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STAR OF THE MONTH 當月之星

卡米爾·托馬斯

自天空而來的心靈琴音

CAMILLE THOMAS

Soulful Melodies Descend from the Heaven

文字_徐子堯

figure_0009_0006

?Edouard Brane

“我深深地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音樂和藝術也可以是我們心靈的良藥。”

當身處焦慮困頓之時,悠揚的琴音自天空傳入雙耳,撫平心靈創痕與精神傷痛的療愈奇跡便會隨之降臨。卡米爾·托馬斯(Camille Thomas)的音樂即如此,美妙、溫暖,仿若在冬日中啜飲一杯熱可可,能夠為人們拭去臉頰的淚痕,重新注入希望與勇氣,再次出發探索生活的驚喜與歡欣。

卡米爾自四歲起接觸大提琴,十歲進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十六歲時便獲得了平生首個大提琴表演獎。2017年,二十九歲的卡米爾與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簽訂了獨家合約。卡米爾的琴音優雅柔美、溫暖明媚、感情豐沛,回蕩著對現實生活的透徹洞察與強烈共鳴,寄托著對世間美好的堅信與期待,既深刻又富有魅力,極具個人風格,能夠為聽眾帶來純粹的聽覺享受與舒暢的心靈按摩。

“大提琴始終伴隨著我的記憶,初聞大提琴深沉音色時所生發的震撼一直環繞著我。”

與天賦一同伴生的,是卡米爾家庭中難能可貴的音樂與藝術氛圍。卡米爾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會鋼琴家,父親是業余音樂家,兩位姐姐亦是自幼演奏樂器。母親喚醒了卡米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敏感,她關于人生與世界的第一段記憶就是家人在彈奏鋼琴,而年幼的她在一旁翩翩起舞。

在卡米爾對演奏音樂感興趣時,母親便為她播放各類音樂唱片,讓她自由選擇。當大提琴動人的聲音躍入耳朵的那一刻,卡米爾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她意識到“這就是自己想要的”。自那之后,卡米爾每一次奏響大提琴,這一念頭便會再一次被確認和加強。在四歲的卡米爾看來,大提琴聽起來像是有人在歌唱,仿佛能夠直接通往靈魂。她的母親恰好非常清楚大提琴和人聲之間所存在的有機聯系,并在其音樂道路上給予了堅定的支持、鼓勵和適時的引領。

因此,卡米爾選擇大提琴并不是出于專業層面的考慮,而是來自一個自由且極具天賦的靈魂所自然生發的熱愛——大提琴是她的一部分,卡米爾從未想象過沒有大提琴的生活。

figure_0011_0007

?Chopin@raphaelmetivet

“不要試圖成為別人,成為百分百的自己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是必須的。找到正確的情感、觸摸心靈就是我的目標。”

十八歲那年,卡米爾前往德國柏林跟隨弗朗茨·赫爾默森學習。卡米爾將赫爾默森比作“教練”,將這位老師的教學稱為“最佳的音樂和藝術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從而發展個人的演奏方式。在這樣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中,卡米爾意識到每一位音樂家必然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所以她完全不想要模仿自己的老師,而是靜下心來感受音樂在自己手中流動的方式,由此初步形成了其極具情緒渲染力的音樂風格。隨后,卡米爾前往魏瑪的弗朗茨·李斯特音樂學院向沃爾夫岡-伊曼紐爾·施密特學習。這位慷慨的老師同樣鼓勵卡米爾探索內心與個人風格,提出了諸如“你需要在舞臺上和管弦樂隊一起演奏”等珍貴而精準的建議,幫助她樹立起強大的音樂自信并使其一只腳踏在了舞臺上。

在探索音樂的旅途中,卡米爾喜歡那些在舞臺上燃燒自我的藝術家。法佐·塞伊(Fazil Say)和珍妮·楊森(Janine Jansen)是她在當代音樂家中最為推崇的兩位。卡米爾熱衷于觀看他們的現場演出,因為在他們的演奏中,每一個音符都在向聽眾敘述故事或談論某種情感,而不是毫無意義的繁復技巧的堆砌,這恰恰是卡米爾所認為的關于表現力的一切。卡米爾這一偏好也奠定了其自身音樂真誠、極致而動人的基調。她演奏時往往全身心投入,徹底沉浸在音樂與情感中,由此達到和同奏者、聽眾心靈的同頻共振,實現音樂對語言和時間的超越,引領大家進入另一個維度。

“對演奏法國音樂的喜愛來自我的DNA,但這只是一部分,我想我喜歡所有浪漫的音樂。”

作為在法國長大的音樂家,卡米爾的琴音極具法式風情。在與DG簽約之前,卡米爾便演錄過一系列法國代表作曲家的大提琴作品,而她在DG錄制的第一、第二張專輯也特別選取了圣-桑、奧芬巴赫、拉威爾、馬斯內等大師的作品,以紀念這些杰出音樂家對她藝術生涯的影響。其中,《圣-桑和奧芬巴赫》專輯更像是卡米爾向世界舞臺做出的關于自我成長印記的致辭。在浪漫之都的成長經歷,讓卡米爾的性格和音樂品位滲透著與法國作曲家圣-桑如出一轍的細膩與感性;從法國奔赴德國深造,則使卡米爾與在法國生活的德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有著同樣的貫通德法音樂的奇妙體驗。而卡米爾即將推出的專輯《阿茲納沃爾傳》(Aznavouriana)則更為直接地慶祝并紀念已故的法國傳奇歌手、詩人夏爾·阿茲納沃爾(Charles Aznavour)的一百歲誕辰,向這位在童年時代便常伴于她耳畔的音樂人致敬。

對卡米爾而言,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往往具有相當強的歌唱性和纖細的處理,像是陽光下閃爍著火彩的珠寶,每次演奏總能迸發出一些不期而遇的小驚喜。這些作品與卡米爾飽滿深情的演奏特點十分契合,她總能以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現出她本人性格中的樂觀與活潑。當然,卡米爾說自己不僅熱愛法國音樂,更熱愛所有情感內核豐富的音樂,所以她也喜歡演奏一些俄羅斯和德國的樂曲。天性浪漫而熱情的卡米爾將富有情感能量的樂曲比作詩歌,世間萬物各有其音色,而她則為手中大提琴的聲音“上色”,以吟誦出她內心的“詩歌”。

“純粹的美可以拯救世界,而我通過音樂為美服務。音樂給人類靈魂的美麗和偉大帶來了希望。”

盡管卡米爾在音樂廳的舞臺上耀眼而璀璨,就連琴弦上的細微動作都能調動觀眾的情緒,但卡米爾不是只埋頭于懷中的古老提琴,而是常常抬起頭來細數人間的美好和苦難,以音樂的純粹之美反哺世界。卡米爾深知藝術的力量可以將來自不同文化、國家和背景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并為共同的體驗形成心靈共振;她亦堅信音樂能夠放大心靈的力量,以更強烈地感受生命中每一個值得被珍視的片刻。而卡米爾富有魅力的音樂呈現即源于激勵他人敞開心扉感受古典音樂情感奇跡的愿望。

figure_0013_0008

?Edouard Brane

figure_0014_0009

?Chopin@raphaelmetivet

卡米爾的專輯《希望之聲》(Voice of Hope)集中呈現了她用琴音觀照現實的藝術理念。整張專輯圍繞著法佐·塞伊在巴黎和伊斯坦布爾遭受恐怖襲擊后專門為卡米爾創作的大提琴與管弦樂隊協奏曲《永不放棄》(I Never Give up),配有一系列呈現恐懼、傷痛和希望的樂章。“對自由與和平的吶喊”在對可怖暴力、劇烈傷痛、滿腹鄉愁、呼喚希望、愛的贊頌等系列音樂敘事中淋漓盡致地迸發而出。卡米爾手下的琴弦微微顫動,如泣如訴的演繹將殘酷而沉重的襲擊場景和希望復蘇的美好愿望以聽覺這種相對溫和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分量并未消解分毫,反而更加凸顯。在極具音樂性和專業性的同時,《希望之聲》也將偏向于流行風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的大提琴改編版納入其中,以兼顧更為廣泛的受眾,并增強整張專輯的創新性與感染力。在音樂內容之外,這張專輯也是卡米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首個合作項目,其目的在于通過音樂幫助身處困境的兒童。卡米爾即將在2024年5月面世的新專輯《阿茲納沃爾傳》繼承了這種人道主義精神,卡米爾不僅在音樂中傳遞著關于愛和希望的信息,亦將該專輯的部分利潤通過阿茲納沃爾基金會捐贈給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難民。

在新冠疫情時期,卡米爾率先走出了演出停擺和健康危機的焦慮困境,試圖在一切事物中尋找美。她踏上公寓的屋頂,在高處風景的映襯與清新的空氣中奏響了深沉悠揚的大提琴,并將這一美好的場景在互聯網上與大眾分享。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凡爾賽宮、瑪麗-安托瓦內特劇院……卡米爾在數十個空蕩蕩的藝術場館中留下了她的音樂,深沉繾綣的琴音與古老宏大的建筑、雕塑交相輝映,定格了一系列值得被銘記的永恒時刻。卡米爾通過她的音樂和巴黎周圍的藝術場館一起,向大眾展示了藝術和美始終與人類共在,并將音樂和藝術作為語言來傳播希望的力量。

“當我策劃專輯或音樂會時,我希望能有讓人們感到賓至如歸的作品。”

卡米爾享受制作專輯和籌備音樂會的時光,她常常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選曲與改編。在這個層面上,制作專輯時的卡米爾不只是一位大提琴手,更是作曲家和創作者。在談及選曲標準時,卡米爾首先考慮的是那些她深愛的、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樂曲。“我只能演奏我喜歡的音樂,只有自己足夠熱愛,才能將作品的美傳達給聽眾。”在此基礎上,卡米爾會思考如何用大提琴來詮釋心儀的作品,并試圖在音樂演繹的方方面面進行一些有趣而新穎的嘗試。就像是一位音樂冒險的開拓者,卡米爾率先同摯愛的音樂進行直接而親密的對話,讓自己被其中的情感和能量感染,再以一種可被實踐的形式,帶領聽眾踏上這驚喜連連的旅程。

“故事性表達能將我們投射到日常生活之外。”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理論的啟發,卡米爾喜歡具有故事意義的音樂表達形式,通過音樂講述故事對她個人而言非常重要。卡米爾在策劃專輯和音樂會時往往會富有邏輯地思考,反復權衡樂曲組合中的信息如何構建與傳達。她常常先將故事的核心確立下來,然后任由其他樂曲的靈感如同列車般接連駛來,最后再用情感細膩飽滿的演奏賦予它們有機的聯結。如同一位吟游詩人,卡米爾帶著她那把名為“富爾曼”(Feuermann)的大提琴,在一座座由聽眾、CD和舞臺構成的音樂城郭中游蕩,將悉心準備好的精彩故事逐一吟唱。當我們以整張專輯或整場音樂會為單位聆聽卡米爾的音樂時,那些故事以超越語言和畫面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們會完全墜入其所創造的情感河流之中,每一朵音符構造的浪花都澄澈柔美、沁潤心田,連綴綿延成悠長的感動。

“創造力是我的天性,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源自我個人的想法。”

卡米爾認為藝術的融合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故在不同形式的藝術之間架起橋梁是她一直以來的愿望,疫情期間的跨界經歷便是她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有益嘗試。

除了法國的文藝高地之外,卡米爾期待在一切與藝術有關的地方演奏。“當我們把音樂從音樂廳里拉出來時,我們只是改變了整個體驗的視角,并豐富了更多的意義。”卡米爾積極探索音樂之內的跨界合作,比如專輯《圣-桑和奧芬巴赫》邀請了男高音羅蘭多·維拉宗(Rolando Villazón)在專輯末尾客串演出,新專輯《阿茲納沃爾傳》則邀請了亞美尼亞國家交響樂團和謝爾蓋·斯姆巴揚(Sergey Smbatyan)進行伴奏,拉開了法國與亞美尼亞音樂界合作的序幕。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何者共同演出,觀眾的心靈只會被演奏者真誠而慷慨的演奏所打動,所以卡米爾的音樂目標始終不曾改變:以最專注、最純粹的方式與觀眾分享音樂,分享最強烈的情感。

卡米爾自稱是一個非常跟隨本能的人,而創造力是她的天性。對她而言,在音樂方面的創造力從來不是問題。相反,她的問題在于她有太多關于音樂的想法要嘗試。卡米爾的專輯收錄了不少對非大提琴曲目和相對冷門的大提琴樂曲的演繹,比如《圣-桑和奧芬巴赫》中創造性地將二重唱《霍夫曼船歌》改編為大提琴與小提琴二重奏,《肖邦計劃》(The Chopin Project)中以大提琴呈現肖邦的經典鋼琴音樂作品,《希望之聲》中將貝利尼歌劇《諾爾瑪》中的詠嘆調《圣潔的女神》改編為樂曲。在《阿茲納沃爾傳》中,卡米爾也通過樂器重新演繹和重塑了一系列阿茲納沃爾的經典曲目,以引人入勝和情感充沛的表演為“昨日的經典”注入了新的生命。

樂觀、活力和細膩的情感處理是卡米爾·托馬斯音樂的典型要素,如同南法夏日明媚浪漫的陽光,能夠從天空傾瀉至人們內心最柔軟之處。在卡米爾的專輯中,我們不僅可以聽到美妙的音樂和其中娓娓道來的悠長故事,還可以看到她直面苦難的勇氣、對現實世界的關懷,更可以品悟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對所棲居的土地的眷戀和對音樂偶像的敬仰。

figure_0017_0011

?Edouard Brane

2024年,“大提琴詩人”卡米爾將帶著新鮮出爐的《阿茲納沃爾傳》走遍世界,用琴音帶我們領略她所理解的阿茲納沃爾的音樂世界。figure_0017_0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盐城市| 香格里拉县| 泗洪县| 海林市| 唐河县| 图们市| 普宁市| 文成县| 鹤峰县| 山阴县| 怀仁县| 华坪县| 蓝山县| 江阴市| 布拖县| 绩溪县| 昌都县| 上虞市| 襄垣县| 周口市| 屯门区| 漠河县| 呼和浩特市| 涞水县| 新乡市| 临邑县| 手机| 宾川县| 谷城县| 石阡县| 思南县| 方城县| 宣武区| 沿河| 平昌县| 文成县| 商水县| 阳原县| 屏东县|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