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在歷史中尋找未來

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借鑒,歷史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現在,把握未來。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是人們焦慮的來源。如何規避這些不確定因素中不利的一面,如何讓事態沿著好的方向發展,是每個肩負責任的成年人都要思考的問題。這時候歷史學顯現出了它的獨特意義。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這些事情看上去是確定的,相互之間因果關系了然。能不能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幫助我們躲過那些前人踩過的坑,規劃出更有效的行事路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史為鑒”意識。

談到中國傳統史學,在引導人們“以史為鑒”方面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莫過于《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個書名就含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意思,它是古代皇帝與士大夫治國理政的借鑒。《資治通鑒》講述了從戰國到五代長達1362年的歷史,其間統一與不統一的王朝、政權有40個左右,稱皇帝者250余人,作者用編年方法一氣呵成,可謂博古通今,看盡興衰成敗。

但我們“以史為鑒”,是不是買一套《資治通鑒》,一個個故事讀下來就可以了呢?也沒這么簡單。《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職業史學家,他生活在宋朝,他的首要身份是政治家。除了編著《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熟知的事跡還有作為保守派士大夫領袖,對抗王安石變法的行動。《資治通鑒》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在反對王安石新法的過程中編寫而成的。宋神宗啟用王安石為宰相之后,司馬光在政治上就被邊緣化了,之后他離開首都開封,在洛陽居住了15年,這15年就是《資治通鑒》成書最重要的階段。

試想一位不得志的政治家,在看待歷史的時候,會看到些什么?他一定會把對當下種種的批判意識投射進對歷史的解讀中,也會借闡述歷史表達自己的施政理念。這正是《資治通鑒》的獨特之處,也是《資治通鑒》不可模仿的關鍵所在,它體現的不僅是一位飽學之士處理歷史的筆力,更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所具備的對國家、社會該如何運營的洞察力。后代續寫《資治通鑒》的學者很多,但沒有一個能在政治思考、實踐上達到司馬光的高度,所以他們不可能復制《資治通鑒》的成功。

司馬光獨特的政治見解、深刻的社會觀察力賦予了《資治通鑒》高度,同時也給讀者制造了理解困難。司馬光是一位高明的作者,他能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觀念隱藏在對歷史的講述中,你以為自己讀到了一個事實,其實只是接收了司馬光的一個觀點。歷史講述必然帶有主觀性,只是有的高明,有的拙劣。人們在希望得到歷史指點的同時,也會把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是非曲直應該如何衡量這類價值尺度運用到對歷史的理解、闡釋中,對于絕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這一行為是零碎的、無意識的,但對于司馬光這樣的大政治家、大學者來說,運用價值尺度和當下觀念重新編排、解釋歷史,是系統性的、有意識的。所以我們在閱讀《資治通鑒》的時候,必須區分出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念,哪些明顯帶有作者司馬光的時代性。

基于此,我們這部書并非簡單羅列《資治通鑒》中的故事,而是特別安排了《理念篇》與《實踐篇》兩個部分。《理念篇》系統剖析了《資治通鑒》的成書背景、司馬光的思想特征,以及司馬光是如何運用《資治通鑒》中的歷史事件與現實互動的,《資治通鑒》中又有哪些被講述的“歷史事實”,實際上是為了批判王安石新法。這些分析不僅能提高我們對《資治通鑒》的認識,也能提高我們對歷史學本質的認識,從而更深刻地看待如何“以史為鑒”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套方法論,隨機抓取一些故事作為“以史為鑒”的依據,須知那些故事很可能是被加工過的,并不真實。虛假的故事怎么能準確地幫助我們規劃未來呢!

在《實踐篇》中,我們選取了12個《資治通鑒》中記錄的經典歷史場景,予以剖析,討論我們能從中獲得什么。在這一部分里,我們強調了另一個重點,有效地“以史為鑒”的前提,是對自身有足夠的了解。《資治通鑒》和其他史書就像一家家醫館,我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借鑒歷史上的經驗,就好比帶癥問醫,如果無法確切知曉、描述自己的癥狀,就很難從醫生那里得到對癥的藥方。這些都是我們這部書的創新之處,也是有別于市面上絕大多數歷史故事書的不同之處。之所以這么設計,根本目的在于試圖提高讀者們“以史為鑒”的能力。

不妨把這部書看成學習《資治通鑒》的導論,它能帶領我們進入《資治通鑒》觀念和歷史的雙重世界。當然,我們的這套分析方法,也可以運用到閱讀其他史書上。讀者若能舉一反三,那么這部小書也就起到了“授人以漁”的效果,這是我們最樂意見到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新蔡县| 车险| 洛川县| 沙洋县| 鲁甸县| 马关县| 延庆县| 敦化市| 尉犁县| 芷江| 平湖市| 长兴县| 普洱| 伊宁县| 莲花县| 香河县| 灌南县| 新和县| 东山县| 玉环县| 镇坪县| 隆子县| 凤城市| 新乡市| 赞皇县| 色达县| 古蔺县| 兰考县| 华容县| 宜丰县| 台南县| 台中市| 桑植县| 搜索| 鲁甸县| 诸暨市| 新宾| 筠连县| 彭泽县| 曲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