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袁紹又給在場這些人講了魚販與和尚、手持熱杯、金子與爛泥的故事。
并且在潁川學院留下了一首禪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雖然這首詩的格律與當下流行的樂府詩風格相去甚遠,但這種差異可以比作現代人觀看現代詩與古典詩的情境。
其實,無論格式如何,無論韻律如何,只要是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作品,終會受到贊美。
這歸根結底,是審美觀的問...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隨后,袁紹又給在場這些人講了魚販與和尚、手持熱杯、金子與爛泥的故事。
并且在潁川學院留下了一首禪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雖然這首詩的格律與當下流行的樂府詩風格相去甚遠,但這種差異可以比作現代人觀看現代詩與古典詩的情境。
其實,無論格式如何,無論韻律如何,只要是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作品,終會受到贊美。
這歸根結底,是審美觀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