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制作策略
- 港娛:女明星都到我的碗里來
- 尼瑪郎卡
- 2116字
- 2024-07-31 00:02:00
今次丁小明開的這波連掛,除了那首《孤單背影》,剩下的三首歌分別叫做《多少柔情多少夢》、《玻璃窗的愛》以及《去吧》。
看MV中小姐姐的相貌以及聽她的聲線,可以判斷出《多少柔情多少夢》與《玻璃窗的愛》應是一年內的歌,而《去吧》要稍晚兩年,《孤單背影》則更晚。
四首歌質量都很高,估計在原時空,這些歌就算不是專輯的主打歌,也都是強單熱單。
迄今為止,陳慧嫻已經給丁小明開了九首外掛,按時下香江樂壇的慣例,一張專輯10至12首歌,丁小明只需再開一掛就能開始錄唱片了。
其實現在錄也沒問題。丁小明手上不還有一首小鳳姐的《婚紗背后》嗎?實在不行也能頂上。
當然,最好還是原歌配原唱。想來以陳小姐姐強大的開掛速度,一首歌很快就能補全。
丁小明在心中將這九首歌按時間的先后大概給排了個序:《逝去的諾言》、《多少柔情多少夢》、《玻璃窗的愛》、《去吧》、《人生何處不相逢》、《月亮》、《紅茶館》、《孤單背影》、《你身邊永是我》。
前前后后算下來,跨度應該在十年左右。這期間,陳小姐姐的唱腔、技法、聲線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想要現下的陳小姐姐完美的演譯出這些歌,真還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順便提一嘴,陳小姐姐的顏值在十年中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F在的她估計是因為愛在戶外玩,所以曬的有點黑,后面估計是當了歌星后比較注意,膚色就變的越來越白了。按丁小明的審美,他是覺得《人生何處不相逢》MV中的小姐姐最漂亮。
《逝去的諾言》陳小姐姐已經唱過,完成下來毫無問題,甚至比原時空更好。
《多少柔情多少夢》與《逝去的諾言》可說是一脈相承,對小姐姐來說應該估計也是完全沒問題。
《玻璃窗的愛》雖說是近期的歌,但那首歌里小姐姐的聲線仿佛閃著某種金屬般的光澤,相較于前二首歌,難度是要稍大一點點的。
這三首歌大致可以歸為一檔,總的來說問題不大。
剩下的六首歌中,《孤單背影》、《月亮》和《你身邊永是我》雖然是近十年后的歌,但丁小明在腦中模擬了下,用此時陳小姐姐的唱腔和技法代入到那三首歌中,也許風格上會有一些變化,但在聽感和審美上應該不會下降。這三首可歸為一檔,屬于可以較好演譯的。
而《去吧》、《紅茶館》和《人生何處不相逢》這三首歌,相對要較難演譯。
《去吧》中音調的轉換以及情感的推進,演繹起來難度都非常大。
《紅茶館》更是把握不好的話一開口就會崩,而且那種矜持中帶著點不易察覺的憂傷的感覺,恐怕此時的小姐姐也很難唱出來。
至于《人生何處不相逢》,這首歌看似不難,但若想把歌中那種既不舍又曠達的復雜情感用一種華麗而又清新的方式表達出來,實在是難上加難。
更何況,在這九首歌中,丁小明最看重的就是這一首,他覺得這首歌同《順流逆流》一樣,都是足以傳世的佳作。
如果以現在陳小姐姐的能力來給這九首歌進行一個模擬完成度的打分的話,《逝去的諾言》應有105%(完成的比原時空更好),《多少柔情多少夢》應該能有95%,《玻璃窗的愛》85%?!对铝痢吩?5%左右,《孤單背影》和《你身邊永是我》也能有70%。而后面三首恐怕只有50%甚至更低了。
這兩個月來,丁小明在同黎曉田學習聲樂技巧的同時,也在黎曉田的言傳身教下,對于制作人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其實制作人不僅僅是制作歌曲,更是在制作歌手。
丁小明之前是幫張國容制作過《Monica》,但張國容這個歌手的制作,卻是黎曉田在操刀。
這就好比是玩游戲,張國容這個角色的各項技能其實都是黎曉田點滿的,丁小明只是操控這個角色完成了一個小任務而已。
至于幫小鳳姐制作歌曲更是相當于操作一個滿級號,你只要會基操,就可以通關。
而此番要給陳小姐姐制作一整張專輯,這個難度可以說是非常之高了。不僅要讓歌曲的完成度都達到100%,更關鍵的是要調教好陳小姐姐。
可以說,只要丁小明能在現有的這些歌曲的基礎上幫陳小姐姐制作出一張高水準的專輯來,那么他就算是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制作人。
有了這種覺悟,當晚丁小明在家里直忙到半夜,制定出了一套可操作的計劃。
自打丁小明開始涉足音樂圈,不僅外掛越開越多,他前世帶來的一些隱藏的屬性也漸漸有所覺醒。像是各種炒作套路啊,各種莫名其妙但卻逼格滿滿的詞匯啊,甚至是各種泡妞的小技巧,都是遠超于這個時代的。
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已經養成了事前做計劃事后總結復盤的好習慣。這種方法論上的進步比起那些靈光乍現的小機靈顯然更為有用。
丁小明為此次專輯錄制擬定了一個先易后難、分段突破的策略。
大體上就是先讓陳小姐姐排練《逝去的諾言》、《多少柔情多少夢》及《玻璃窗的愛》這三首歌,等她能將這三首歌完美演繹之后,再結合她此時的聲音特點和唱功,引導她完成《月亮》等三首歌。
最后,在將陳小姐姐調教至一個完美的狀態后,才會讓她去啃后面那三塊硬骨頭。
當然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事實上就連最簡單的那一組中,丁小明也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以《玻璃窗的愛》這首歌為例,歌曲的配器丁小明都還沒完全吃透。前奏似乎是用鍵盤合成器演奏的,但卻總有哪里不對勁,正歌部分除了有弦樂鋪墊之外,似乎還用到了某種彈撥類的樂器,但卻不是古箏也不是琵琶,要更偏西洋風一些。
誠然,制作的時候可以舍棄這些冷門樂器,就用常規的電聲樂器來編配,但那無疑會讓歌曲失色不少。以丁小明精益求精的性格他肯定是不會妥協的,那么就只有不斷的去聆聽去尋找,唯有如此,才能將一首歌制作的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