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工商改革,試曬鹽法【求追讀】
- 手游大明,從攻略朱元璋開始
- 靈靈吼
- 2674字
- 2024-07-14 11:10:00
“非議?”朱元璋聞言目光如刀一般看向趙翥,“什么非議?”
什么非議?
當然是各種非議——不該如此提高工匠地位,給予其官身之類的。
說起來,朱元璋雖然已經(jīng)停辦科舉多年,并主要以察舉制選官,卻對教育、儒學一直都很重視。
早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的吳元年,便借鑒元制,在南京設立國子學,為最高學府,亦是掌管儒學教育的重要機構(gòu)。(洪武十五年方改名國子監(jiān)。)
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興官學。
后來大明的社學、縣學、州學、府學等官方學校,都是在此時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外,朱元璋還興辦宗學,以及武學、醫(yī)學、陰陽學等專業(yè)學校。
所以,如今朱元璋生出設立魯班學院的想法,并不算突兀,于大多數(shù)大臣來講,此事也并非不能接受。
只因當下工匠地位相較于讀書人來講差距太大,趙翥才會硬著頭皮提醒朱元璋一句。
此時見朱元璋“瞪”過來,趙翥嘴唇動了動,卻是不敢說出什么質(zhì)疑的話了。
朱元璋則繼續(xù)道:“而今儒學在京師有國子學,醫(yī)學亦將設醫(yī)學院,此外又有武學、陰陽學等學校,朕再設一魯班學院有何不妥?”
這時胡惟庸出列道,“陛下圣明,工藝于農(nóng)事、軍事等助力不小,確實該重視起來。設魯班學院,必能令我大明百工技藝進步,令國家強大。”
朱元璋雖有除掉胡惟庸的打算,可聽他近乎拍馬屁的附和之語,還是滿意地點了點頭。
皇帝、宰相都發(fā)了話,與會大臣自然沒誰再出言質(zhì)疑。
事實上,工部大臣中,除了出身學官的趙翥,其他人壓根兒就沒想過反對此事。
在大明當下,大部分工匠都是歸工部管轄,工匠地位提升,朱元璋重視工匠、工藝,工部在六部中的重要性也將有所提升。
將來魯班學院建立,也有可能掛在工部下面,使工部職權(quán)得到擴張。
這于工部官吏來講,是大大的好事,他們沒理由反對。
接下來,便是眾大臣對朱元璋所道的三條政策進行查缺補漏,并議定三條政策的具體細則,以及如何妥當落實了。
將近半個時辰后,朱元璋讓大臣們稍事休息,該去如廁的如廁,該去吐痰的吐痰——吐痰這種事肯定不能在奉先殿的,不僅有辱斯文,還是對大明皇帝的冒犯。
約莫一刻鐘后,會議繼續(xù)。
朱元璋用他那中氣十足且洪亮的聲音道,“我大明建國十余年,驅(qū)除胡虜,平定四方,招撫百姓,編戶齊民。”
“為使百姓安于田地,勿要四方游蕩,我大明建國之始,便以農(nóng)事為主,取重農(nóng)抑商之策。這些年來效果斐然,從京師到地方皆有繁華之相。”
“因百姓家有存糧、錢糧富余,商賈亦逐漸增多。朕本有意抑制,然近來讀書,明悟此為天道使然,不易逆反。”
“朕又了解到,趙宋南渡之后,以江南一隅之地,對抗胡元數(shù)十年,其中錢糧來源多依賴商稅、海貿(mào)。”
“我大明此前抑商乃為重農(nóng),海禁則為平息海寇之患。但若因此便忽略商稅、海貿(mào)于增長國家財稅的重要性,無疑是因噎廢食。”
“故朕與太子、韓國公計議之后,決定更改商事國策,為開海禁、興海貿(mào)做準備。”
說到這里,朱元璋頓了頓。
大臣們大多神色變化明顯。
與之前針對工匠的三條政策相比,朱元璋欲重商事,開海禁、興海貿(mào),才是真正重大的政策改革。
工部、戶部眾大臣中,興奮者有之,憂慮者亦有之。
胡惟庸則雙眼微芒閃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朱元璋將眾人的表現(xiàn)都收入眼底,才繼續(xù)道:“關于商事改革,亦初步定下三條政策。”
“其一,命地方適當放寬對商賈路引的審核批準。不過,為防止百姓盲目從商,需規(guī)定,凡從商者不得荒廢其田地,不論是佃與他人,還是給予他人,皆可。違者罰錢。”
“其二,此前的三十稅一的商稅不僅太過籠統(tǒng),對某些商品而言,課稅也太低了。”
“當參考宋元商稅,結(jié)合我大明國情,重定商稅,使之趨于合理。”
“其三,嚴懲官吏威逼、勒索商賈的現(xiàn)象。另外,若商賈生產(chǎn)、販賣之物利于國家民生,地方有司需在職權(quán)內(nèi)就盡量予以方便,以示鼓勵。”
“接下來,諸卿便議一議,這三條政策可有缺漏之處。再商討相關細則,以及具體如何實施。”
朱元璋初定的三條商事相關政策中,并未解除對商賈衣冠的限制。
說到底,在他心中,商賈大多屬于不事生產(chǎn)的奸猾之輩,于國家之用不如士、農(nóng),甚至不如工匠。
所以,縱然決定重視商業(yè),他也不想商賈之輩太多、太得意。
誠如他早年所想,商賈得利遠易于耕種,且大多比農(nóng)夫富裕,若是不對其加以限制,讓千千萬萬埋頭辛苦種田的農(nóng)民怎么想?
農(nóng)為國本,這點朱元璋始終不會忘記。
隨后,以戶部為主的一眾大臣開始圍繞朱元璋所說的三條政策建言。
過了半個多時辰,方討論出一個讓朱元璋勉強滿意的結(jié)果。
如此重大的政策革新,自然不會只經(jīng)過一兩場大小會議,就隨便定下。
眼下只是君臣口頭商議,后面有關大臣還會寫出專門的奏本呈上來,朱元璋再讓人擬定圣旨下發(fā),最后由中書省及有關部司向地方衙門發(fā)去文函,政策才會一步步的落實···
洪武十二年,正月十三。
朱元璋早起就嘆了口氣。
昨日那神秘人又未發(fā)送引導信息。
有了前幾次的經(jīng)驗,朱元璋雖不至于焦慮,卻還是有點郁悶。
他覺得這次可能又得等半個月以上才能恢復。
因他每日只能收到兩條引導信息,若半月收不到,就等于錯過三十條信息,如何讓人不郁悶?
可惜他目前都不知道那神秘人在哪里,便是想派人將其抓來京師,也辦不到。
只能被動等待。
下午,兩淮都轉(zhuǎn)運使沈折桂抵京。
朱元璋做事雷厲風行,只給了沈折桂一個時辰洗塵、休息,便召其入宮。
待沈折桂進了奉先殿,行過禮,朱元璋便將抄寫了“曬鹽法”的紙張交給宦官遞了過去。
在沈折桂觀閱時,朱元璋道:“此乃朕于古籍中得到的曬鹽法,你在淮安、揚州兩府沿海尋合適處試驗之。”
紙上文字不多,沈折桂很快看完。
他眉頭緊皺,對曬鹽法頗為懷疑。
因事涉淮鹽,他雖畏懼朱元璋威嚴,還是準備道出心中疑慮。
否則的話,將來事情出了差錯,還得怪他。
“陛下,海水固然可借日照析出鹽巴,可日曬何如烈火蒸煮?”
“更何況,天氣莫測,一年中陽光充裕之日不知有幾,臣以為曬鹽法得鹽恐怕還不如柴火蒸煮啊。”
朱元璋聽了一笑,“沈卿莫非以為朕不知制鹽之事?灶戶以鐵鍋制鹽,每日需耗費多少柴薪?鹵水侵蝕鐵鍋,一年又需耗費多少鐵鍋?”
“曬鹽法看著似慢,可只要摸索出規(guī)律,大建鹽田,一次所得豈不遠勝諸多灶戶蒸煮?”
沈折桂作為都轉(zhuǎn)運使,對于制鹽之事其實一知半解。聽朱元璋這么一點撥,發(fā)現(xiàn)曬鹽法真有可能優(yōu)于蒸煮之法。
遂不敢多言,俯首道:“是臣愚鈍···臣這便回揚州辦理此事。”
朱元璋道,“倒也不必如此著急,你休息一晚,明日再回去也不遲。”
“謝陛下。”
···
隨后幾日,朱元璋依舊沒能收到新的引導信息。
他耐心等待的同時,也沒落下軍政事務。
督建醫(yī)學院、魯班學院之事,他交給了朱標。
商業(yè)政策改革之事,則讓李善長兼領,讓中書省、戶部去負責督辦、落實。
一轉(zhuǎn)眼便過了上元節(jié)。
到了正月十八這日,一快馬飛奔入城,騎手手持露布,沿路高呼——
“大捷!”
“西番土門峽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