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領袖人才之養成(1925年)
書名: 清華校長給教師的建議作者名: 曹云祥等本章字數: 2375字更新時間: 2024-07-03 14:28:21
導讀:曹云祥把領袖人才的素質劃分為11個方面,并闡述了哪些人有可能培養成領袖人才。同時他也指出,要想成為領袖人才,光讀書是不行的,還要多參與社會實踐,多與人交往,保持健康的體魄。
有社會團體,即須有領袖;無領袖則不成其為社會團體矣。譬如電機,若無電力,則與無電機同也。為領袖者必有領袖之才。以力服人者,非真人才也。唯以德服人者,始可為社團精神之指揮靈,而為真領袖也。
真領袖人才必須具備之資格如下:曰態度,曰言語,曰禮儀,曰機變,曰樂觀,曰公正,曰綱紀,曰義務,曰團體,曰愛國,曰知人。茲試分析言之。
態度:態度為行為之一部,實為思想之外表。凡一舉一動,能使人有知其心意。今之演電影者,即利用此術。為領袖之態度,恒宜鎮靜慎重。若驟改常度,易失人之信仰,又易啟人之疑慮;蓋或發生誤會,橫生枝節。
言語:言語,所以傳達心意者也,宜簡明切當。發言宜有節制,詞意宜用正面。否則人易懷疑而生誤會。嚴詞厲色,非萬不得已,不可輕用。
禮儀:禮儀為交際之媒介。凡在言語行動之中,皆可以表現之。如寒暄、對語、脫帽、握手、鞠躬等是也。夫人無分上下,禮儀皆不可缺。為領袖者,于此尤不可疏忽。
機變:機變,隨機應變也。善機變者,能減少阻力,化除成見,解決紛爭。不獨能洞燭人之肺腑,且能審擇事之機宜,是為外交之要具,尤為領袖人才所必需。此乃天賦之才,不易學之;然于交際之時,特加注意,亦未始不能鍛煉而增進之也。
樂觀:樂觀為熱誠之初步,熱誠又為毅力之先導;故凡抱樂觀者,其辦事能率必高,可以化險為夷,較敗為勝,而且感化之能力,可使觀望不前者,亦盡力共圖成功。故為領袖者,必應抱此樂觀。唯過于樂觀,易有失算之處;故又宜時。審進行之得失,庶免失敗。
公正:為領袖者,大權在握,舉足輕重;故無論用人行政,稍一不慎,即易偏徇,使人生不滿之心,而失其信仰。凡為領袖者之得失,全視其公正心之如何而已。
綱紀:維持綱紀,使人服從。其所服從者,制度也,非服從領袖個人也。維持綱紀有二要點:一使人能盡其職,一使人愿盡其職。愿盡其職者,即無監督在其上,亦自具有責任心,不肯破壞此綱紀;故非有高尚之志愿與理想,提倡鼓勵訓練之,不足以養成綱紀也。
義務:義務心非自天生,必利用建設之天性,機變之手續,漸漸養成之。使人能以盡義務為光榮,而后社團可以發達。義務有難易勞逸之別。可使難者勞者不覺其難與勞,則在乎造成相當之空氣與態度,以感化之。凡盡社團義務之標準愈高,則團體愈堅而進步愈速。
團體:無論何種團體,必有少數人做事勇往樂為;其精神足以感化當人,引起合作之心。感化力愈大,則團體心愈能普及,而團體之結合愈堅固愈進步矣。欲養成此心,非有良美之遺風,高尚之宗旨,完備之組織不可。更須有優秀分子,盡力提倡,以為表率啟人之景仰,而使咸愿共保團體,于是團體心油然生矣。
愛國:愛國心含有創造、好勝、宗教、團結等性格,為一國之合群心也。因此個人之思想,應化而為國家為天下之思想。語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愛國心逐層進展之謂也。普通之愛國心,愛土地、言語、風俗、歷史、政體、實業與經濟等之統一而已。高尚之愛國心,為愛文化之統一。蓋由古傳來之各派學術,能激勵人民團結,而發生愛國心。其來源既有不同,往往各抱偏見,發生沖突。若欲天下各國弭兵息爭,則非從文化統一著想不可得也。
知人:泰西格言曰:為良好公民,須知己。又曰:為良好領袖,須知人。又曰:良將者,須知己之精神,敵之特性。吾國兵法,亦有言曰:知彼知己,則百戰百勝。能為領袖與否,視其知己知人之程度如何。用人之道,須先知之,而后用之。知之愈深,則用之愈當。知人之好惡、敬畏、強弱,而能利用其所好、所敬、所強,避免其所惡、所畏、所弱,則其人必樂于合作也。知人之道,須用有經驗之目光,考察人之性情、言行、狀態,以及往事之成績。精細縝密考察之,而不容或忽,斯可得之也。
夫有以上種種資格,方可謂有領袖人才,方可為社團精神之指揮靈。然欲養成此指揮靈,至繁至雜。須事事顧及,面面俱到。或有所缺,即不能成全才。況人才良莠不齊,而良者更不易得之乎。
大凡人才,可分四類:
第一類,天賦之才,精明強干,隨機應變,善于治人。是天然之領袖人才,不可多得者也。
第二類,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者。此類之人,全憑研究閱歷造成。茍學所得,必舉一反三,觸類而旁通。有知過必改之能,而無再蹈覆轍之弊,樂人之有建議。取彼所長,補我所短,使一己才具益臻完善。此類領袖人才,最占多數。
第三類,無決斷之力,先見之明,機變之才。少常識而不能體貼人心。此類人才,有在上者督率指導之,使逐漸改良,尚可成為領袖人才。
第四類,才有所長,而無充分之智慧,往往性情常變,態度傲慢,手段強霸,或猜忌陰險。此類人才,最易敗事。
以上所舉,第四類無領袖資格。第二、三類俱可養成領袖人才。第一類雖天賦聰明,然一人之智識有限,斷不敵多數領袖之智識;故亦不宜自滿而須琢磨精進也。
由此可知養成領袖人才之道,在乎多學。而學不止讀書一端。讀書但可求學問之深造,未可得完全領袖人才之資格。然則將安從而求之哉?曰,唯多課外作業,多與人交,多運動而已。課外作業,可逐漸養成樂觀、公正、綱紀、義務、團體、愛國之心。多與人交,可以逐漸養成態度、言語、禮儀、機變與知人知己之智慧。多運動可以強健身體,活潑精神,以備他日之為社團效力也。
今吾國國事之俶擾,國勢之阽危,軍閥爭權,兵匪充藪,士不得安于學,農不得安于耕,工商不得安于市,以無領袖人才之故也。彼歐美列強,國家富強,人民安樂者,是有領袖人才之故也。可知領袖人才,有之則國治,無之則亂。其重要有如此者!吾校岌岌變更學制,提高程度,添設大學部、研究院,實亦亡羊補牢之計;蓋欲培養青年學子,成就領袖人才,以供我國之需求,而期挽此狂瀾,使政治統一,百廢俱興,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共享和平之福也!
(載1925年4月17日《清華周刊》第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