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舞把桿訓練教程
- 李琦 韓晶主編
- 1129字
- 2024-07-02 10:19:5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8月19至22日在甘肅考察時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此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西北民族大學在“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服務,做新時代的傳承者、弘揚者、創新者!”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支持敦煌舞學科建設,積極推動敦煌舞文化影響力。舞蹈學院充分利用西北地區的環境與民間文藝資源,挖掘、傳承、凝煉地域文化,凸顯課程特色優勢,有效提升教學影響力;注重構建課程文化精神內涵和中華民族文化審美,強調課程文化的自覺延伸,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品牌。多年的辦學歷史和教學積累結合社會服務與舞臺實踐,實質性地優化了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通過改革與探索,實現了教育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目標,將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緊密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藝價值觀、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塑造學生真善美的藝術品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敦煌舞源自積淀深厚文化藝術底蘊的敦煌壁畫,具有鮮明的形象審美特性、地緣地域風格特性以及飽滿的視覺美感和豐富的舞蹈語匯。作為敦煌舞的學術支撐和藝術實踐的核心主體—《敦煌舞把桿訓練教程》借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強調敦煌舞在全國舞蹈界“唯一性”的特質,拓展教學路徑和教學內容,將敦煌舞的風格特征通過記憶式肌肉訓練,技術性地融入到把桿訓練的規律中;以敦煌舞素質能力訓練和技能技術訓練為主要目的,解決敦煌舞表演過程中功能性和技術性與風格性不匹配的問題。教程中的組合借鑒敦煌壁畫中非正常運動力學的人體呈現,借助把桿的作用在非正常重心甚至失重的狀態下,探尋敦煌舞姿態極度的“開、合”及力度把控;運用“曲、抻、旋、擰、移、送”等特點和規律,盡可能還原壁畫中的“失重”舞姿,尋找力與美在敦煌舞姿中的契合點,挖掘敦煌舞姿新的發展規律和特征,為探索敦煌舞舞姿的“失衡美”另辟蹊徑。
教程大量搜集與敦煌舞相關的文獻資料、視頻等基礎素材,參考借鑒把桿基礎訓練規律并對其進行整理、分類、提煉、總結,將材料和已有成果進行動態比較研究,遵循既要尊重客觀事實,又要大膽創新改革的原則,一切建立在尊重科學、尊重藝術、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守正創新、科學創新。最后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指導思想反復論證,讓《敦煌舞把桿訓練教程》內容里的每一個動作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考驗,通過教學途徑最大限度挖掘、推動敦煌舞發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藝術的形式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