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奮三世余烈,毀大唐基業
書名: 視頻劇透歷史,從盤點帝王榜開始作者名: 無事不生緋本章字數: 2092字更新時間: 2024-08-28 08:00:00
【帝王盤點,十大敗家帝王】
【第六名】
【唐玄宗,李隆基】
【上榜理由: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榜單剛剛揭幕,大清贅婿就迫不及待地嘲笑起來:李三郎,你也上來巡回演出啦,哈哈哈……
劉徹:李三郎家的事故可真多,沒個三五天真說不完。對了,上回安史之亂還沒細講呢。
曹操:一群大男人打來打去,有什么好聽的。
孤想聽聽三郎是如何搶到兒媳婦的,聽說玉環還有姐姐妹妹是吧,三郎有沒有一起搶啦?
李隆基:曹阿瞞,你一炮害三賢,也不妨多讓呢。
高歡:本王就不同了,本王只想看看大唐第一師奶殺手是如何煉成的。
李隆基:賀六渾,你滿院的人妻還好意思笑話老子。你和蠕蠕公主那點事,要不要我給大伙科普一下?
司馬炎:三郎命真好,上位過程中,一路都有奇女子環伺,韋后,太平公主,安樂公主,楊貴妃,哪個不是如花似玉,嬌媚可愛?
李隆基:這樣的福氣給你,要不要?
司馬炎:我們都想要楊玉環,你給不給?
李隆基:滾!
李虎:言歸正傳,今天談論的是李三郎敗家的那點事,各位消停點。
弘歷:李三郎奮三世之余烈,毀大唐之基業,精神可嘉呀。
嬴政:大清贅婿,你確定你沒有在內涵朕?
李世民:是不是內涵你不好說,指定是指桑罵槐。
劉邦:趙政你傻不傻,本期吐槽對象是大唐李三郎,你頂著個大腦袋瞎湊什么熱鬧?
劉徹:就是啊,李三郎折騰出安史之亂,李唐王朝進入衰敗期,這敗家子當的實至名歸。
朱元璋:劉小豬,你這話就不對了。不是因為安祿山造反,唐朝才衰敗。而是因為唐朝衰敗,社會矛盾過于激化,所以才會到處暴亂。
李世民:大唐帝國剛剛進入鼎盛時期,怎么就衰敗了?
按你朱扒皮的說法,大明從開局就是衰敗,一衰到底。
朱元璋:你大唐關中集團和河北集團,從開局斗到結局,我大明可不帶這樣玩的。
李隆基:你大明前有藩王割據,后有宦官專權,主打一個不消停。
朱棣:你大唐安史之亂的根源,怕是要追溯到高祖李淵,食言殺竇建德一事上來。
李世民:大明連個游牧民族都打不過,還敢和大唐一較高下。
朱元璋:大唐父慈子笑老傳統了,既要防老子,又要斗兒子,皇權就沒正常交接過,出個人間之屑的李三郎,實屬正常操作。
劉邦:老朱家別吵了,乃公沒看懂盤點視頻里面的騷操作,給咱解釋解釋唄。
朱棣:三哥想知道啥,問我朱老四就行。
劉徹:視頻里面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彈幕為何說安史之亂打了八年?
趙匡胤:安祿山死,叛軍推出安慶緒繼續抵抗。
朱元璋:趙大說的太委婉了,事實是安慶緒弒父了。
朱棣:安慶緒死,叛軍推出史思明,實際如何大伙自行腦補吧。
趙光義:史思明死,叛軍又推出史朝義。
朱元璋:實際上史朝義也弒父了。
趙匡胤:史朝義死,叛軍雖然再也推不出一個號令群雄的人,但是依然在各自頭領的率領下繼續抵抗,形成藩鎮割據。
朱棣:換句話說,安史之亂不是安祿山或者史思明個人的問題,大唐已經到無藥可救的地步。
民心已經變了,沒有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依然會發生,這是躲不過的。
劉徹:這叛軍瞧著也挺拉胯的樣子,李三郎怎么還打不過,莫非李唐真到強弩之末啦?
司馬懿:哼,李唐王朝不過如此,造出來的安史之亂不比八王之亂好到哪里去。
司馬炎:咱司馬家比不過老劉家咱認,這還不比不過老李家?
李世民:你們子孫三代加起來都打不過朕,拿頭比我們家大唐盛世?
司馬懿:你家李三郎如此沒下限,不單老夫甘拜下風,歷朝歷代帝王都要望塵莫及。
李治:拿你家上限比咱老李家下限,墻都不服就服你這個老陰比。
楊廣:李三郎別躲在背后不吱聲,給大伙說說,你是怎么被一個糟老頭,嚇得屁滾尿流的……
李隆基:老子再怎么造,至少沒亡國,輪得到你個亡國之君在這里嗶嗶。
楊廣:亡國又怎樣,老子亡國亡的驚天地泣鬼神。你李三郎被狗咬了,那可是丟人丟到家了。
弘歷:李三郎這是年紀大了,自信過頭了,他覺得安祿山沒勝算,卻沒能看清安祿山會狗急跳墻。
趙匡胤:李三狡猾有余,才智不足,看人的眼光越來越差。從早年的姚崇宋璟到最后的李林甫楊國忠,李三郎的言路越走越窄。
劉秀:依朕看,這是老李家的老傳統,玩平衡術玩脫了。
想來三郎以為吃定所有人,沒想到局勢失控了,被狗反咬一口,里子面子全都丟光了。
朱元璋:每個王朝玩弄權術登峰造極的皇帝,都是這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那個皇帝。
大唐的轉折點來的過于早了些,又沒有中興之主再造大唐,自然比不過大漢。
李世民:若說我家李三郎是個敗家子,大漢天子劉徹也好不到哪去。
李治:沒錯,要罵一起罵。漢武帝、唐玄宗、乾隆這三個都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典型代表,干脆組團出道算了。
楊廣:前面出了三個活寶,這會又來了三劍客,下次不知道還能出點什么新鮮玩意。
朱棣:雖然都是老不死,本質還是不一樣的。
李世民:有什么不一樣,不都是敗家子?
劉邦:乾隆老了享樂了但兜住大半底,漢武帝老了瘋癲了但最后也兜住了一半底,唐玄宗老了無恥了最后漏了個底掉。
李隆基:老子又沒敗光家產,怎么就漏個底掉啦?
劉秀:漢武帝死前還能選出霍光金日磾兩個靠譜的托孤大臣。
及時掉頭,保住了體面。
康熙:乾隆只是后期不如前期耀眼,也沒做什么大錯
雍正:乾隆在最后幾年陽壽,設計了金瓶掣簽制度,功德無量。
皇太極:要是乾隆死早了,后面的君王何人守得住西藏?
李世民:我大唐玄宗也曾有過開元盛世,最終不也保住了體面?
朱元璋:皇位都作沒了,被迫當了太上皇,哪來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