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與農戶多維相對貧困治理
- 李司鐸
- 1038字
- 2024-07-15 17:52:35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既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三農”問題。改革開放40多年來,盡管農村依然維系著“地緣”和“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結構,但是農村存在“空心化”“凋敝化”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民固有的生活場景被打破,“老齡化”“婦孺化”現象讓曾經熱鬧的農村變得安靜,失去了原來的生機與活力。農村留守兒童現象也已成為農村嚴重的社會問題,凋敝落后的農村也讓眾多農民工面臨“進不了城鎮又回不去農村”的窘境。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看“三農”、謀“三農”、興“三農”,是新時期要回答的時代命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過:“中國發展的根本出路是將億萬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黨委和政府陸續出臺發布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見及戰略規劃,為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定目標、把方向、配政策。當前,我國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既要激活日益凋敝的鄉村世界,又要防止變相搞成地產“造城”;既要遵循科學的政策指導,又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本書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積極回應社會普遍關切,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成果。
(二)現實意義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因此,我們要從胸懷兩個大局來看待“三農”工作,深刻認識到全國上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舉措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更好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緩解農戶相對貧困狀況,充分提高農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釋放農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內需,城鄉經濟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應有之義。本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