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道管理:新零售時代
- 羅曉萌等編著
- 4962字
- 2024-07-15 17:59:00
1.3 企業倫理行為和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時代,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有了新的變化。隨著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網絡沉迷、個人信息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網絡暴力等新問題出現,形勢不容樂觀。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已不言而喻,其承擔社會責任也日益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源和落腳點。促進互聯網企業自身健康、長遠和可持續的發展,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更為整個社會創造了福祉。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加強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價值成長、獲取社會認同、保持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型發展邏輯及有效路徑,受到了企業的普遍關注。以下是新興電商平臺拼多多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的案例。
企業倫理:拼多多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作為新興電商平臺,拼多多以實際行動努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拼多多創立于2015年,以農產品零售平臺起家,深耕農業,開創了以“拼”為特色的農產品零售新模式,逐步發展為以農副產品為鮮明特色的全品類綜合性電商平臺,是全球具備規模的純移動電商平臺。
作為“腿上有泥”的新電商,拼多多深入最基礎產業帶及基層村莊,始終與中國農業、農民一起共同成長。拼多多堅持對農業科技領域長期投入。2021年8月設立“百億農研”專項,該專項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以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勞動者進一步有動力和獲得感為目標。拼多多直連全國超1 000個農產區,助力農副產品出村進城及農民增產增收;多多買菜創新供應鏈及“田間直達餐桌”模式,進一步提升農副產品流通效率;以市場化及科技普惠引導農業現代化升級,培養新農人,有效賦能農業。
(資料來源:根據拼多多官網信息編寫。https://www.pinduoduo.com/home/about/.)
1.3.1 企業倫理行為和社會責任的新內涵
1)企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基本概念
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又稱為“管理倫理”“商業倫理”“經營倫理”或“經濟倫理”,是管理學和倫理學交叉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韋氏大學英語辭典》把倫理定義為“符合道德標準或一種專業行動的行為準則”。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EP)對倫理的定義為:“①一般的形式或生活方式;②一組行為規范或道德規范;③有關生活方式或行為規范的調查。”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在20世紀20年代由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Oliver Sheldon)首次提出,但于20世紀80年代才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對外擴張,各國勞資關系處于一種極端不平衡的狀態,勞工權益保障日益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倫理問題。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歐美發達國家發起,逐漸演變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學術界至今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
不同的學者從差異化的視角揭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種觀點:①把企業社會責任看作涵蓋各種企業責任的概念,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其實就是企業責任,即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的加總。②在企業責任這一總概念之下,界定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關鍵在于是否有合理邊界的存在,其內涵必須承認和尊重企業的其他類型的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③以外延式的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界定。如美國經濟開發委員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認為其涉及58種行為,包括經濟增長與效率、教育、用工和培訓、公民權與機會均等、城市改建與開發、污染防治、資源保護與再生、文化與藝術、醫療服務、對政府的支持共十大方面。
2)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也有了長足發展。首先,政府從政策上明確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2005年企業社會責任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單獨成立社會責任局。其次,全社會、全市場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在逐步提升,消費者及公眾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社會責任預期。最后,中國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承擔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形象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此外,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塑造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包括企業海外投資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綜上,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越來越普及。這可以從中國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統計反映出來。2021年,中國約有26%的上市公司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從2009年的371份增加到2021年的1 125份,且增幅持續穩定。其中,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滬深300)有250家發布報告,占比超過83%(如圖1-6所示)。

圖1-6 A股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統計(2009—2022年)
(數據來源:商道融綠,A股上市公司ESG評級分析報告(2022))
3)企業社會責任新內涵
數字化時代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紛繁復雜的變化,既為企業開展承擔社會責任的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數字工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企業利益最大化與服務社會的二元悖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內涵有如下三點體現:
①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價值鏈伙伴創造價值。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數據都有較為明晰的產權屬性,通常只有少數掌控核心資源的組織可以獲得數據。這些數據若能被充分運用和分享,就可以為各類價值鏈伙伴創造價值。
②企業需要承擔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數據信息與隱私不受侵犯的信息安全責任。企業以盈利為目的收集各類信息,在此過程中必須遵守規則與秩序,不能對消費者構成信息侵權,更不能隨意竊取個人隱私與機密。要主動與網絡安全部門對接,在企業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之間、網絡與存儲介質之間采用物理隔離等安全手段,防止通過網絡的早期入侵,竊取和傳播海量信息。
③作為數字化時代的重要參與者,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內容對象、實踐議題以及主體邊界具有了新的內涵。在數字化時代,平臺企業往往屬于少數掌控核心資源的組織,因此其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起著先鋒帶頭作用。對于平臺企業而言,社會責任不僅涵蓋了與傳統企業一致的基于獨立經營實體所面對的員工、股東、政府、社區以及社會環境等多元利益相關方主體的責任內容,還涵蓋了平臺組件供應商、技術服務商等多元組織的責任內容。尤其是,平臺企業需要承擔其所連接的市場雙邊用戶的社會治理責任。平臺需要注重平臺市場的社會責任治理基礎設施建構,實施社會責任治理機制社會行為符合法律底線與社會期望。
綜上,本書認為在數字化時代,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并保護其信息與隱私不被侵犯。尤其是平臺企業,需要注重其對平臺市場的治理責任,保證多邊用戶的利益不受損害(如圖1-7所示)。

圖1-7 數字化時代企業社會責任新內涵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
1.3.2 平臺企業倫理問題的新表現形式
當前,數字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數字平臺通過將供需信息數字化,催生平臺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但平臺經濟發展過程中催生出的新問題成為數字經濟治理難題,不僅損害消費者與從業者的權益,還可能進一步影響產業創新與國家安全等領域。數字化時代的企業,尤其是平臺企業的倫理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表現形式。
1)數字經濟關聯的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存在隱患
有些平臺資本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無序擴張給資本市場穩定格局帶來隱患。平臺化以其巨大潛力吸引眾多投資群體布局。但商業競爭有成功也有失敗。資本方錯估了市場發展潛力,以“燒錢”式競爭、掠奪性定價等手段培養出的資本“吞金獸”,將因后續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變現周期長而造成巨大損失。近年來,諸多行業內平臺因前期投入過大出現經營問題,留下巨大資金缺口,擾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秩序。
2)數字經濟參與各方合法權益受到不利影響
平臺行為影響涉及行業各個角色,但平臺經濟參與者合法權益并沒有得到平臺自發維護。例如,在供給端,外賣派送員被算法配置過短工作時效,網約車主和外賣店主被抽成過多;在需求端,消費者面臨被非中立“競價排名”推送非匹配商品、隱私信息被泄露等不良體驗。上述情形的成因在于平臺化趨穩時巨頭平臺對行業數據信息形成了有效積累,平臺從逐利角度出發便會攫取行業剩余,加劇利潤分配不均。最終,平臺經濟多方權益受損,收入分配差距被拉大,不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3)平臺經濟的壟斷行為與不正當競爭
從實踐層面看,國內外大型互聯網平臺均已表現出一些壟斷傾向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數字平臺的特殊性引發了一系列反壟斷監管的新議題,包括數字平臺的非中立行為、早期并購、對數據的使用等都引起了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高度關注。中國平臺經濟領域的“排他性交易”(俗稱“二選一”)是一種典型的要挾客戶手段,是壟斷的重要表現形式。平臺利用巨大流量和用戶優勢,要求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賣方只能在本平臺上經營,而不能去其他同類型競爭對手平臺。2020年1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二選一”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2021年4月,對其依法做出行政處罰,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182.28億元的罰款。該案作為國內外第一起網絡零售平臺服務領域壟斷案件,在全行業起到了立規矩、儆效尤的震撼警示作用,對防止平臺壟斷、規范競爭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和示范作用。
1.3.3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及措施
企業的經營發展并不是孤立的,企業在承認并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同時,也就默認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存在。企業在為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的前提下,才能保證企業自身得到更好的經營與發展。
首先,從企業層面的經營訴求考慮,企業有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企業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經營,關鍵在于能夠獲得財富。創造企業財富的過程并非僅是利潤的增加,還要注重自然資源、員工權益及其他相關者的利益。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道德建設的邏輯起點,更是企業創造財富的來源。
其次,大眾層面的呼喚,倒逼企業承擔其社會責任。例如消費者抵制購買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消費者權益受到傷害的產品,傾向于購買那些承諾環境友好的產品,如購買使用環保材料或可降解材料的產品等。這無疑使企業將其自身的發展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緊密關聯起來,使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成為實現其長久經營的“良藥”。新時代大眾呼喚責權利一致的公平正義,也呼喚著來自企業更多的發于道義的關懷。
最后,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要求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層面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導向,要求企業將自身作為一個分子融入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之中,承擔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具體來說,企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履行社會責任。
1)從企業戰略層面認識社會責任
對企業來說,應該將社會責任放到戰略層面來理解,以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企業慈善是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從戰略角度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實施“更具戰略性的慈善”和“更聰明的慈善”。此類慈善戰略的核心特征是企業發揮自身核心能力解決社會問題。
2)培育數字化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一些企業沒有確立規則意識和按規則辦事的準則,究其原因在于企業家缺乏法治意識、法治能力、法治素養,而這直接決定著數字化時代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要培育數字化時代企業家的創新創業活力。企業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突破核心技術,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培育大數據領軍企業、企業家和管理精英等隊伍,支持和鼓勵企業家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的洪流中。
3)建立企業做慈善的專業機制
要把企業社會責任和慈善工作做好,企業需要在內部做好建章立制、科學管理的工作。首先,要設立專職部門,或至少有專人專崗負責企業社會責任和慈善工作。其次,要引入科學管理的方法,從企業慈善項目設計到實施再到評估,都應有科學的流程,譬如項目社會效益評價。此外,考慮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企業也應建立救災備災機制。
4)營造促進企業履責的外部環境
首先,監管部門可以鼓勵和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如進行稅收減免、支持股權捐贈和慈善信托等創新實踐。其次,非政府組織也要提升自身能力,特別是增進對企業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對接企業合作。最后,全社會可以加大宣傳正確的商業義利觀,形成好的企業得到好的社會評價的正向反饋。此外,盡管中小企業的能力和資源都相對不足,但也不能被排除在外。對此,一方面,要引導中小企業形成“不以善小而不為”的認知,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另一方面,可以調動公共資源搭建平臺,讓中小企業不必太費周章就可以參與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