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核心概念

一、貧困相關概念

(一)貧困

貧困是相對于富足而言的,談到“貧困”一詞,很多人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偏遠的山區、匱乏的資源、不便的交通、簡陋的房屋、襤褸的衣衫等種種景象。這些都和物質條件相關,體現了物質生活的困苦。但貧困不僅僅是缺衣少糧,精神上的困苦、無奈和無助也同樣伴隨著貧困產生。到底什么是貧困?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學界有多種回答,也經歷了從“維持生存”到“福利低下”再到“能力不足”的求索過程。

英國學者朗特里和布思(1901)從生物學的角度定義了貧困,認為:“一定數量的貨物和服務對于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或經濟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即為貧困。”英國學者湯森(Peter Townsend,1979)在他的《英國的貧困:家庭財產和生活標準的測量》一書中是這樣界定貧困的:“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獲得各種食物、參加社會活動和最起碼的生活和社交條件的資源的個人、家庭和群體就是所謂貧困的。”英國學者奧本海默(Oppenheim,1993)在《貧困真相》一書中則這樣認為:“貧困是指物質上的、社會上的和情感上的匱乏。它意味著在食物、保暖和衣著方面的開支要少于平均水平。”美國學者勞埃德·雷諾茲(LloydG·Reynolds,1993)在《微觀經濟學》一書中說:“所謂貧困問題,是說在美國有許多家庭,沒有足夠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碼的生活水平。”世界銀行在以“貧困問題”為主題的《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將貧困界定為“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7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給貧困下的定義是:貧困是指人們在壽命、健康、居住、知識、參與、個人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得不到滿足,而限制了人的選擇。

借鑒西方學者和機構的定義,我國學者和機構也從多個角度對貧困給予了定義和詮釋。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將貧困界定為:“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胡鞍鋼和李春波(2001)在《新世紀的新貧困:知識貧困》一文中將貧困的內涵擴充到了收入貧困、知識貧困和人類貧困的范疇,指出收入貧困指的是收入水平不能維持人的基本生活,知識貧困指的是缺乏獲取、吸收和交流知識的能力和途徑,人類貧困指的是缺乏基本的識字、抵抗可預防疾病、營養不良等人類疾病能力的貧困。

(二)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

貧困的概念最早是從絕對貧困的視角提出的。絕對貧困又稱為極端貧困,主要是從維持人體最基本生理需求和生存權利的角度對貧困進行的界定。絕對貧困的標準因時間、國情而變化。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可接納的絕對貧困標準也會有所提高。

自彼得·湯森(Peter Townsend,1962)將貧困解釋為相對剝奪以來,“相對貧困”這一術語在全球學術界和政策文件中被廣泛使用。他引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觀點質疑“生活必需品”這一概念,指出貧困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剝奪,其被公認為是“相對貧困”理論的最早提出者。

美國經濟學家維克托·福克斯(Victor Fuchs,1967)重新定義了“收入貧困”概念,并將低于一個國家或地區收入中位數50%的家庭認定為貧困家庭,首次提出相對貧困標準,也就是收入低于該線的是相對貧困人口。隨后,美國、聯合國、歐盟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將相對貧困定義為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或60%。如果追溯到早期學術界對相對貧困概念的廣泛爭論,我們會發現,單純以收入百分比定義相對貧困存在諸多局限。直到今天,關于相對貧困的概念內涵及界定仍未達成一致。阿瑪蒂亞·森(Amartya,1967)的貧困理論對相對貧困發生的根源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人的外部特征(財產、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和內部特征(個人生理特征,如智力體力、性別、年齡等)客觀存在的差異是相對貧困的誘因,個人特征的差異和外部機會的不均等造就了相對貧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務既包含有絕對的方面,又包含有相對的方面。因此,人們的需要也包含絕對的方面和相對的方面。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并非簡單的二分法,根據阿馬蒂亞·森的理論,絕對貧困后的相對貧困將具有絕對貧困的內核和相對貧困的表征,相對貧困必須包含某種“絕對性”因素。雖然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界線不可簡單劃分,但是在消除貧困的過程中,先解決絕對貧困、再解決相對貧困的先后順序是在國際社會達成共識的。發展中國家現階段主要是解決絕對貧困,而發達國家則主要是治理相對貧困,當然也有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類標準同時使用的情況。但是,相對貧困治理要達到怎樣的長期目標,國際社會比較含糊,并沒有達成共識。

消除貧困問題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景。世界銀行在1990年提出致力于消除絕對貧困的“三支柱”戰略,并在2016年的報告中將其界定為(勞動密集型)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投資及(防備挫折的)社會保障。“歐洲2020戰略”報告中的減貧方案,主要包括包容性增長、保障教育、改善醫療服務和改進社會保障等內容。中國消滅絕對貧困的“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與歐盟的減貧方案目標異曲同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途上,我國貧困治理的重點和難點轉向了更加隱蔽的相對貧困問題。這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的任務,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三)收入貧困與多維貧困

傳統的貧困研究和反貧困實踐多采用收入或者支出這一單一經濟維度來描述貧困概念,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貧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不能僅以收入或支出貨幣的標準進行衡量。從福利角度來看,并非所有對人們重要的商品和服務都是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得的。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人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僅用滿足人類個體基本生存的標準來衡量的貧困不足以描述當代社會人類的貧困狀況,這也讓貧困的定義從單一的收入貧困擴大到了多維貧困的范疇。貧困既包括不能滿足基本需要造成的“貧”,也包括沒有能力和機會獲得必需的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基本服務的“困”。

著名經濟學家、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在他的兩本代表作《貧困與饑荒》和《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最先提出了多維貧困和能力貧困的概念,他是第一個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詮釋貧困問題的學者。他認為,必須要引入人的自由權利和社會福利權利來理解貧困,貧困的真正含義并不僅僅是低收入,更是貧困人口缺乏創造收入的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自由權利指的是人能夠自由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的能力,其中也包括政治權利;社會福利權利指的是獲得相應收入的工作、醫療養老保險和比較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權利。阿瑪蒂亞·森還發起了由牛津大學貧困與人類發展中心(OPHI)實施的研究,提出了多維貧困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這個指數不包含收入維度的貧困指標,認為多維貧困與收入貧困二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多維貧困理念最早被應用于計算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后拓展為計算人類貧困指數(human poverty index,HPI)。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高阳县| 峨山| 营口市| 平安县| 古浪县| 明溪县| 镶黄旗| 江门市| 元朗区| 新津县| 波密县| 卢氏县| 英吉沙县| 吴旗县| 平邑县| 中江县| 蓬安县| 石渠县| 东明县| 驻马店市| 若尔盖县| 峨边| 克拉玛依市| 万州区| 通渭县| 西安市| 禹城市| 肥乡县| 灵丘县| 两当县| 安西县| 越西县| 江安县| 临武县| 商城县| 鲜城| 金川县| 宁武县| 普兰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