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從哲學思想到管理機制》:質量價值觀
- 質量為綱:華為公司質量理念與實踐
- 田濤主編
- 7779字
- 2024-06-28 15:50:25
大質量管理體系需要介入公司的思想建設、哲學建設、管理理論建設等方面,形成華為的質量文化。
——任正非
質量價值觀是企業核心價值觀在質量管理領域的映射。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艱苦奮斗的核心價值觀,在大流量時代,構建大質量體系,致力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
大質量是一個開放、端到端的哲學系統。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華為通過高質量的思想創新,不斷探索未來正確的假設、方向、思想、理論和戰略。
華為公司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量,質量是華為生存的基石,是客戶選擇華為的理由。飽和經濟時代的特征就是走向高質量,華為所有業務的本質是實現高質量,絕不走低價格、低質量之路,否則會摧毀公司未來的戰略競爭力。
一切工作,都以質量為優先,研發、采購、制造、供應、交付……都要瞄準高質量的目標前進,構建結果質量、過程質量和商業環境口碑質量;品牌的核心是誠信,誠信的保障是質量。品牌不是宣傳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是經營團隊給客戶帶來的信任,處處、時時都在建立品牌。
保障網絡穩定運行是公司的首要責任,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華為的最高綱領。無論在缺氧的高原、赤日炎炎的沙漠、天寒地凍的北冰洋、布滿地雷的危險地區、森林、河流……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華為人在艱苦奮斗,保障通信。
華為強調端到端質量管理,反對完美主義和盲目創新,反對局部優化影響全局優化,在管理體系上堅持“蕭規曹隨”,不隨意變革,制度修改要謀定而后動。
大質量是一個開放、端到端的質量哲學系統
華為公司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質量。我們要從以產品、工程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擴展到涵蓋公司各個方面的大質量管理體系。(來源:任正非在公司質量工作匯報會上的講話,2015)
我們不僅僅要在技術、市場、服務……上取得優勢,更要關注質量體系的建設,未來網絡容量越來越大,安全穩定越來越困難,質量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要高度關注大流量的大質量體系建設,過去我們的質量建設大多是關注產品、工程……的。我說的大質量體系,是個系統工程,要確保我們在未來大流量時代的及時、準確,傳送大的數據流量的安全、穩定、可靠,對大質量體系的認識,要有一個大的構架。這涉及文化、哲學……無限的領域,我們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國的優勢,首先形成以中、德、日為基礎的大質量能力中心。(來源:《變革的目的就是要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地肥力》,任正非在2015年市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什么是大質量管理體系?大質量管理體系需要介入公司的思想建設、哲學建設、管理理論建設等方面,形成華為的質量文化。每個人都愿意兢兢業業地做一些小事,這就是德國、日本的質量科學,沒有這種文化就不可能有德國、日本這樣的精密制造。我們為什么不能有這種文化?我們要借鑒日本和德國的先進文化,最終形成華為的質量文化。如果公司從上到下沒有建立這種大質量體系,你們所提出的嚴格要求則是不可靠的城墻,最終都會被推翻。(來源:任正非在公司質量工作匯報會上的講話,2015)
要實現高質量,必須有大質量體系,大質量就是全面質量管理,端到端的質量哲學系統;就是要和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和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在一起。(來源:《我們的目的是實現高質量》,任正非在松山湖工廠考察時的講話,2017)
質量是華為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是客戶選擇華為的理由
作為高技術產品的程控交換機,同時也是高投入的,廠家只有緊跟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在開發上大量投入,才能保證設備具有世界一流的技術水平;只有在市場、培訓、服務投入,才能保證設備在交換網運轉良好,適應高質量通信網建設。(來源:任正非,《對中國農話網與交換機產業的一點看法》,1994)
公司唯有一條道路能生存下來,就是客戶的價值最大化。有的公司是為股東服務,股東利益最大化,這其實是錯的,看看美國,很多公司的崩潰說明這條口號未必就是對的;還有人提出員工利益最大化,但現在日本公司已經有好多年沒有漲工資了。因此我們要為客戶利益最大化奮斗,質量好、服務好、價格最低,那么客戶利益就最大化了,客戶利益大了,他有再多的錢就會再買公司的設備,我們也就活下來了。我們的組織結構、流程制度、服務方式、工作技巧一定要圍繞這個主要的目的,好好地進行轉變來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來源:任正非在技術支援部2002年一季度例會上的講話)
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是企業的唯一出路。客戶的本能就是選擇質量好、服務好、價格低的產品。而這個世界又存在眾多競爭對手,我們質量不好、服務不好,就不討論了,必是死亡一條路。如果質量好、服務好,但成本比別人高,我們可以忍受以同樣的價格賣一段時間,但不能持久。因為長期消耗會使我們消耗殆盡,“肝硬化了”,如何前進?(來源:任正非,《逐步加深理解“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在市場部年中大會上的講話紀要,2008)
我們建設華為公司用了30年,但“炸掉”華為公司只需要一瞬間。公司的發展不能不顧風險,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高質量地發展。(來源:董事常委會紀要〔2017〕004號)
困難從來都是更大勝利的前奏,挑戰更是堅強隊伍的磨刀石,我們要從作戰隊列中選拔英雄與骨干。我們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要英勇奮斗,我們不能像一只病貓,等待著,幻想特赦。敢戰方有前途,善戰才能勝利,不能為保銷售而犧牲研發質量、生產質量、交付服務質量、商務財務質量……(來源:《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會把我們逼向世界第一》,任正非在CNBG[1]誓師大會上的講話,2019)
打壓和封鎖會長期存在,這是一種新常態,我們不要把BCM[2]變成在質量上降低標準和要求的借口。隨著現在六大產業和新的組織形態(如軍團),以及合同在代表處審結的70多個“小華為”的相對獨立運作,這些變化會對我們的質量帶來挑戰。第一個是傳統業務戰場,我們在ICT產業要重點解決好由于連續性可能引發的相關質量風險,在作戰中強化質量管理,不降低我們的質量標準和要求,落實以質取勝。第二個是新業務戰場,我們新的產業、新的組織要全面認真地理解集團的質量方針要求,像華為成熟領域業務一樣運作新業務。(來源:《落實一個要求,對準兩個戰場,構建兩個能力》,陶景文在2022年公司質量大會上的閉幕講話)
質量優先,以質取勝,絕不走低價格、低質量之路
華為在市場上的競爭不靠低價取勝,而是靠優質的服務取勝,這就需要依靠服務職業化來保證。這些年來,我們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也是因為我們有“服務好”這一條。哈佛寫的華為案例中,總結華為公司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非常貼近客戶需求的、真誠的服務取得了客戶的信任”,這就是整個華為公司的職業化精神。(來源:《加強職業化和本地化的建設》,任正非在全球技術服務部2005年第一季度例會上的講話)
現在是產品過剩時代,我們所有工作都要向著提高質量的目標前進。過去MBA(工商管理碩士)的時代是短缺時代,那時候MBA把杠桿一撬,量就放大了,就可以降低成本,取得商業成功。現在這個時代過剩了,產品多了,大家要選了,選的時候選啥?選質量。大趨勢人們會趨向質量,而不是趨向數量。如果低價格就能把市場洗牌,為什么還會有愛馬仕?愛馬仕代表的就是高質量。(來源:任正非在2015年9月24日EMT[3]辦公會議上的講話)
我們所有一切工作,要以質量為優先,研發、采購、制造、供應、交付……都要以質量為優先。我們對客戶負責,首先是質量;我們與供應商分享,首先也是質量。所以我們所有采購策略中,還是質量是第一位的,不管是技術評分,還是商務權重等,就是以質量為中心。沒有質量就沒有談下去的可能性。這些年我們公司總體還是堅持以質量為中心的,包括終端,這些年堅持質量第一的道路,就走正確了,慢慢就追上來了。你們就做最好的產品,賣最好的價格,賺最多的錢,發給大家。(來源:任正非在2015年9月24日EMT辦公會議上的講話)
最終的競爭是質量的競爭。華為公司的價值觀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要把自己的質量做好,讓運營商通過與我們合作得到好處,從而運營商就會堅定不移地選擇我們。我們也不賣低價,賣低價發低工資,那樣我們的人都跑光了。我們是要真正地提高質量,競爭最本質的問題是提高質量。(來源:任正非在第四季度區域總裁會上的講話,2015)
我們在爭奪高端市場的同時,千萬不能把低端市場丟了。我們現在是“針尖”戰略,聚焦全力往前攻,我很擔心一點,“腦袋”鉆進去了,“屁股”還露在外面。低端產品要做到標準化、簡單化、生命周期內免維修。我們不走低價格、低質量的路,那樣會摧毀我們戰略進攻的力量。在技術和服務模式上,要做到別人無法與我們競爭,就是大規模流水化。客戶想要加功能,就買高端產品去。這就是薇甘菊理論,而且我們現在也具備這個條件。(來源:《堅持為世界創造價值,為價值而創新》,任正非在戰略務虛會上的講話,2014)
低價格、低質量、低成本,會摧毀我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企業必須有合理的盈利,才會去持續投資研發。沒有適當的利潤積累,把利潤打這么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戰略上破壞這個產品。(來源:《與任正非的一次花園談話》,2015)
公司從上到下都要高度重視質量。質量不只是產品質量、合同質量、交付質量,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內控、采購等很多方面都是質量要素。我們在努力沖鋒的同時,要加強大質量體系的建設。要提升質量部隊的地位和作用,把合適的干部配備上去。(來源:董事常委會紀要〔2017〕004號)
通過高質量的思想創新,找到未來正確的假設、方向和戰略
我們現在要仰望星空,要有正確的假設,要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未來要碰到石墨烯的革命,要碰到量子革命,要碰到全光架構的系統,未來洞庭湖裝不下太平洋。這樣假設的情況下,怎么產生正確的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方向;有了正確的方向,才有正確的理論;有了正確的理論,才有正確的戰略。(來源:《洞庭湖裝不下太平洋的水》,任正非在IT[4]存儲產品線業務匯報會上的講話,2014)
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未來二三十年內將變成智能社會,智能社會就是信息大爆炸的社會。這個時期充滿了巨大的機會,沒有方向、沒有實力的奮斗是不能產生價值的。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略。現在沒有人知道未來的社會結構是什么樣的,但是我們可以假設,假設流量會越來越大,就給了我們機會。我們不能像小公司只賭一個方向,而是要多路徑、多梯隊研究。(來源:任正非與Fellow[5]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
任重而道遠,高層干部要多“仰望星空”,看清楚未來才能進行構架式創新,唯有實現戰略領先才能讓華為公司生存下來。在改革未來的過程中,要看到我們擔負的責任,華為公司就是要生存下來。我們一定要在核心的網絡上領先世界,領先是在技術、商業模式、質量及服務成本上……我在劍橋研究所的講話中,專門提到“領先”和“領導”的不同。以前我們很多時候講“領導”,“領導”是指建立規則和平衡機制,引導同行進入競爭,不能自私自利,也要顧全別人,所以那時候我們幫助別人,幫助競爭對手前進。現在有人不讓我們來“領導”,那我們就“領先”呀。“領先”是啥概念?是需要有方法論、方向論、思想論、組織結構改革、激勵機制改革的,希望你們新當任干部要銳意改革,全流程拉通。歷史賦予我們一個使命,如果不能領先就會死亡,只有領先一條路。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但要合力應對風險,生存是第一位的。(來源:《從責任到使命,從擔當到奉獻》,任正非在干部工作交接儀式上的講話,2018)
創新不一定是技術創新,它還包括理論創新。從假設創新到方向創新,從方向創新到思想創新,從思想創新到理論創新,從理論創新到技術創新,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創新。假設、方向、思想、理論、技術、商業六個創新,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本身就是從假設到方向到思想到理論到技術到商業創新的突破。(來源:任正非,在劍橋和伊普斯維奇研究所座談紀要,2018)
我們一定要努力從假設到思想,從思想到理論,從理論到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設計到產品的制造、營銷與服務,到部分關鍵零部件制造,全流程貫通,逐步走向垂直發展。(來源:《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努力劃出旋渦區》,任正非在2022年公司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品牌的核心是誠信,誠信的保障是質量
千古傳唱的歌才是好歌。我曾經說過:什么是最好的科研成果,請看看都江堰幾千年后還在矗立,還在造福川西大地,而兩河文明、古羅馬的水渠已蕩然無存。因此,偉大的發明并不一定稀奇古怪,故弄韻律的歌總唱不長。(來源:任正非,《創業創新必須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1999)
品牌的核心是誠信,是我們為客戶提供的質量、服務與競爭力的提升。要緊緊圍繞以客戶為中心形成我們的宣傳主線……我們講戰略宣傳要以客戶為中心,就要真正搞清楚客戶的痛點在哪里,我們怎么幫客戶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來源:任正非,《緊緊圍繞客戶,在戰略層面宣傳公司》,在華為品牌戰略與宣傳務虛會上的講話紀要,2012)
企業網比電信運營商工作難度高,關鍵是先要把自己做強,保證高質量。我們做電信行業已經二十幾年,今年運營商BG[6]能取得這么大成績,跟我們多少年來的表現有很大關系,外界已認可信任我們,但目前企業網還建立不起這樣的品牌。品牌的核心就是誠信,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個點,然后口口相傳把品牌建立。真正的品牌是通過員工的行為來實現的,所以企業網要走過一個艱難困苦、張揚自己的年代,努力去讓自己變得可信任。(來源:任正非在重裝旅集訓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
對品牌的理解不要偏狹,不要認為品牌就是廣告,不要理解為要投入很多錢才能建立品牌。廣告是必需的,但只是手段之一,處處、時時都是品牌。比如,蘋果公司在形象設計和服務設計做了一系列工作,值得我們學習。有人去蘋果售后維修摔壞的手機屏幕,經鑒定無法修復,售后直接免費更換了一個手機。其實打碎手機屏的人并不多,提供了這種服務,就是在樹立品牌。我在網上看到一段你們終端售后服務的視頻,客人一到店,我們的服務人員先遞上了一杯水,多溫暖,說明消費者業務這五年也在不斷改善。無論這個視頻是不是宣傳片,播給所有員工看看,要形成標準操作,這也是品牌。(來源:任正非在消費者BG 2017年中市場大會上的講話)
品牌不是宣傳出來的,品牌是通過先進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打出來的,是用誠信爭取的。品牌是誠信的代名詞,沒有誠信的宣傳就是詐騙。(來源:任正非在幾次座談會上,關于公共關系工作的戰略指引,2018)
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運行是華為的首要責任
我們從事的是為社會提供網絡,這種覆蓋全球的網絡,要求任何時候必須穩定運行。我們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論在缺氧的高原、赤日炎炎的沙漠、天寒地凍的北冰洋、布滿地雷的危險地區、森林、河流……只要地球上有人的地方,都會覆蓋。(來源:任正非關于珍愛生命與職業責任的講話,2011)
我們的職業操守是維護網絡的穩定,這是與其他行業所不同的,豆腐店、油條店……可以隨時關掉,我們永遠不能。我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只對網絡的基本穩定承擔責任,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我們絕不會介入任何國家的政治。(來源:任正非關于珍愛生命與職業責任的講話,2011)
在泛網絡業務,網絡安全要成為最高綱領;在終端業務,隱私保護要成為最高綱領。我們要向微軟、谷歌、蘋果這些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模范學習。我們的電信網絡安全要做到世界領先,構建行業競爭力。(來源:任正非在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特戰隊啟動會上的講話,2018)
我們強調用極低的成本迎接未來信息社會,一定要構建非常低的成本,遵循降低每bit(比特)的成本的摩爾定律,推動我們把質量提到極高,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人能夠跟我們競爭了。需要強調,不要為了降成本,犧牲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來源:《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任正非在上海研究所聽取無線業務匯報的講話,2018)
網絡安全是擔負人類社會聯接的網絡,不能隨意癱瘓,不能隨意出現故障,這是一個安全問題。大家知道,65億人要聯接起來,數千萬家銀行要聯接起來,數萬萬家中小企業、大企業要聯接起來。銀行轉賬在65億人中跳躍,要準確轉到每個人身上,而且不能少一分錢。這是網絡安全的責任。華為為30億人提供聯接,包括銀行、企業、政府……30年來,我們在170個國家運營,沒有癱瘓過,證明我們的網絡是安全的。(來源:《美國學者與任正非的咖啡對話》,2019)
當年日本發生地震、核泄漏,我們員工背著設備逆難民的方向行進,如果不搶通基站,怎么幫助搶險救災?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時候也一樣,我們把基站建起來,通過與天上衛星聯接,就給當地部隊搶險聯接了無線通信,否則部隊在山上怎么調動?當時炸兩個堰塞湖的時候,天上下著雨,員工打著傘守著設備,很艱苦,每天還要用六小時下山背柴油上山。我們作為通信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搶險救災都是應該做的,這是義務,這時不叫商業公司,叫“消防隊”,不顧一切先把問題解決了再說。(來源:任正非,接受《南華早報》采訪紀要,2020)
管理制度上“蕭規曹隨”,質量管理上貫徹“七個反對”
不要把管理創新作為我們公司任何一個干部的考核標準。我們的考核標準主要是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創新只是手段,創新不是目的,一定要搞清楚。胡亂創新,增加自己的困難,也增加了別人的困難。你的創新,大家同意,沒什么問題;如果大家沒有同意,沒有評審通過,你就是破壞。千萬不要盲目創新,更不要強調自主。凡自主就會有狹隘之嫌,就會造成我們這個部門、這個產品線不去和別的部門和產品線共享,無疑就多做了一份工作,這工作就是無效的艱苦奮斗。(來源:任正非,《學習〈天道酬勤〉重點在于認清形勢、深入反思和改進工作》,在干部部部長會議上的講話紀要,2006)
我們只允許員工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發散了公司的投資與力量。非主航道的業務,還是要認真向成功的公司學習,堅持穩定可靠運行,保持合理有效、盡可能簡單的管理體系。要防止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來源:《用烏龜精神,追上龍飛船》,任正非在公司2013年度干部工作會議的講話)
在質量問題上,要永遠記得“七個反對”,而且要堅決反對。我們要繼續貫徹七個反對,反對完美主義,反對煩瑣哲學,反對盲目創新,反對沒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優化,反對沒有全局觀的干部主導變革,反對沒有業務實踐經驗的員工參加變革,反對沒有充分論證的流程進入實用。我們講的是端到端的質量管理,要反對局部優化影響了全局優化。現在每個部門都在講自己的優化,但如果妨礙了全局優化就不是優化。(來源:任正非在公司質量工作匯報會上的講話,2015)
在管理制度上,我們應該堅持“蕭規曹隨”,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但改革不能有隨意性,要謀定而后動。在管理制度上還是要走保守的道路,不要輕易去更改,不鼓勵盲目創新。如果管理也總想著創新,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容易導致一會左、一會右,這沒必要。當然,任何制度流程應該都是可以修改的,但一定要謀定而后動,經過廣泛討論和充分溝通后,覺得過去的標準確實存在問題,可以進行修訂,修訂要經過層層級級討論,左左右右征求意見,就是你搞透之前,讓你改不動。標準是可以進步的,但我們要走成文法的道路,不要采用案例法,避免太多彈性。(來源:任正非在2023年2月3日EMT辦公例會上的講話)
注釋
[1]CNBG,carrier network business group,運營商業務。
[2]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業務連續性管理。
[3]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經營管理團隊。
[4]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
[5]Fellow,代表華為公司專業技術人員重大成就的最高稱號。
[6]BG,business group,華為的產業經營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