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醫指

竊謂醫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

明藥、脈、病、治之理,藥性、脈訣、病機、治法。悉望、聞、問、切之情。望色、聞聲、問故、切脈。

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里寒熱虛實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

藥用君臣佐使,主病之謂君,最多。輔君之謂臣,次之。應臣之謂佐使,又其次之。脈分老幼瘦肥。老人脈濡,小兒脈數,瘦者脈大,肥者脈細。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藥不泛用,則切病矣。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脈中有力,謂有神也。

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濕燥重輕之劑。

外感異乎內傷,外感乃有余之證,內傷乃不足之證。寒證不同熱證。傷寒直中之邪為寒,傷寒傳經之邪為熱。

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

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清溫失度,頃刻人亡。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外感風寒,傳變不一,宜分經絡,解散方可。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溶。內傷飲食,只在一處,不過調胃消導而已。

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余;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

胃乃六腑之本,能納受水谷,方可化氣液。脾為五臟之源。能運化氣液,方可充榮衛。

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調理胃脾,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郁氣,氣郁發熱;寒謂風寒外感,晝夜發熱;冷謂生冷內傷,午后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

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

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已上六條,言病機。

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已下六條,言治法。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

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

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是風寒則汗之,謂溫散;是生冷則下之,謂溫利。

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

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指外感也。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指內傷也。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

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寒痰溫之,熱痰清之,濕痰燥之,燥痰潤之,風痰散之。

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

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

金、水、木、火、土,五郁當分;泄、折、達、發[1]、奪,五法宜審。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

郁則生火生痰而成病[2],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甚則從攻。以寒藥治熱,佐以熱藥;以熱藥治寒,佐以寒藥。

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

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

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郁;陳癥,或蕩滌,而或消溶。

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

女人氣滯瘀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補陰故也。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行氣故也。

氣病血病,二者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

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自子至巳為晝。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自午至亥為夜。

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陽為氣,為真火。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陰為[3]血,為真水。

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陽氣虛,不能衛外,故畏外寒。陰虛生內熱。陰血[4]虛,不能配氣[5],故生內熱。

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

調氣貴用辛涼,氣屬陽,無形者也。氣郁則發熱,故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和血必須辛熱。血屬陰,有形者也。血積則作痛,故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6]。

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

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

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

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火降水升,其[7]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

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

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

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洿[8]下,可散濕以溫寒。

病機既明,用藥勿忒。

麻黃湯發臘月寒傷榮,桂枝湯散冬天風傷衛。

九味羌活湯發三時之表,[9]時傷寒,春夏秋也。六神通解散理晚發之邪。三月天行,謂之晚發。

香蘇散、十神湯、參蘇飲,發表調中,平和之藥,外感內傷兼治。葛根湯、解肌湯、小柴胡和解半表。

大柴胡、三承氣攻熱邪傳里,理中湯、四逆湯散寒中陰經。已上治外感。

補中益氣湯治饑飽勞役,升陽順氣湯療怒恐憂思。

調中益氣湯調胃脾失[10]協,參術調中湯治脾肺俱傷。

升陽散火湯升散熱邪,凡言熱者,指外熱也。升陽益胃湯分消濕氣。已上治內傷。

和解散、金沸草散治時行寒疫,神術散、定風餅子療暴中風邪。

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解瘟疫而身熱;陽毒升麻湯、雄黃解毒丸,散天行而咽疼。

宣明雙解散,主溫熱始終之要藥;藿香正氣散,治暑濕內外之良方。

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益元[11]散、縮脾飲,能驅[12]實虛暑氣;平胃散、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13]湯、五苓散、術附湯,善解外內濕邪。

生料五積散解濕溫寒,治表里之寒濕。防風通圣散清熱潤燥。治表里之燥熱[14]

搜風順氣丸、神芎丸潤大腸燥證,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瀉三焦火邪。凡言火者,指內火也。

當歸六黃湯瀉火滋陰,防風當歸飲補虛退熱。

舟車丸、三花神佑丸能除濕熱,濕則生熱。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善解燥風。燥則生風。

胃苓湯主傷暑泄瀉腹疼,柴苓湯治傷寒泄瀉身熱。

桂苓白術散,療霍亂而口發渴;加減理中湯,治吐瀉而咽不干。

蒼術湯、胃風湯治濕傷氣分,白痢便膿;地黃湯、芍藥湯主熱傷血分,赤痢下血。

萬安散、七寶飲治瘧無汗,寒[15]多熱少;清脾飲、六和湯療瘧有汗,而寒少熱多。

華蓋散、五拗湯主喘嗽因寒外襲,洗肺散、貝母散治咳嗽由火內生。已上發表和中,以治風、寒、暑、濕、燥、火。

白虎湯瀉胃火有余,八珍湯補脾陰不足。

白術和胃丸能養胃脾,寬中進食丸善滋形氣。

治中湯、枳術丸、和中丸、大安丸、保和丸,健脾消食;香殼丸、香棱丸、積氣丹、妙功[16]丸、消塊丸,破積除癥。

木香枳殼丸療食停久發黃,神妙列仙散治酒積陳成疸。

木香枳術丸、化滯湯調氣進食,七轉靈應丹、萬應丸取積追蟲。

丁香脾積丸、妙應丸治心腹諸疼,大黃備急丸、三陽散主猝暴百病。

三棱消積丸治新傷生冷硬物,內用巴豆。木香檳榔丸療久患氣食痞膨。內用大黃。

巴豆斬關,去時新之冷積可伏[17];大黃破結,推陳久之熱癥宜遵[18]

氣病宜調氣,用木香、檳榔、香附、枳殼;血病宜和血,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

越鞠丸、木香流氣飲,開郁氣之無形;蟠蔥散、撞氣阿魏丸,破積血之有質。

神砂一粒丹,療氣郁而為心疼;神圣代針散,治血積而作疝氣。

獨活寄生湯,開氣血結滯在腰;當歸拈痛湯,散濕熱沉凝于足。

控涎丹、小胃丹,治濕熱流注,四肢作疼;金棗丹、虎骨散,療氣血怫郁,遍體為病。已上調胃消食,并治氣血濕熱郁積。

二陳湯以豁痰,三補丸而瀉火。

六君湯豁痰補氣調胃,六物湯降火補血滋陰。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是也。

當歸龍薈丸善降陰火,兼治脅痛;人參養胃湯能開結痰,并療久瘧。

太平丸、消化丸治痰嗽有功,左金丸、香連丸除熱疼[19]必效。

洗心散、洗[20]肝散瀉心肝之火,滾痰丸、化痰丸蠲熱燥之痰。

四七湯、黑錫丹開痰結心胸,清空膏、涼膈散除火升頭膈。

石膏羌活散祛風明目,川芎石膏湯瀉火定眩。

川芎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葛花解醒[21]湯療濕痰中滿胃腸。

龍腦雞蘇丸除肺心虛煩,人參瀉肺[22]湯散胸膈[23]實火。

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茯苓補心湯、阿膠[24]丸、小建中湯,治火載血而上出;當歸承氣湯、瑞竹蒲黃散、當歸和血散、聚金散[25]、伏龍肝散,療陽逼[26]陰而下行。

紅花當歸散、千金桃仁煎、六合湯,理經脈不通;涼血地黃湯、解毒四物湯、膠艾湯,治崩漏不止。

金匱當歸散,清熱安胎而易產;丹溪天麻丸,活血保產而無驚。

女金丹、烏雞丸調氣血,令老婦妊娠;天一丸、連翹飲瀉火濕,主小兒百病。

醒脾散、玉餅子、肥兒丸、香棱丸,治嬰孩脾氣不足而致疢[27];瀉青[28]丸、奪命散、抱龍丸、檳榔丸,療童稚肝邪有余而生災。

金箔鎮心丸、金箔鎮心丹安神定驚,五?;镜?、犀角消毒飲清熱解毒。

異攻散補痘瘡之虛寒,通圣散瀉斑疹之實熱。

內疏黃連湯、千金漏蘆湯,主陽癰腫焮[29]向外;內托復煎散、淵然奪命丹,治陰疽毒蘊于中。

立馬回疔丹、萬靈奪命丹,療疔瘡而有殊功;神效太乙膏、散腫潰堅湯,治瘰疬而收實效。

紫金丹治藥食眾毒兼癰疽疔腫,主解利。如圣散療風濕諸邪及癱瘓痛風。主發散。

香殼丸、芎歸丸療痔而清熱涼血,槐角丸、烏玉丸治漏而散濕補虛。

清心蓮子飲、八正散治小便淋濁,有虛實之分;導滯通幽湯、三和散療大腸燥結,有血氣之異。

海藏五飲湯散五等之飲,開結枳實丸消諸般之痰。

導痰湯、三生丸豁痰疏風,千緡湯、四磨湯下氣定喘。

蘇子降氣湯消痰利氣,三因七氣湯解郁開心。

瓜蒂散、稀涎散、四靈散,吐涎而祛風;蘇青丹、星香湯、滌痰湯,豁痰而順氣。

蘇合香丸、烏藥順氣散、勻氣散,善開結氣;小省風湯、青州白丸子、搜風丸,能散風痰。

牛黃清氣丸,治諸痰熱而類風;諸小續命湯,療真中風而在脈。

三化湯主風入腑,推陳潤燥;至寶丹治邪入臟,散濕[30]消風。

龍星丹疏風清熱豁痰,愈風丹潤燥祛風瀉火。

換骨丹、續命丹,治風痰充塞經絡而為癱瘓;清燥湯、健步丸,療濕熱熏蒸筋骨而成痿疲[31]

南星治風痰,蒼術治濕痰,天花粉治熱痰,海石治燥痰,半夏治寒痰。

柴胡瀉肝火,黃連瀉心火,白芍藥瀉脾火,黃芩瀉肺火,黃柏瀉腎火。

天門、麥門、知母、石膏、竹茹、童便、玄明粉、上清丸能散虛火,荊瀝、竹瀝、貝母、瓜蔞、韭汁、姜汁、霞天膏、二瀝湯善開虛痰。

氣虛加以四君,血虛加以四物。已上治痰、火、氣、風。

四君補氣并益脾,四物補血兼滋腎。

八物湯、十全大補湯補氣血兩虛,固本丸、古菴心腎[32]丸滋[33]心腎不足。

錢氏白術散、參苓白術散、竹葉石膏湯補脾胃諸虛,丹溪補陰丸、金匱腎氣丸、三一腎氣丸滋真陰久損。

崔氏八味丸補陰興陽,天王補心丹寧神定志。

朱砂安神丸涼血清心,八味定志丸補虛明竅。

茯菟丸、萆薢分清飲除濁止淋,固精丸、固真太寶丸秘精收脫。

保和湯、知母茯苓湯、黃芪鱉甲湯止嗽寧肺,保真湯、十味人參散、人參養榮湯除熱補虛。

一秤金、七仙丹烏發駐顏,瓊玉膏、固本酒延年益壽。已上補氣血腑臟。

以方加減存乎人,要審病而合宜。

用藥補瀉在[34]于味,須隨時而換氣。

奇、偶、復,七方須知,七方者,奇、偶、復、大、小、緩、急也。初、中、末,三治要察。初則發攻,中則調和,末則收補。

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者,通其積滯,而下焦自然閉密[35]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開豁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外者發之,內者奪之。

寒則堅疑[36],熱則開行。

風能勝濕,濕能潤燥。

辛能散結,甘能緩中。

淡能利竅,苦以泄逆。

酸以收耗,咸以軟堅。

升降浮沉則順之,謂順其升降浮沉之性也。寒熱溫涼宜逆也。謂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也。

病有淺深,治有難易。

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瘳。

履霜之疾亟療,無妄之藥勿試。

病若挾[37]虛,宜半攻而半補;醫稱多術,或用灸而用針。

針有劫病之功,灸獲回生之驗。

針能去氣病而作痛,灸則消血癥以成形。

臟寒虛奪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療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宜從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當仿導引。

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須見醪醴;血氣凝泣[38],病生于筋脈者,可行熨藥。

病慓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干霍亂者,刮而行之。謂刮[39]也。

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評。

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后之學者,庶達迷津。


[1]發:原作“登”,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及注文“發”字改。

[2]病:原無,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補。

[3]陰為:原作“為陰”,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乙轉。

[4]血:原作“氣”,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5]氣:原作“血”,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6]之:原作“涼”,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7]其:《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一、《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斯”,義同。

[8]洿(wū污):地勢低下?!度龂尽の簳む崪唫鳌罚骸暗貏輿聪拢斯喔取!?/p>

[9]三:原作“四”,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及正文“三時之表”改。

[10]失:原作“夫”,形近而誤,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11]元:《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原”,義同。

[12]驅:《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祛”。

[13]濕:原作“氣”,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14]燥熱:《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熱燥”。

[15]寒:此前《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有“而”。

[16]功:《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攻”。

[17]伏:《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仗”,義勝。

[18]遵:《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導”,義勝。

[19]疼:《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痰”,《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痢”。

[20]洗:《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瀉”。

[21]醒:《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酲”,義勝。

[22]肺:原作“脾”,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23]膈:原作“腫”,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24]膠:《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魏”。

[25]散:《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丸”。

[26]逼:《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迫”。

[27]疢:原字漫漶,似作“疢”,據《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補正。《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疾”。

[28]瀉青:原作“瀉清”,文義不順,據《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改。

[29]焮:原作“掀”,形近而誤,據上下文義改。焮(xìn信),赤熱腫痛。《劉涓子鬼遺方》卷四:“治丹癰疽始發,焮熱,浸淫長成,img湯方。”

[30]濕:《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熱”,義勝。

[31]疲:《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躄”。

[32]古菴心腎:《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秘傳補元”。

[33]滋:《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補”。

[34]在:《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行”。

[35]密:《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澀”。

[36]疑:《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作“凝”。疑,通“凝”,凝結?!兑住だぁ罚骸奥乃獔员?,陰始疑也。”唐·陸德明釋文作“凝”。

[37]挾:《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同,《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伏”。

[38]泣:通“澀”,滯澀?!读鶗省さ乩砣罚骸捌峙c澀通?!薄端貑枴の迮K生成論》“凝于脈者為泣”,王冰注:“泣謂血行不利?!?/p>

[39]痧:原字漫漶,《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作“痧”,宜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新源县| 石河子市| 金溪县| 九龙城区| 肃宁县| 江都市| 田阳县| 西宁市| 益阳市| 仲巴县| 青河县| 介休市| 台中县| 体育| 百色市| 同仁县| 松潘县| 彭泽县| 孟连| 彭泽县| 余姚市| 江源县| 临漳县| 建始县| 五家渠市| 习水县| 裕民县| 怀来县| 宝山区| 治多县| 阳泉市| 江油市| 舟山市| 普洱| 金秀| 城步| 阜康市| 文山县| 舞阳县| 宁国市|