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為什么整個事件不可能是由宦官們謀劃的呢?
通常一件事,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整件事情的幕后黑手。
縱觀整件事,誰獲得了較大的利益?
無疑是宦官。
他們成功借著這個機會,掀起了第三次黨錮的前兆。
如果不是宦官,難道是他們士人自己嗎?
看看他們現在的慘狀吧!
難道他們做這些只是因為家里呆著太舒坦了,想找個機會把自己送進都內獄進行深造不成?
這種事情經不得細琢磨。
越琢磨,孫父覺得自己的猜測越正確。
世人往往只會認為是第一層——士人偷雞不成蝕把米,而聰明的他已經看到了第二層——宦官賊喊捉賊。
士人與宦官彼此心知肚明,黨錮之后,雙方已然勢同水火,必欲置對方于死地,以求斬草除根,永絕后患。
須知,“斬草除根”這一成語源遠流長,其典故可追溯至春秋時期,于《左傳》中亦有明文記載。
因此,當宦官見尚書重現世間,士人群體似有再度崛起之勢,他們心中自然生出恐懼,深恐士人一旦得勢,必將對己等施以報復。
基于此種心態,宦官再次對士人施以打壓,也就不難理解了。
孫父按照自己的邏輯捋了一遍,越捋越通順,一切不合理的解釋在一瞬間都找到了答案。
如果不是此時深陷獄內,且渾身酸痛,他真想痛飲三杯為自己的智慧慶祝。
只是...這種事情不能光他一個人知道。
他得要宣揚出去,這樣才能揚名且自救。
不然,宦官的陰謀詭計真就被他們得逞了。
想到了這點后,孫父在眾人辯論的喘息之際找到了插嘴的機會。
只聽他高聲喊道,“諸位士兄請聽我一言。”
眾人聞言,紛紛投來好奇與疑惑的目光,議論聲漸息,都想知道這位從劉景升進來就一直不怎么說話的老頭兒,能說出什么驚人之語。
當孫父感受到全體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一人時,身上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他清了清嗓子,語氣凝重地繼續說道:“我細思之下,發現此事背后,實則另有隱情。”
“看似天意站在我們士人一邊,實則整件事卻是宦官為了攻訐我們所布下的局。”
“他們故意捧殺我們,同時污蔑自己,此舉實則是為了博取陛下的同情與偏袒,一旦陛下心生偏頗,他們便有了肆意攻擊我們的借口。”
“宦官們處心積慮,所圖甚大。”
說到最后,孫父捏緊了拳頭,漲紅了臉,語氣尤為高昂。
“他們不僅想要掌控朝政,更想要將我們士人徹底踩在腳下,永無翻身之日。”
此言一出,獄中頓時一片嘩然。
有人皺眉不信,有人則若有所思。
孫父見狀,心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別人越不相信越證明他的想法沒錯。
這也側面反應了宦官們的手段高明。
如果士人們自己都不相信整件事情是宦官做的,那么誰又會懷疑他們呢?
緊接著,他又將自己剛剛產生的觀點一一陳述,有理有據。
此刻,牢房內的士人們眼神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
原先,他們的眼神中交織著悲傷、憤怒、漠然……乃至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如今卻一致地化為了憤怒與恐懼。
這憤怒,是對宦官陰謀的憤慨;這恐懼,則是對未知命運的憂慮。
是啊。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整件事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是宦官布的局,他們就會步入萬丈深淵,而他們的親朋、子弟、好友就永無翻身之日。
畢竟,宦官們處心積慮的把他們抓來可不是組織他們回都內獄“憶苦思甜”體驗先賢經歷的。
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斗爭之中,抱有僥幸心理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宦官已經出招他們決不能坐以待斃。
正所謂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正是這個道理。
此時的孫父還在為自己的演講做著最后的總結。
“諸君,試成想,若我等皆因言獲罪,朝中還有誰敢直言?宦官豈不是更加肆無忌憚?此乃國之不幸,亦是吾輩之恥!”
他的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著。
“因此,我等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設法將此事公之于眾,讓天下人知曉真相,讓陛下聽聞忠臣之冤。”
“也只有這樣,方能還我等清白,亦能為國除奸!”
“我等應該聯名撰寫書信,曉明利害,呈遞給朝中的大臣,散播出去,如此,我等或有一線生機,國家亦有望除去奸佞!”
孫父話音一落,士人紛紛附和道。
“孫公所言極是!”
“善!”
“正該如此!”
一時之間,群情激奮。
“只是...我們沒有筆和紙該當如何呢?”
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然響起,打破了激昂的氛圍。
眾人一時之間面面相覷,確實,他們身陷囹圄,哪里來的筆墨紙硯呢?
這個問題在不消五秒便得到了解決。
“無妨,我等可咬破手指以血為墨,撕下袍子以衣為紙。”
說著,那名高聲提議的士人便猛地一撕自己的衣襟,露出了一片潔白的布料。
隨即,他咬破自己的手指,鮮血涌出,滴落在那片潔白的布料上,猶如綻放的紅花。
只見他緊皺著眉頭,趴在地面奮力地書寫著。
其他人見狀,也紛紛效仿。
一時之間,“嘶——拉——”劃破袖子的聲音在都內獄中不絕如縷。
只是,如果何颙在這兒的話,他一定認識此時做出這個提議、面色陰冷的士人。
他是賈詡。
為了袁紹的計劃,違背了自己的原則,自愿以身入局的賈詡。
與此同時。
庭院里的文會也逐漸接近了尾聲......
......
【PS:事實上,不光曹操和劉備論過英雄,劉表也和劉備論過英雄。出自《三國志?呂布張邈臧洪傳》】
【劉備、許汜與劉表共論天下之士,談及陳登時,許汜貶稱其為驕狂之士。劉備未直接反駁,轉而詢問劉表意見。
劉表認為許汜為人誠實,不會妄言,但陳登亦盛名在外,難以判斷。劉備遂問許汜有何事實依據,許汜述說昔日拜訪陳登時,陳登態度冷淡,不予招待。
劉備為此辯駁,指責許汜只知求田問舍,無救世之志,此乃陳登所不喜。劉備表示,若自己是陳登,將更不屑與許汜為伍。劉表聽后大笑。劉備稱贊陳登為文武雙全、膽識過人之士,今人難以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