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宮
- 紅塵叫
- 蝶夢滄海
- 2000字
- 2024-06-30 16:41:53
只見在那南天門上,雕刻著各種栩栩如生地神獸圖案,祥龍與瑞鳳在云端翩翩起舞,麒麟則悠然踏過翻涌的云霧。這些神獸似乎隨時都能突破石面的束縛,直沖九霄云天。
兩位身著閃耀金甲、手持長矛的守門天兵威嚴地站立于門口。然而,當他們瞥見夢蝶仙子款步而來時,這兩位天兵連忙向前恭敬地彎腰行禮,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敬畏之色。
當守門天兵注意到伴隨夢蝶仙子身邊的凌浩時,他們的眼神瞬間變得嚴肅起來,其中一位天兵威嚴地伸手:“來者何人,無令牌者,不得擅闖天庭,令牌何在?”
夢蝶仙子皺著眉頭,責怪道:“我帶來的人你們也敢問?他何須要令牌?閃開。“說著,她便牽著凌浩的手,徑直闖了過去。
天兵們聞言后,卻是不敢再上前阻止,只能無奈地目送著夢蝶仙子和凌浩從中走了過去。
夢蝶仙子與凌浩二人步履匆匆,穿過南天門后的瓊樓玉宇,步入仙氣繚繞的仙境之中。
一路上,他們遇見了眾多仙家,或漫步庭院,或圍爐論道,見到夢蝶仙子皆是紛紛側目,卻是無人敢多言。
凌浩只看得眼花繚亂,心中驚嘆不已。
臨近靈宵寶殿,凌浩只看得那金光閃閃、巍峨聳立的靈宵寶殿,殿前仙鶴翩躚,仙樂飄飄。
走到神殿前,一座曲折蜿蜒的長橋映入眼簾。在那里,凌浩看到了傳說中的太上老君——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者,手握拂塵,面露慈祥之態;又見到了觀音菩薩,她手執凈瓶,目光溫和,流露出深深的慈悲與憐憫之情;還有那位騎在青牛背上的道德天尊,仙風道骨,散發著超脫塵世的氣質。
這座長橋顯然不是凡物,似乎是一件空間寶物。
盡管凌浩與其他行人一同在橋上行走,但那些距離他們很近的人卻始終沒有與他們相遇;而那些距離較遠的人,他們的身影和景象卻能夠清晰地呈現在凌浩的眼前。
當夢蝶仙子和凌浩終于抵達神殿門前,他們發現那兒已經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令凌浩驚喜不已的是,他小時候所熟悉的《西游記》中的各種神仙角色幾乎全部都齊聚一堂。他原本以為這些只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卻沒想到現如今這些神仙竟然真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到夢蝶仙子與凌浩的到來,眾神仙紛紛上前打招呼。
當夢蝶仙子向他們娓娓道來她與凌浩在玉華琴峰的戰斗,以及凌浩作為修真者的身份時,眾仙的眼中都閃爍著好奇與驚嘆的光芒。
“這位小友,便是夢蝶仙子提及的修真者嗎?”一位面容慈祥的老者走上前來,他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顯然是位見多識廣的神仙。
凌浩點了點頭,恭敬地回答道:“晚輩正是。”
夢蝶仙子站在凌浩身邊,看著他尷尬的樣子,低頭笑著咳了咳,小聲對他說:“他是太上老君,天宮中就他話最多了。”凌浩聽了夢蝶對老君的形容,不禁微微一笑。
太上老君此言一出,周圍的神仙們紛紛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向凌浩提問。
正當凌浩被追問得不知如何是好時,凌霄寶殿中傳出一聲威嚴的聲音:“宣,夢蝶仙子及凌浩進殿。”
夢蝶拉著凌浩從群仙中走出,兩人進入凌霄寶殿后,迎面而來的是一片莊重祥和的氣氛。
寶殿內,玉階之上,玉帝正襟危坐,身披九龍袍,頭戴紫金冠,眉宇間盡顯威嚴。
如來佛則坐在左側,面帶微笑,仿佛洞察一切世事,人間百態都盡收眼底。
原始天尊則坐在右側,閉目養神,仿佛與世隔絕。
太白金星則手持玉笏,站在一旁,不時低聲與玉帝交談著。
而兩側已經站滿了神仙,他們剛剛還在殿外,但不知何時已悄然進入殿中,凌浩心中疑惑不已。
他們看到凌浩,紛紛轉過臉來。
玉帝輕輕點頭,示意他們上前。凌浩心中忐忑,但夢蝶仙子卻拉著他的手,步履從容地走上玉階。
“夢蝶,你帶來的人可是這位小友?”玉帝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傳來,仿佛有一種讓人心安的力量。
“正是,陛下。”夢蝶仙子恭敬地回答,“這位是凌浩,乃是一位修為不凡的修真者。”
玉帝聞言,目光轉向凌浩,上下審視了凌浩一番,眼中閃過一絲贊賞之色。
“小友年紀輕輕,便有如此修為,實屬難得。”玉帝微笑著說,“今日既然來到天庭,便是我天庭的貴客,還請入座。”
說著,玉帝便示意凌浩坐在自己下側的第一個空位上。凌浩心中雖然緊張,但還是恭敬地坐下。夢蝶自然而然地坐在凌浩身邊。
“凌浩小友,你既身為修真者,想必對天地之道一定有著獨到見解。”如來佛開口問道,“不知你可否與我等分享一二?”
凌浩沒想到如來佛會如此直接地詢問自己,一時愣住了,但隨即便恢復了鎮定。他深吸了一口氣,開始緩緩敘述自己對天地之道的理解。
“天地分兩氣,一曰陰與陽,一曰生與死,只是到得最終都會融合成混沌。這混沌并非一片死寂無聲,而是蘊含著無盡的可能與生機。”
“正如前人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是此道理。”
“在天地初開之時,陽氣熾烈如火,象征著熱烈、進取與剛強;陰氣則溫潤如水,代表著寧靜、包容與柔韌。二者雖截然不同,卻又在冥冥之中相互吸引,如同磁石的兩極,彼此對立而又相互依存。”
“當陽氣升騰時,萬物生長,繁花似錦,生機勃勃。此時,人們感受到的是溫暖與希望,仿佛置身于一片活力四射的樂土中。然而,陽氣過盛,則會導致亢熱與浮躁,甚至引發災難。正如那烈日炎炎的夏日,雖然熱情如火,但過度的炙烤卻讓人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