持使穆罕默德·穆阿扎姆(Muhammad Mu'azzam,即巴哈杜爾·沙一世)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作為對其貢獻的回報,皇帝賜給他“摩訶拉奧·羅阇”(Maharao Raja)頭銜、7 000級曼薩布、52個地區,并與他保持親密關系。(87)

1712年1月,巴哈杜爾·沙一世(Bahadur Shah I)去世,賈漢達爾·沙(Jahandar Shah)在祖爾菲卡爾·汗(Zulfikar Khan)的支持下,打敗和殺死其他3個王位競爭者,成為莫臥兒帝國皇帝。祖爾菲卡爾·汗成為瓦吉爾,史無前例地被授予10 000級曼薩布,他的副手達烏德·汗·潘尼(Daud Khan Panni)依舊擔任德干總督,私人財務官薩巴·昌德(Sabha Chand)成為皇家領地的總管。在聽到父親阿濟姆-烏什-善(Azim-ush-Shan)失敗被殺的消息后,法魯克西雅爾在巴特那自立為帝,為爭取賽義德兄弟的支持,承諾在獲勝后將任命他們為品級最高的兩個職位即瓦吉爾和米爾-巴克什。(88)賽義德兄弟隨即發動叛亂,布德·辛格支持在位的皇帝,不顧個人安危,與叛軍作戰。在布德·辛格奮戰于帝國北部地區時,齋浦爾羅阇賈亞·辛格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地,入侵本迪,并使之屈服,將本迪的管理委托給庫爾瓦爾(Kurwar)拉奧羅阇達勒爾·辛格(Dalel Singh)。布德·辛格幾次試圖打退敵人,收復本迪,都沒能成功,并于1730年在流亡中死去。其年僅13歲的兒子烏麥德·辛格繼位。在烏麥德·辛格即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本迪每年向齋浦爾摩訶羅阇支付貢金。馬拉塔人到處搶劫,使很多地方都荒無人煙。拉奧喪失了一個又一個地區,幾乎到了要喪失所有領土的邊緣。1770年,烏麥德·辛格將國家的管理托付給兒子阿吉特·辛格,自己作為娑度(Sadhu,印度教苦行高僧)游走在南亞各處圣地。3年后,阿吉特·辛格在外出狩獵時殺死了同行的烏代布爾拉納阿里·辛格(Ari Singh)。這一事件導致兩個王室家族的紛爭,數月之后,阿吉特·辛格去世。烏麥德·辛格只得又接過王位,直至1804年去世,由兒子比尚·辛格(Bishan Singh)繼承王位。(89)

1804年,英屬東印度公司派出由威廉·蒙森(William Monson)上校率領的一支軍隊去鎮壓印多爾,在隨后的災難性撤退中,威廉·蒙森得到本迪羅阇比尚·辛格的大力支持。羅阇不僅給予英軍一條安全通道,而且不顧自己的利益,給予最大限度的援助。這招致馬拉塔人的瘋狂報復。從1804年至1817年,馬拉塔人和平達里人不斷襲擊本迪,將所到之處變成廢墟,向王公勒索貢物,馬拉塔人的旗幟飄揚在本迪首府,而本迪王公的收入不足以給他提供安全保護。據詹姆斯·托德(James Tod)的說法,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1804年拋棄了羅阇”(90)

不過,在締結和約后,英國人無條件幫助本迪收復被印多爾占領了半個多世紀的領土。1818年2月10日,博霍拉·托拉蘭(Bohora Tolaram)和詹姆斯·托德分別代表羅阇比尚·辛格和英屬東印度公司總督哈斯丁斯簽訂條約。條約規定:英國人為本迪提供保護,本迪承認英國政府的最高統治權并永遠與之合作;印多爾占有的領土歸還給本迪,本迪則將原來給印多爾的貢金和收入支付給英屬東印度公司,并為英國軍隊提供給養。(91)

22.邁索爾

邁索爾(Mysore)是印度南部勢力強大的王國,面積76 232平方千米。傳統認為,邁索爾王國是毗阇耶·拉杰(Vijaya Raj)和克里希納·拉杰(Krishna Raj)兄弟倆在1399年建立的,起初是毗阇耶那伽羅(Vijayanagara)帝國的附庸國。

隨著毗阇耶那伽羅帝國的衰落,邁索爾逐步走向獨立。1552年即位的沙馬羅阇四世(Chamaraja IV)不再向名存實亡的毗阇耶那伽羅君主阿拉維杜·羅摩拉亞(Aravidu Ramaraya)納貢,并將帝國的使者和收稅官都驅逐出邁索爾。邁索爾王國擴張到有300名士兵保護的33個村莊。蒂馬羅阇·沃德亞爾二世(Timmaraja Wodeyar II)征服了一些周圍的酋長領地,1565年左右,宣布脫離毗阇耶那伽羅而獨立,成為第一位稱“摩訶羅阇”的絕對君主,不過他的獨立并沒有獲得毗阇耶那伽羅帝國的批準。

1610年,羅阇·沃德亞爾驅逐了年邁的毗阇耶那伽羅總督阿拉維杜·蒂魯馬拉(Aravidu Tirumalla),占領斯里倫格伯德訥姆(Srirangapatnam)。1613年,他又征服烏馬杜爾(Ummattur),兼并了它的領土。他也通過征服獲得北邊賈格德瓦·拉亞(Jagadeva Raya)的領土。其后的沙馬羅阇六世推行同樣的政策,1630年攻占金訥伯德納(Channapatna),將賈格德瓦·拉亞所有的領土都并入邁索爾。(92)

在阿拉維杜·羅摩拉亞去世后,沃德亞爾家族進一步宣示自己的主權。1637年,納拉薩羅阇·沃德亞爾一世(Narasaraja Wodeyar I)即位。第二年,他打退了比賈布爾軍隊對斯里倫格伯德訥姆的進攻。隨后,他四面擴張王國的領土,南邊從馬杜賴奪取薩迪亞門格拉姆(Satyamangalam)和其他一些地方;西邊推翻金格爾瓦(Changalvas)家族的統治,奪取比里亞伯塔(Piriyapatha)和阿格爾古德(Arkalgud);北邊奪取霍蘇爾(Hosur);東邊多次給馬格迪以沉重打擊。(93)

17世紀后期,奇卡·德瓦羅阇·沃德亞爾(Chikka Devaraja Wodeyar)在位時,邁索爾吞并了現在卡納塔克南部的大部分和泰米爾納德的部分地區,成為德干南部強大的國家。坎迪拉瓦·納拉薩羅阇·沃德亞爾二世(Kanthirava Narasaraja Wodeyar II)試圖進一步向北擴張,但遭到了比賈布爾蘇丹國及馬拉塔附屬國的阻撓。邁索爾轉而向南邊的泰米爾鄉村地區擴張,納拉薩羅阇·沃德亞爾二世獲得了現在的哥印拜陀(Coimbatore)北部地區,而他的繼承者多達·德瓦羅阇·沃德亞爾(Dodda Devaraja Wodeyar)進一步擴張,占領了泰米爾西部地區。邁索爾王國的版圖大大擴大,東邊到塞勒姆(Salem)和班加羅爾(Bangalore),西邊到哈桑(Hassan),北邊到吉格默格盧爾(Chikmagalur)和杜姆吉爾(Tumkur),南邊到哥印拜陀的其他地區。

1731年,多達·德瓦羅阇·沃德亞爾去世,他的直系后代未能掌握實際權力,王國的實權落到軍事將領德瓦拉吉(Devaraj)和嫩賈拉吉(Nanjaraj)手中,他們選擇邁索爾摩訶羅阇。(94)古吉拉特總督不時派兵到邁索爾,索取貢物。1757年,馬拉塔人在巴吉·拉奧率領下經常襲擊邁索爾,使它變得十分貧困,以至于不得不抵押幾個塔魯克以誘使敵人退兵。在抵御外敵的過程中,1749年圍攻邊境城堡德萬哈利(Devanhalli)時,海德爾·阿里嶄露頭角,得到嫩賈拉吉的賞識和器重。按照海德爾·阿里的建議,將馬拉塔人從抵押給他們的塔魯克驅逐出去。1759年,當戈帕爾·哈里(Gopal Hari)率領馬拉塔人再次進犯時,海德爾·阿里被任命為總司令,抵抗馬拉塔人。他成功解救了班加羅爾和金訥伯德納,在回到斯里倫格伯德訥姆時,他得到嫩賈拉吉的擁抱和“法塔赫·海德爾·巴哈杜爾”頭銜。(95)不久,海德爾·阿里控制了半個國家,嫩賈拉吉被迫退休。

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初,海德爾·阿里及其子提普·蘇丹掌握邁索爾的實際權力,使邁索爾的軍事實力達到鼎盛狀態。

23.盧納瓦達

盧納瓦達是孟買管區內的拉杰布達納土邦,北鄰棟格爾布爾,東鄰卡達納和圣特-蘭布爾(Sunth-Rampur),南鄰班杰縣的戈特拉,西鄰巴拉斯諾爾(Balasinor)和伊德爾,面積1 005平方千米。王公是拉杰普特人維爾普拉(Virpura)族的后裔。傳說其祖先早在1205年就于維爾布爾(Virpur)建立了國家。因古吉拉特蘇丹的勢力日益增強,1434年,拉納比姆·辛格只得將都城遷到默希(Mahi)河對岸的盧納瓦達。

1594年,阿赫拉杰(Akheraj)繼承王位。他去世時沒有王位繼承人,比姆·辛格的直系終結,旁系的古姆博·拉諾(Kumbho Rano)繼承王位。1637—1674年錢德拉·辛格(Chandra Singh)在位期間,伊德爾王公的兄弟阿爾瓊達斯(Arjundas)效力于莫臥兒帝國,巡查古吉拉特帝國領土。在盧納瓦達、班斯瓦拉、棟格爾布爾和德瓦利亞(Devalia)等國王公的陪同下,他在巡查時出其不意地進攻拉納尚王國(Ranasan)。拉納尚軍隊發起反攻,殺害了盧納瓦達、棟格爾布爾和德瓦利亞王公,活下來的班斯瓦拉王公焚燒了他們的尸體。

1711年,納哈爾·辛格即位。在他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艾哈邁達巴德總督海達爾·庫利·汗(Haidar Kuli Khan)進攻盧納瓦達,索取了8萬盧比賠款。為了加強防衛,他于1718年修筑了盧納瓦達的城墻。納哈爾·辛格的長子先于他去世,因此,在他于1735年去世時,王位傳給他的長孫瓦哈特·辛格(Wakhat Singh)。艾哈邁達巴德總督謝爾·汗二世(Sher Khan II)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進攻維爾布爾,殺死代表拉納管理維爾布爾的蘇丹·辛格(Sultan Singh),搶走兩匹馬和3 000盧比現金。1758年,瓦哈特·辛格去世,長子迪普·辛格(Dip Singh)即位。同年,馬拉塔佩什瓦的總督薩達謝夫·拉姆錢德拉(Sadashiv Ramchandra)率軍入侵盧納瓦達,俘虜了迪普·辛格,直到索取了5萬盧比贖金才釋放了拉納。(96)

1803年,盧納瓦達拉納開始與英屬東印度公司聯系,希望得到保護,并承諾每年支付貢金,但因總督康華里(Cornwallis)勛爵推行不干涉政策而未能如愿。1812年,拉納法塔赫·辛格(Fateh Singh)和巴羅達蓋克瓦德簽訂協定,盧納瓦達分兩次向巴羅達支付貢金7 001盧比。(97)1819年8月10日,英屬東印度公司代表約翰·馬爾科姆(John Malcolm)與瓜廖爾摩訶羅阇朵拉特·拉奧的代表曼·辛格簽訂協議,只要信地亞不直接或間接地干涉盧納瓦達的內部事務,放棄對已經占領了40年的盧納瓦達70個村莊的權利,盧納瓦達每年支付貢金9 230盧比,英國擔保貢金的支付。(98)盧納瓦達處在英屬東印度公司的保護之下。

24.賈恩吉拉

賈恩吉拉(Janjira)位于現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賴格德(Raigad)地區,包括穆魯德(Murud)、斯里沃爾滕(Shrivardhan)及賈恩吉拉島,面積839平方千米。1489年,一個為艾哈邁德訥格爾蘇丹服兵役的遜尼派阿比西尼亞人化裝成商人,獲得許可將300個箱子從其船上搬到岸上。每個箱子裝了一個士兵,阿比西尼亞人通過這種方式,奪取了賈恩吉拉島,確立了統治。隨后一個世紀,統治者將自己置于比賈布爾蘇丹保護之下。

莫臥兒帝國和馬拉塔人爭奪對賈恩吉拉的控制權,多次進攻賈恩吉拉,但都被西迪·赫里亞特(Sidi Kheriyat)打退。1676年,奧朗則布皇帝正式承認賈恩吉拉統治者為納瓦布。1699年,西迪·赫里亞特去世,其弟卡西姆(Kasim)即位。1707年,卡西姆去世,西迪人推舉錫魯爾·汗(Sirul Khan)為卡西姆的繼承人。1713年,巴拉吉·維斯瓦納特(Balaji Vishwanath)與海盜頭子卡諾吉·安格利亞(Kanoji Angria)簽訂條約,以消滅西迪政權。賈恩吉拉的領土遭到侵略,錫魯爾·汗被迫放棄獨立。(99)

1734年,錫魯爾·汗去世,留下3個兒子,最小的兒子謀殺了長子阿卜杜勒(Abdullah),趁次子李赫曼(Reheman)不在賈恩吉拉,奪取了王位。李赫曼向薩達拉羅阇求助,打敗了弟弟,獲得王位。不過,5年之后,他被迫讓位給西迪·哈桑(Sidi Hasan)。(100)

1759年,賈恩吉拉與古吉拉特南部的賈法拉巴德(Jafarabad)土邦結盟。1762年,賈法拉巴德宣布破產,賈恩吉拉幫其償還債務,并在賈恩吉拉任命總督。英國人到來之后,馬拉塔人不再進攻賈恩吉拉。1799年,賈恩吉拉由孟買管區管理。

25.林布迪

林布迪(Limbdi)位于孟買管區卡提阿瓦半島東部,面積632平方千米,北鄰拉克塔爾(Lakhtar)土邦和英屬維勒姆格姆(Viramgam)地區,東鄰英屬托爾加(Dholka),南鄰包納加爾和滕圖加(Dhandhuka)地區,西鄰瓦德萬(Wadhwan)和久拉(Chula)土邦。

王公(塔庫爾·薩赫布)屬于拉杰普特的賈拉(Jhala)族,林布迪的奠基者哈帕爾代奧(Harpaldeo)因戰功卓著,從最后一位古吉拉特的拉杰普特國王卡蘭·瓦格赫羅(Karan Vaghelo)那里獲得1 800個村莊的賞賜。(101)哈帕爾代奧有3個兒子,長子是特朗格特拉(Dhrangadhra)的創建者,次子門古(Mangu)大約于1500年建立林布迪。

門古去世之后至18世紀后期,馬杜帕爾(Madhupal)、達瓦爾(Dhaval)、格魯(Kalu)、丹拉(Dhanra)、拉科一世(Lakho I)、伯杰拉杰一世(Bhojraj I)、卡蘭·辛格和阿斯格蘭一世(Askaran I)等27個塔庫爾統治林布迪。(102)維里薩爾二世去世后,哈爾巴姆一世(Harbham I)繼承王位。他在攻占了林布迪城后,將首都遷到這里。賈斯丹(Jasdan)和巴利耶德(Paliyad)的王公經常率領卡提人(Kathis)進攻林布迪。有一次,在哈爾巴姆一世去安巴吉(Ambaji)朝圣時,卡提人乘機進攻首都林布迪,塔庫爾的弟弟阿瑪爾·辛格在抵抗中陣亡。哈爾巴姆一世一聽到弟弟陣亡的消息,就立刻返回林布迪,為弟弟報仇,將卡提人趕出林布迪城門。(103)

1786年,哈爾巴姆一世去世,哈里·辛格(Hari Singh)繼任塔庫爾·薩赫布。1807年,哈里·辛格和英屬東印度公司代表亞歷山大·沃爾克締結條約,亞歷山大·沃爾克保證讓王公享有現有的充分權利,王公則答應支付亞歷山大·沃爾克所確定的貢金,停止內部戰爭。(104)

26.朱巴爾

朱巴爾位于西姆拉以東,與西爾木爾、代赫里格爾瓦爾(Tehri Garhwarl)、塔羅奇、羅溫格爾、布薩爾、達科蒂、蓋翁塔爾和英屬科泰地區接壤,面積710平方千米。(105)朱巴爾王公家族是拉杰普特人。11世紀后期,統治西爾木爾和朱巴爾的國家發生王位之爭,1075年即位的巴拉克·昌德(Balak Chand)遭遇其弟桑薩爾·昌德(Sansar Chand)和格拉姆·昌德的挑戰,隨后進行了長期的內戰,最終巴拉克·昌德被廢黜。他的兒子格拉斯·昌德(Kalas Chand)繼承朱巴爾周邊的領土,創建國家,他的兄弟建立了羅溫國(Rawain State)。

格拉姆·昌德致力于使當地的小酋長承認他的領導地位,其子阿瑪爾·昌德(Amar Chand)最終征服了他們。(106)在經歷了大約25個王公后,洛普·昌德(Roop Chand)繼任拉納。(107)他的兒子拉納烏格蘭·昌德(Ugran Chand)成功征服朱巴爾以北、當時處在布薩爾控制下的地區。烏格蘭·昌德的兒子格蘭·昌德(Karan Chand,1527—1558年在位)被視為“現代”朱巴爾的創建者。正是他在代奧拉(Deorha)修建了宮殿和寺廟,規劃了城市的布局。

1629—1676年伯格·昌德(Bhag Chand)在位時,朱巴爾遭遇格爾瓦爾人的入侵,伯格·昌德在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格爾瓦爾宮廷度過的。正是在這個時期,在格爾瓦爾人的幫助下,賈拉普·辛格(Jalap Singh)占領其兄伯格·昌德統治的朱巴爾的戈爾哈拉地區(Kolhara),獲得實際上的獨立。但不久他就被監禁起來。不過,伯格·昌德并沒有將弟弟一家人趕出戈爾哈拉,而是讓他們實際持有并繼承這塊土地。伯格·昌德之子拉納那林·昌德(Narain Chand)領導了一次反對格爾瓦爾人的斗爭,并且部分地取得成功,大大加固了朱巴爾城。遺憾的是,他的繼承者們不是十分勤勉,直到18世紀初,朱巴爾都處在鄰國西爾木爾的控制之下。

拉納胡卡姆·昌德(Hukam Chand)是一個精力充沛的統治者和著名的武士,恢復了朱巴爾的獨立。但是他沒有子嗣,因此,在他于1773年去世時,朱巴爾發生了王位之爭,胡卡姆·昌德的二弟欣奇爾·辛格(Khinchir Singh)試圖奪取王位。在朱巴爾內亂之時,西爾木爾和布薩爾趁機入侵,胡卡姆·昌德的大弟普拉斯·昌德(Puras Chand)和維齊爾挽回了局勢。他們向西爾木爾將軍科迪亞(Khodia)許諾,如果幫忙廢黜欣奇爾·辛格,就給他大量財富。普拉斯·昌德在科迪亞幫助下很快就奪取了王位,一直統治到1832年。

1839—1877年拉納普蘭·昌德(Puran Chand)在位時,朱巴爾遭到廓爾喀人的入侵,英國人也在此期間踏上領土。在廓爾喀人占領時期,朱巴爾被勒索數筆貢金,1810年為2.2萬盧比,1811年為1.9萬盧比,1812年為1.5萬盧比。(108)英國人通過維齊爾干預朱巴爾的事務,普蘭·昌德十分懷疑英國人的意圖,英國人最終在1839年以治理不善為由迫使其退位,將其年僅4歲的兒子格拉姆·昌德扶上王位。普蘭·昌德深信英國人將吞并朱巴爾,在1843年自殺身亡。1853年,格拉姆·昌德成年,獨立統治國家。但是,他也因治理不善于1859年被廢黜。(109)

除上述王國外,莫臥兒王朝建立前已存在的其他一些王國簡況如表1。

表1 莫臥兒王朝建立前南亞次大陸其他王國成立時間、面積和人口一覽

續表

說明:1. 本表數據取自J.C.Dua,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 Who's Who of Princely States in Indian Sub-Continent,New Delhi: Kaveri Books,2000.Arnold Wright,Indian States:A Biographical,Historical,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London,1922;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2006.C.U.Aitchison,A Collection of Treaties,Engagements and Sanads Relating to India and Neighbouring Countries,14 vols,Calcutta,1929—1933;reprinted by Kraus-Thomson Organization Limited,1973。

2. 因獲得英屬東印度公司或英王政府賞賜的領土,或因將一些領土割讓給英屬印度,或因王族內部領土的分割,一些土邦的面積會有變化,數據后未標明年代的是1901年統計數據。人口數據的年份與面積數據的年份相同。

3. 國名翻譯主要參考: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印度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淅川县| 阜平县| 得荣县| 淄博市| 湘乡市| 榕江县| 昂仁县| 南宁市| 察雅县| 资兴市| 江北区| 沽源县| 峡江县| 衡山县| 苏尼特左旗| 沅江市| 彭山县| 诸城市| 兴业县| 宁阳县| 伊通| 大方县| 长葛市| 钟祥市| 四子王旗| 加查县| 德惠市| 绥江县| 信阳市| 石景山区| 来凤县| 穆棱市| 紫阳县| 万全县| 丹阳市| 汝城县| 晴隆县| 泸水县| 沂水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