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上市公司發展質量與路徑研究:基于財務數據的分析
- 王文君等
- 1590字
- 2024-07-10 17:52:17
1.1.2 中醫藥的形成和發展
1.1.2.1 先秦時期
隨著社會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醫藥的理論體系逐漸擺脫了封建迷信的桎梏,吸收了先秦百家學說中的部分哲學思想。例如,《易經》中提出的陰陽學說,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陽、陰兩要素組成;韓非子主張利用五行循環來解釋宇宙運行規律。這些哲學思想被用來闡述疾病的發生和轉歸,成為中醫藥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這個時期的《黃帝內經》和《難經》等經典著作開始記載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是中醫藥學術體系形成的基石。另外,春秋時期政治家范蠡所著的《范子計然》,是最早將藥材作為商品記錄的書籍,記載有87種中藥,其中4種中藥按上、中、下等級定價,可以說它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藥材商品學的書籍。
1.1.2.2 秦漢時期
隨著秦朝統一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中醫藥出現“中醫”和“中藥”的逐漸分化、發展,如《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學和中藥學各自理論體系建立的標志,上述兩本著作經歷了原書的遺失和后人的整理、轉引,流傳至今,對于后世中醫藥的臨床醫學發展和藥品生產加工有著深遠的影響。
1.1.2.3 魏晉至金元時期
這個階段的中國,經歷了反復的王朝統一興盛和分裂衰落,無形中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醫藥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實踐經驗得到大量積累,統治階級也開始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和運用,設立了太醫署、太醫院等部門,管理宮廷用藥、食療及醫生教學、考核,并主持編纂多部醫學著作。得益于這些,這個階段涌現出大量的名醫,并有相當數量的中醫藥專著流傳至今。例如,晉代醫學家王叔和編寫的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對后世影響頗大。王叔和還將因多年戰亂而幾近失傳的《傷寒雜病論》整理編寫,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將其中的內科雜病內容結集為《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目前仍是所有中醫師必學的經典著作。還有在漢朝就發明并使用“麻沸散”進行外科手術的華佗,是最早有記錄成功進行麻醉和外科手術的醫者。在東晉時期就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肘后備急方》的葛洪,在一千多年后啟發了屠呦呦團隊成功提取抗瘧藥“青蒿素”。“藥王”孫思邈,第一位著名兒科專家錢乙,“金元四大名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時期的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官辦及私人醫療機構,醫藥工商體系相對完善,人民的醫療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
1.1.2.4 明清時期
在這個階段,隨著程朱理學等儒家學說的發展,佛教的傳入,哲學思想、宗教理念逐步滲透,中醫藥基礎理論已基本成熟,臨床診治水平顯著提高,藥物采收、炮制方法進一步規范。例如,明朝醫學家王肯堂編寫了《證治準繩》,全書分“證治”“類方”“傷寒”“瘍醫”“幼科”和“女科”六科,對疾病分門別類,詳細記載病侯及診治之法。又如明朝醫學家、藥學家李時珍,嘔心瀝血,歷經二十余載著成《本草綱目》,收錄有1800余種中藥材,對各類藥物的名稱、產地、形態、栽培、采集、炮制、主治及辨別等進行詳細記錄,附有大量藥物圖片,對我國藥學、植物學的發展和傳播有著重大貢獻,至今仍為各國學者重視。還有收錄入《四庫全書》的官修書籍《普濟方》,分別以傷寒雜病、外、婦、兒、針灸等科,將歷代醫書內容盡力收錄,避免了大量古代醫書的遺失,是目前收錄最廣的中醫藥書籍。在這個階段,溫病學派興起,中醫藥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獲得巨大進步,如吳謙等人編著的《醫宗金鑒》,對各科疾病分別論述,并編成歌訣,方便記憶,流傳甚廣。又如《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系統闡述了疾病的病因、診治等,使得中醫藥發展進入鼎盛階段。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提高,使中藥材產業逐漸興旺。最早在河南禹州、百泉等地開始出現全國性的大型藥材市場,促進了全國中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這種情況導致了官辦藥局的逐漸衰落,到了清朝,因私營藥業的競爭,最早出現于五代時期的官辦藥局已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