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醫之路續編(卷二)
- 張奇文等主編
- 9425字
- 2024-07-03 16:02:16
張瓊林

張瓊林(1930— ),安徽省六安市人。1945年師事皖西名醫劉惠卿先生,五年期滿,懸壺鄉邑。1954年結業于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藥大學前身);1958年調赴衛生部中醫教學研究班(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其本著生在皖西、服務皖西的精神,立足基層,樂道遺榮。醫教生涯50余年,以“弘揚岐黃,求實存真”為宗旨,協助衛生主管部門創辦各類進修班,如中醫溫課班、中醫進修班、中醫學院臨床實習輔導班、高級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等。參與組建六安地區中醫院。退休之后,自籌資金,又創辦了金安中醫門診部,為六安市乃至安徽省保持了一塊具有傳統特色的中醫藥“凈土”。
崇尚務實精神,不善高談闊論,更反對技術保守、個人壟斷等有損于醫道和諧的不良傾向。臨證廣征博覽,匯集諸家臨證經驗,創立臨床常用驗方80余首,刊行全國,得到許多中醫臨床家的贊許和好評。主張“醫可有派,醫不守派;治可有方,治不泥方”。提出“師其派而不悖其旨,尋其法而不囿其方”。專方專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以削弱門戶之見在中醫領域中長期泛濫。先后主編中專教材四部,發表學術論文和科普資料等30余篇。總結師徒三代人60余年的臨床經驗,著述36萬字中醫臨床專著《臨證碎金錄》,填補了皖西自古無醫著的空白。先后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三屆理事,安徽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中醫臨床雜志》編委副主任等職務。
有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決心,再加上自強不息、上下求索的刻苦精神,可謂是任何事業成功之路的基石。中醫也不例外。本人步入醫林60余載,以此治學、臨證、課徒、著述,視為座右銘。此外與特殊的“天緣”也不無關系,記得年值頑童時代(1938年),鄰居請來一位針灸醫家,氣宇軒昂,舉止文雅,循經取穴,至精至熟,艾煙馥郁,使人陷入夢幻,在我幼小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未料他竟是我八年后的恩師劉惠卿先生。
學醫發蒙 針灸誘我入醫林
20世紀中葉,張氏門下已是50余口人的大家庭。由于當時醫療條件很差,求醫艱難。祖父決心要在孫輩中物色人選,專攻醫道。1944年冬,祖母病“奔豚氣”,腹痛欲死,諸藥無效,連德國進口的“拜爾加當”“阿撲嗎啡”也不止痛,已備后事,劉惠卿先生針藥并用,立挽危候。這第二次激發了我的習針之志。但習針必先習醫,于是次年(1945年,16歲)經地方紳士引薦,以高額學費正式拜劉氏為師,醫文兼學,有幸成為劉氏醫家的關門弟子(注:此前十七位師兄,皆因秘術不傳,更操他業)。轉瞬3年將逝,輟學厄運,眼看將臨,我于是對老師更加敬孝,順心從事,并尋找機會為之修針、制艾、搟藥條(太乙神針)、重修木制銅人等。老人家晚年崇尚佛學,更使我有機會施展我之雕刻繪畫技術,為之彩繪各類佛像,著色用墨,致精致美,深得老師喜愛?!熬\所至,金石為開”,終于在1948年春,師曰:“我今老矣,見汝習針心切,也具備繼承絕學(當時稱針灸療法為絕學)的德行。余當年拜師胡維鏡先生,交100塊銀圓,磕100個頭。你也照此辦理?!币虼舜龣C再行第二次拜師儀式。1948年農歷五月初九日上午,我師徒在佛堂孫思邈塑像下點燃香燭,升表叩頭,我于是正式成為自蔣世威先師起,歷經鄧獻章、左勝德、羅樹仁、胡維鏡、劉惠卿諸師的第七代針灸傳人。事后泄密,引起劉氏舉家反對。師母說:“劉氏家學,理當傳代,絕不外傳。”一時合伙家人,藏匿所有書籍、針具。尊師喝道:“家人不學,又不準外傳,豈有此理!沒關系,書都在我的頭腦中!”我亦乘機匯款至江蘇省蘇州市司前街32號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劉師原為通函社員)郵購各類書籍、掛圖、針具。打開郵件時,恩師大喜,因第一次見到了承淡安先生東渡日本歸來時引進的不銹鋼毫針,該針應用快捷,得氣迅速,從此淘汰了以前用馬口鐵自煉之鋼針。之后我便開始進行劃經點穴,一絲不茍,每晚必隨師靜坐、調息、養氣、練指,背誦針灸經絡俞穴歌訣,切摩周身骨度計算方法,修煉運針不痛心法,切循針下感傳速度標準,細讀熟悟,終日不輟。一年之后走上臨床。5年期滿(3年習醫,1年習針,謝師1年。即第5年不交學費,幫助老師處理日常醫事),回鄉開業(見《臨證碎金錄》)。
開業行醫 尊賢重道攻重癥
本人正式私人開業于1950年,時年21歲。雖然思想上早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準備,但20來歲的小伙子獨立應診,總不免冷淡、寂寞和膽怯。無人問津的日子非常難熬。且又生長在一個繁華的小鎮,名醫薈萃,強手如林。作為醫林幼苗,卻成為眾矢之的的壓制對象,身處逆境,只覺得前途渺茫。家父察覺此情后,反復教誨:“第一,繼續深入學習,不得氣餒;第二,尊師重道,對各位長者一一登門求教,稱之為師?!蔽艺沾宿k理,果然生效,并自我制定了奮斗目標,等待機會,創造條件,接診他人治不好的病證(所謂接二手活)。抓住一個就不放,針藥并用,內治外療,并不辭勞苦為之配方、采藥、煎藥,甚至待在病人家中兼做護理工作,不至痊愈,絕不放手。如此孤軍作戰,各個擊破。接著機會到來,有幸治好了幾位社會影響較大人物的危急頑癥,又不收診費(開業之初,家庭小康),加之老師生前留下的社會影響,于是名聲很快傳播開來。
例一:陳某,年61歲,抽鴉片,是鎮上幫派頭目?;挤伟b,咳吐臭痰膿血。鎮上中西醫均治之,當時美國施貴寶盤尼西林每天用到2萬單位均無效,諸醫束手。弟子有人建議:“不妨請張二先生診之試試看!”有人反對,有人支持。有人說:“他老師是官醫(過去凡為縣長診過病的醫師,就當然稱官醫,不要考核),如在世,求診可能有希望,他才二十幾歲的小子,豈能治好此般危險之證?”爭持中果然來邀,其實我早已準備接診!世事巧合太多,1950年《中華醫學雜志》報道(當時國內唯一的一份醫學雜志)了北京協和醫院以“蕺菜桔梗湯治愈32例肺化膿”的觀察。奈何自習醫以來,口傳師授,《藥性賦》中均無此藥,請教諸藥師,有的連“蕺”字都認不得,有的說是“薺”菜。正在焦急之際,突然接到從上海千頃堂書局郵購的《現代實用中藥》。葉橘泉先生為我送來了“東風”。我立即深入山林,走訪農戶核實魚腥草的標本,并采集了大量又肥又嫩的鮮蘆根。以魚腥草為主,加蘆根煮湯,每日3~4次,每服一小碗(200~300mL),兼配服桔梗、甘草、黃芩、南沙參、瓜蔞仁、生薏米等,7天后,臭痰已少。周余體溫正常。兼用陳芥菜汁煮豆腐,佐餐。因病人經濟條件好,吃了大量的燕窩(光燕)、百合、花生粥、西洋參等。月余康復。我旗開得勝,名聲大振,一時在鎮上酒樓、茶社傳為頭條新聞。
例二:左某,男,22歲,為鎮上富豪大賈之子。自小遺尿,婚后不止,嬌子害羞,絕對不準父母和他人提起此病,否則哭鬧如狂。經我治月余痊愈。治愈此例是運用的中國傳統的針術,結合燔針捷刺第二骶孔(次髎穴),睡前施術獲效。當時蘇聯醫家是用“探針”(卷棉拭子)代針(請見拙作《臨證碎金錄》)。
例三:程某,男,36歲,糟坊(釀酒業)老板。溫熱病后,氣陰兩傷,心腎不交,虛煩不寐,驚悸不寧,類似“百合病”。我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兼用針刺間使、三陰交、通里、足三里,配合心理暗示,結束其長達兩個月幻蕩如癲、心神不斂的神經精神癥狀。
如此日耕夜讀,奮斗不息,師承劉氏醫技加上博采眾長,臨床初展宏圖,故而比較一帆風順地步入醫道大門。青年得時,是來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支柱。22歲起,天天有病看,23歲大行其道,24歲(1954年)進入蘇埠鎮中西醫聯合診所,每天門診人數達50~70人次。不分上下班,家人送飯吃,晚間安排出診。當年秋,被抽調去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藥大學前身)學習。
參加工作 領導暗訪到門診
1954年夏,洪災泛濫。適逢六安縣(現六安市)衛生科(即衛生局)宋家明科長視察防汛工作,來到小鎮。傳聞其趁機暗訪,目睹室內外病人擁滿,遂進入診室,翻閱病案,略問師事情況。窗外陪同的所長道:“張醫師,這是宋科長,來看你。”我愕然。宋科長回縣不久,即派六安縣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六安名老中醫儲后塵先生徒步25千米專程采風訪賢(新中國成立初期名詞,即考核),要我解釋辛涼解表與辛溫解表的臨床運用,并列出代表方劑。什么叫“募原”?背誦小青龍湯、柴胡疏肝湯、八味逍遙散的歌訣和十四經俞穴總歌的手太陰肺經,指出八脈交會八穴的“陰維脈與陽維脈”,并翻閱門診病歷和處方。當時儲老對在基層能用到仙鶴草和黛蛤散,感到新奇可取?;乜h匯報后于當年秋即派我赴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學習。在校期間,我第一次擔任了針灸課劃經點穴的輔導員。結業之際,查少農教授一再勸我留校任教,未就。1957年調至六安縣衛生院。1958年由安徽省衛生廳調赴衛生部辦中醫教學研究班(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第二次擔任三個班的針灸課劃經點穴輔導員。因當時大興西醫學習中醫之風,我還兼任了南京中醫學院的院外教學任務,如南京藥學院、南京市第一人民醫院、南京兒童醫院、工人醫院……因教學效果顯著,獎勵醫書四部。結業回省后,留安徽省中醫學院本草檢驗室任教,因故亦未就。這便是我踏上“醫教相兼之路”的開端。
學有所專 中醫政策指征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王斌、賀誠主持中央衛生工作時,頒布了《中醫暫行條例》。《條例》指出:中醫必須學習西醫,否則不準開業。于是我便郵購了專修教材一部,20余本,真是“一部二十四史,從何學起”?正在我憂慮自學無門之際,恰逢被抽調去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攻讀了西醫的全部課程。正值風華正茂年紀,真是如魚得水,嗜學如癖,從課堂到實驗室,廢寢忘食,日夜不輟,受益匪淺。王斌、賀誠受批判之后,黨的中醫政策得到貫徹,要求中醫必須重溫四大經典,我又獲益良多。衛生部要求每個縣衛生院必須設立中醫科,這個機遇使我一個社會醫生進入了國家醫療機構,從而獲得了多次學習進修機會。政策支持我們,我們必須為振興中醫藥事業做出貢獻。醫教工作50年來,我刻意奮勉,力求上進,先后主辦或協辦了各類培訓班,如針灸訓練班、在職中醫溫課班、中醫學徒輔導班、西醫學習中醫班、高級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等,并應邀擔任了安徽省高級西醫離職學習班、中國人民解放軍“8·6”醫院高級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中醫內科教學和進行專題講座的工作。
改革開放30年來,看到舉國上下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中醫藥之復興,迫在眉睫。于是我對直接影響中醫存亡的中藥問題,進行了一次從農村到城市;從產地到市肆;從統貨到飲片;從加工到包裝,深入而全面的調查研究,發現極其嚴重的偽、貴、缺、亂、濫等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遂總結成文,疾筆上書黨中央,最后由衛生部轉新華通訊社全文載入《內部參考》,要求全國各級領導都要關心這個關系到保護我國文化遺產的嚴重問題。于是我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竭誠竭智地投入到振興中醫藥的浪潮中去。在衛生廳中醫處、醫教處領導下,無論是命題編寫、臨床考核、實地采藥、專家門診、科普講座、學術論壇,均積極而踴躍地參加,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任縣、地、市、省乃至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為了發揚中醫學、活躍學術氣氛,常對三級學會慷慨解囊,捐款贊助,受到了各位同道的好評。
振興中醫 積極策辦中醫院
20世紀70年代,全國各級中醫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地相繼成立,而六安地區落后于形勢,竟沒有一所比較正規的中醫醫療機構。為了催生六安地區中醫院,上至衛生廳中醫處,下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我都直言上諫,多次提出要求,做了8年(1970~1978年)輿論宣導工作。終于在1978年6月26日,由2位中醫師、2位中藥劑師共計18人組成的六安地區中醫醫院門診部,正式揭牌開診。創業之初,我與滬籍名老中醫史松庭先生連日應診,冬戰三九,夏戰三伏,積累資金,使醫院日益壯大。30年來已發展成為擁有400多張病床、800余名醫務人員的“三級甲等”醫院,其設備能與六安市人民醫院媲美,并設有國醫堂,為安徽省中醫學院教學醫院。
弘揚國粹 成立金安中醫門診部
我身居基層,醫海蕩舟50余年,深深體會到就如何能真正地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中藥保存下來,單靠口頭上“空喊”是不行的,必須喚醒舉國上下有識之士,下最大決心,共同唱起呼喚歌——“中醫中藥!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讓每個人都能腳踏實地、力所能及地投入到愛我中華、保我中醫的浪潮中去,并應根據當前所處的嚴峻形勢,獻計獻策,來改善中醫中藥當前所面臨的人人皆知,而人人都未能拿出好辦法來解決的嚴重局面:①中醫院“穿上西裝”,掛羊頭賣狗肉,中醫成為陪襯?、谥嗅t學院畢業生分配不掉,即使分配了,也必須先改行(大部分改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所中醫教學單位敢拿出兩個班畢業生進行調查研究,看有幾個還在中醫崗位)。③冒充“博士”“專家”的假中醫和“醫騙”門診掛號費高達300元,魚目混珠,敗壞中醫名譽的情況非常嚴重。④中醫師本身不爭氣,開大處方,拿提成。⑤每個縣還有一個“中醫院”在支撐著,其他醫療單位統統砍了中醫科。⑥大量的假藥和“沖劑”充斥市場,拖了中醫的后腿。⑦中醫中藥搞活動,也是形式主義走過場,一“轟”而了之。⑧名老中醫正在日益減少,第二“梯隊”目前很難形成,青黃不接。照此下去,不要多久,中醫中藥將陪著另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姐妹倆一同成為“保留藝種”,被國家養活起來?!爸艺邽槲倚膽n,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作為一名老中醫,目睹現狀,能不感到惋惜和悲憤嗎?為了捍衛岐黃之術,渴望在有生之年,竭盡全力為弘揚國學辦點實事,為皖西乃至安徽省保留一塊中醫中藥的“凈土”,我于是在退休之后,自籌資金,艱苦創業,準備打造一個傳統特色很濃的中醫臨床基地。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金安中醫門診部終于于1990年成立了,近20年來兩次改建,四次搬遷,現已成為占地2200平方米,各科室齊備,初具規模的基層中醫門診部,從基建施工到園林設置;從診室部署到就診環境,處處注意突出濃郁的、古樸典雅的、能體現傳統中醫特色的氛圍。讓病人就診時進入中醫藥世界、領略中醫藥文化、感受中醫藥服務、體驗中醫藥療效,在腦海里留下難忘的印象。20年來醫院堅持一手抓醫,一手抓藥;從多渠道多方位采藥、備藥、購藥、制藥;用統貨(自己加工)不用飲片;用原生藥不用“沖劑”,大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三天應診,三天制藥,仍不能滿足省內外就診者的需求。夙愿已酬,老而彌堅,耄耋之年,依然應診。有人問我:“老兄,紅旗還能再打多久?”我曰:“薪火永傳,代有智者。”
慷慨解囊 成立中醫基金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各類學會相繼成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學術活動非常活躍而頻繁。我經常主持各類學術報告會,其中最大的全省性學術報告會兩次,每次來自省內外的聽眾達500多人次,安徽中醫學院禮堂不能容納,需借省政協禮堂講演。京師名耆董建華、趙紹琴、方藥中、路志正、顏振華、朱良春等均登臺傳道,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近年來,各級學會處于“冷凍”狀態。我今老矣,謹將歷年來的稿費、講學費、處方專利費等12.66萬元捐贈給六安市中醫學會,成立發展皖西中醫藥基金,獎勵有貢獻的中醫工作者。
濟世濟人 實行診費減免制
醫乃仁術,濟世為先。金安中醫門診部自成立以來,肩負著兩項社會任務:一為濟世扶貧,二為發展學會。20年來對農村特困戶、五保戶和城市貧民,施行門診藥費減免制,截至目前已用去319837元。
秘方公開 弘揚國粹為己任
絕密保守,個人壟斷,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病態,嚴重地影響了社會進步和事業發展。我拜師劉惠卿先生,是針灸療法單線獨傳的第七代傳人。從焚香叩頭、升表發誓的拜師儀式起(自得之后,一心不二,永歸系統,成己成人,不得妄泄,輕傳非人,違道謬行,甘受雷威),就深有感觸地認為針灸療法簡便驗廉,為了拯救疾苦,造福人民,應當公開普及,不應個人壟斷,占為己有。中國針灸學研究社承淡安先生堪稱弘揚國學的巨擘旗手,令人崇拜之至。我業醫以來,曾多次籌辦針灸培訓班,學子布滿江淮大地,針灸療法已不再稱為“絕學”了。拜師的誓言成為我傳承的動力。
醫乃仁術,濟世為先。著名醫家理應對“專利”二字看得淡泊。醫者在長期攻克難、頑、怪、急癥的臨床實踐中,各自都有自己的制方心得。我從醫以來,亦留心于斯,根據臨證診療需要,廣泛參考前賢制方經驗,結合現代藥理藥化的實驗研究,不拘一格,擷采眾長,諸如古今中外、經傳民藏、他人經驗、個人心得、奧秘發掘或成方化裁,擇善而取。凡一個驗方(一般為專病專方)構建組合成功之后,再經過臨床檢驗,不斷增補修訂,反復錘煉,而后成方,即為“個人經驗方”。我自制驗方84首(內服方67首,外用方17首)和若干專用飲料,分功效、主治、方藥、方論,并編以“歌括”以便讀者背誦。驗方刊行全國以來,從讀者反饋信息得知,效果良好。能夠為方藥集成的普及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亦感到欣慰之至。
積累心得 鑄就《臨證碎金錄》
考之醫籍,皖西六安地區,自古無醫籍問世。根據《中國歷代醫史》(上海中醫文獻館編)記載,明代“喻仁,字本元,六安州人。與弟杰(字本亨)共著《療馬集》六卷”,僅是一部獸醫著作。尊師劉惠卿先生,雖醫儒雙冠,素懷著述之志,因診務繁忙,未能實現,常為之憾。
我從醫之始,即存志于斯。我父子臨證,長期以來,醫海拾貝,蓄意采珍。本著“無長無少、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精神,以能者為師,走訪百家,不拘一格,擇善而從。諸如證候發揮、觀念更新、證治發微、啟奧揭秘、驗方發掘、古方鉤沉以及砭弊護道、捍衛國學……凡相關者,靡不采備。除每周三天應診,監制籌藥外,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悉心筆耕,著述成篇。嘗謂:“碎金片玉,彌為可珍?!惫拭杜R證碎金錄》,分方藥評述、專病論治、診余話醫、論著選輯四篇,于2006年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年增訂再版。該書發行以來,來訪、來函、來電者絡繹不絕,受到國內中醫臨床家的重視和歡迎,評價該方書具有實踐性、實用性、可行性,符合時代特征,是基層中醫臨證裁治的重要參考書,且陳述了如面癱一診牽正飲、強骨丸、紅藤六妙飲、小兒健脾斂腸粉等方劑的應用心得和臨床療效。如浙江省永康市方姓讀者來信道:“《臨證碎金錄》字字是真言?!睂Υ嗽u價,我欣慰之至。
從另一側面可以看出,幾百年來,張潔古先生的“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仍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隨著人類疾病譜的不斷擴大,醫學模式也在生物—社會—心理方面不斷改變。中醫中藥的方、藥、辨、治,也得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變更,如此才符合科學發展觀在中醫中藥領域的重要指導意義。
附方四則
一、面癱一診牽正飲
功效:解毒祛風,活絡牽正。
主治:口眼斜(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發病之初者)。
方組:金銀花25g,連翹15g,葛根20g,羌活10g,僵蠶20g,蟬衣15g,赤芍15g,防風10g,野菊花15g,甘草8g,川桂枝6g。
歌訣:面癱初起用銀花,翹葛羌蟬赤芍加。
野菊防桂炙甘草,能矯口眼正歪斜。
按:面癱一診就能牽正,難以令人相信。也是在擬用常規的針藥并用,內服外療方法,療效不佳或難以速效的情況下,窮則思變,悟出此方。本病初期為外感風邪,上犯陽明經,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縱橫不收而致。發病之初,邪在肌表,尚未入絡,服用活血牽正之劑,亂針猛刺,故療效并不理想。治當解毒疏風,活絡牽正。以金銀花配連翹等五組藥對,組合成方。分之各有專效,合之互為協同。對本病初期(1~7天,投藥越早,療效越好)效著。一般6劑藥,服十余天后再診。必須做到藥選精良,每帖藥先用溫水浸2~3小時(冬天浸一夜),大火煮沸后立即離火!頭二汁得藥1500mL,每服250mL,一日三次,飯后服,兩天一劑(二汁沸后小火須再煮5分鐘)。療效一般分為顯效、基本治愈或痊愈。部分病例服藥3~4天后,癥狀反劇,勸其堅持服藥,效達自緩。本方只適用于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及病程超過1~2月者無效(見《臨證碎金錄》)。
二、強骨丸
功效:消堅散結,續骨定痛。
主治:痹證(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及其關節僵腫變形,肌筋膜炎,肌纖維組織炎,各類骨質增生癥,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及其手術后遺癥,肋軟骨炎,骨折外傷血腫疼痛,慢性骨髓炎之死骨形成,胸膜粘連癥,關節粘連癥,盆腔淤血癥,盆腔粘連癥,重癥肌無力,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方組:制馬錢子(砂炒至有爆裂聲,表面膨起,壓之即碎,呈棕黃或棗紅色)1000g,全蝎110g,地龍干110g,地鱉蟲110g,研極細粉,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曬干后每丸約0.3g,含凈馬錢子約0.2g。
服法:配合其他藥服用,每晚睡前服2粒;如單獨服用,中午、晚飯后各服2粒;再生障礙性貧血者,每晚睡前服1粒。均用淡紅糖水送下(按《中國藥典》規定制馬錢子常規劑量,一次0.3~0.6g)。
反應:按此劑量服用,一般無不良反應,少數病例有反應者,如晨間感到頭暈、足軟等現象要立即減量或停藥。
禁忌:高血壓病患者慎服。孕婦及慢性胃炎、胃潰瘍病患者忌服。
按:痹證自古稱難證、頑證。痹之為病,四肢百骸,筋經絡脈,骨介分肉,無處不創。發展到全身,葉天士先生稱之為“周痹”?;蛲础⒒蚵椤⒒蚰尽⒒蛩?、或灼熱、或冰冷……真是“病家痹痛”,“醫家頭痛”。且致病廣,病邪深。治痹之醫論、醫著、方藥、療法,也難以盡述,終于難取一效。本人制化堅逐痹湯、化堅逐痹酒、強骨丸等,也是急則思變。依然落實在“痹者閉也、痹者滯也、痹者阻也、痹者著也”等正虛邪客的特殊病理,悟出“以通為先,養正次之”而制強骨丸。本方以制馬錢子為君藥,突出一個“化”字;其他三味藥是取其一個“通”字。一通一化,互以為用,力專任宏,安全效捷。本人應用30多年來,只要如法制劑服用,把握劑量,很少出現毒副作用(見《臨證碎金錄》)。
三、健脾斂腸粉
功效:健脾益氣,斂腸固脫。
主治:小兒頑固性泄瀉(慢性菌痢、腸炎、菌株失調、腸功能紊亂等久瀉不止者)。
方組:懷山藥50g(洗凈),生薏米30g(淘凈曬干),石榴皮15g(撿質優者),罌粟殼10g(枯黃殼厚者),微火共炒至焦黃色,共研極細粉,過100目篩,密藏備用(最好現配現用,以防久藏變質)。
服法:一周歲以內,每服2g,一周歲以上每服3~4g,沸水沖勻,再攪勻煮沸如糊狀服之,一日三次,加糖亦可。
歌訣:頑泄健脾須斂腸,罌榴藥薏共成方。
凈干微火同炒研,沸水沖調再煮嘗。
按:小兒痢疾既久,大多為患病之初濫用或過用各類抗生素,以致腸道菌群失調,微生態內環境受到破壞,腸功能紊亂。最后導致一派脾虛氣陷、滑脫不斂的證候。臨床最為常見,治之卻難以收效,亦為醫家棘手之證。余制健脾斂腸粉,具有亦食亦藥的特點。改革了給藥途徑,便于小兒服用。再加以精心護理,常獲良效(見《臨證碎金錄》)。
四、紅藤六妙飲
功效:燥濕清熱,滌濁浣帶。
主治:濕熱帶下(急慢性盆腔炎、宮頸炎、宮頸糜爛、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性包塊等)。
方組:黃柏12~15g,炒蒼術12~15g,紅藤30g,敗醬草30g,生薏米50g,甘草8g。
加減:腰痛甚者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腹痛甚者加白芍20g、柴胡12g;腹脹甚者加香附15g、臺烏藥12g;帶下夾血者,減輕紅藤劑量,加紅雞冠花15g、紅蒼術12g;帶下臭穢者加土茯苓30g、墓頭回15g;尿頻灼者加石韋30g、冬葵子12g;盆腔囊性占位加桂枝10g、茯苓30g;炎性包塊加莪術15g、瞿麥20g;早期癌變加蛇舌草30g、白英30g。若有霉菌和滴蟲感染,當配合外用藥為主(亦可用牛西西或桃樹葉,切碎煮水坐浴,外洗)。
歌訣:紅敗二妙薏苡草,清燥浣帶療效高。
骨盆腔內諸炎癥,加減變通一服消。
按:濕熱帶下(婦科慢性生殖系炎癥等)是臨床常見婦科難證之一,素有“十女九帶”之稱。余制紅藤六妙飲也是在應用完帶湯(傅青主)、止帶湯(陸九芝)等方療效欠佳后,創立而成的。本方是以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一組“藥對”,紅藤配敗醬,加入四妙湯中“移植”而成,共建清熱燥濕、敗毒逐穢之效,達到了真正的浣帶滌垢之功。隨癥加減,可以解決骨盆腔內各臟器之急、慢性炎癥和粘連等癥。故歌括:“骨盆腔內諸炎癥,隨證加減一服消。”(見《臨證碎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